广州新观察学术圆桌会议聚焦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 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文化支撑与智力支持
本报讯(记者冯海波)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基础,是实现乡风文明、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的重要支撑。在近日举行的以“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为主题的广州新观察学术圆桌会议上,与会专家深入探讨乡村及乡村文化的本底、城市化进程中的中国乡村文化、乡村发展与文化实践等,为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村文化发展路径建言献策。
会上,广州市规划协会会长、原广州市规划局局长、市政府副秘书长潘安以“乡村环境品质提升与乡村文化振兴”为主题进行了演讲。他通过深入浅出的介绍乡村文化的概念、乡村生活方式的演变,继而提出乡村环境品质的提升以及乡村文化振兴需要业、人、文并举的建议,同时呼吁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努力缔造品质乡村。
英国社科院院士、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朱介鸣对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村文化转型提出了一些思考。他通过大量实地调查的生动案例与图片,指出乡村振兴的实质就是从小农经济走向非农经济和现代农业,认为乡村就是中国的缩影,了解乡村才能更好的了解中国。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精品视频课程《建筑美学》负责人唐孝祥也详细论述了中国传统村落的思维观,宗法观,环境观与审美观。他提出文化传承是历史使命和乡村振兴的时代课题,认为必须认真挖掘、整理和展示中国传统村落的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
暨南大学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旅游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梁明珠从文旅融合的角度出发,提出旅游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全域旅游时代,传统的文物景点成为基础款产品,吸引游客的是更多将本土文化、现代时尚和互联网思维创意结合的爆款产品或新业态。由此,乡村振兴与文旅要融合发展,在旅游中注入文化的内核,在旅游中传承乡村的本土文化,发展环城市带型、旅游特色型、旅游扶贫行等乡村旅游发展类型。
中山大学华南农村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谭同学则关注乡村振兴下的文化主体性。他认为,在媒体效应和物质文化标准的刺激下,农民在文化中正在被边缘化,农村的“精神家园”性以及集体挂念正在消解,乡村文化建设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实际出发重塑乡村文化的主体性。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区域规划设计所副总工程师吴丹以“文化赋能、聚焦体验”为主题,以广州北部山村“南平静修小镇”的规划实践为例,着重介绍了全面深入的村庄资源调查、选题做减法,强调独特性、多元融合的文化体验策划、借力多平台进行文化推广等方面的经验。
新闻推荐
新快报讯记者徐绍娜报道临近春节,各大卫视的春晚节目陆续曝光。20日,广州广播电视台及全国百家电视台共同承办的“百城百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