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城专访

艺术周刊 2019-01-25 13:36

行书对联 周国城

(上接04-05版)

有诗心即可

周国城对现在的生活很是满意,书画既是他的爱好,也是他的理想。“最好的人生就是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实现了你的理想。”

他随手拿出一本《心随路远——天平楼诗集》,反复强调:从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等大家的艺术发展脉络来看,中国画离不开诗书画印这“四艺”的修养。潘天寿强调,“画事不须三绝而须四全”。多年前,周国城就要求天平楼的学生们,除了注重书法、画画之外,同时一定要写诗、治印。“在现代的语境下,诗书画印四艺中,最难的是诗,因为没有了它生长的土壤。”他鼓励学生学写诗,并不是要求大家一定要成为李白、杜甫这样的大诗人,而是希望通过对诗词、篆刻的学习,助力于绘画、书法水平的提升。“任何东西都要尝试一番,才知道甘苦。”

“诗最重要的是意境,有诗心即可,我学诗也主要是自学的,刚开始的时候主要和懂诗的朋友聊聊,接下来就自己琢磨和推敲。”为了让天平楼的学生们更好地坚持,周国城以身作则、带头坚持写,现在他案头已经堆放着三本诗笺尺牍,准备写第四本。他始终认为书法和绘画是他人生最大的乐趣。

周国城说,他从六、七岁开始练字,“没有人监督的,都是很自觉地完成,这就是骨子里的一种热爱吧。”小时候主要描摹欧体和柳体,后来则各家涉猎,行书、草书更是他的至爱。造诣愈深,他愈能体会草书狂乱中的规则与节奏。“‘描’书法跟‘写’书法有很大的区别。”“书法的法度是需要训练的。”在他的桌上,书法作品堆了不少。时至今日,他依然坚持临帖、揣摩经典书法。长年累月的书法练习,使他对笔性、墨性的把控越发的娴熟。他熟练地用茶夹洗茶杯,添茶、倒水,一副老广喝茶的派头。

郑板桥言,“要知画法通书法,兰竹如同草隶然。”周国城以书入画,兰草的飘逸中,赫然是书法的运笔走势。“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与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通过长期的艺术实践,赵孟頫如是概括“书画同源”。

“天平楼艺术实践应该是系统的、扎实的。”周国城说,他提及2018年刚当选为广东省青年美协主席、广州市美协副主席的学生钟瑞军,一脸欣慰,“阿钟画鹿,其实用的是书法的笔法以及画兰、画竹的笔法,懂得了怎么运用笔墨,画什么都不成问题。”

“诗书画印四艺兼修,以书入画、与古为新”是周国城一直以来坚持和理想,将来也不会改变,他和门下的学子们会继续在诗书画印兼修的道路上继续前行。

境有常新

本次周国城书法展以“与古为新”为主题。“与古为新”出自《二十四诗品·纤秾》。“乘之愈往,识之愈真。如将不尽,与古为新”,能够“与古为新”,则境有常新。中国绘画中自古便有“求古意”的传统和理想,但是“求古意”不仅仅是为了“复古”,更多是为了“开新”,在新的语境下探讨“古意”存在的价值。

赵孟頫在一则题跋中写到:“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今人但知用笔纤细,傅色浓艳,便自谓能手,殊不知古意既亏,百病横生,岂可观也?吾所作画,似乎简率,然识者知其近古,故以为佳。此可为知者道,不为不知者说也。”可见,追求古意,是其内心深处的理想境界。他力追唐人神韵,多次在题跋上题写“粗有古意”,亦期通过“求古”,达到崭新的境界。

明清以来,很多画家皆以“师古”为能事。清初四王长于师古,追求笔笔有来路。在董其昌看来,他的理想不在于被同时代人认可,而在于和古代大师对话,在传统脉络中寻找自己的目标和建构功业。“岂有舍古法而独创者乎?”

周国城认为“学艺术,路子要对”。他找到的路子便是向古人学习,“与古为新”。他认为要超越传统,要创新,首先必须得对传统有精深的钻研。“师古”“好古”,意味着对世俗的警惕和远离。古人的心目中存在着一种“理想世界”,“古”并非仅仅是时间的概念,而是代表一种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

说起“天平楼”的缘起,周国城坦言,“我们集中上课,也就是近几年开始的,由于都是朋友,平时各自拿点作品给我看,后来发展到集中上课,开始了比较系统的学习。”在教学上,周国城一直秉承让学生“向古人学习,不要学我”的理念,周国城认为学生学得像他没有价值,学生要超越老师。古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参考的路径,在古人为我们奠定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方法和技巧,但是学习古人,绝非照抄古人,而是找到方法和路径后,找到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

“外星人要来了,我们难道就不吃饭了吗?”周国城认为虽然现在我们的时代背景、生活环境已经和古人不一样了,但是很多问题是相通的。中国的书画艺术,笔墨是最根本的。中国绘画最根本的母题是梅兰竹菊,天平楼的教学也主要围绕着这些课题进行,每年一个课题,今年的主题是“竹”。

周国城笑着说,临帖对于他的益处不仅是可以提升书法水平,也能很好地舒缓心情。临帖半小时后,所有不开心的事情都会变得很平淡。周国城最崇拜的两个画家,一个是吴昌硕,一个是任伯年。这也是摆在他面前的两条路,“艺术风格的重复等于零,我不能重复他们,只能走他们中间的一条路”,这也是他想要达到的艺术效果。“我虽然一直坚守传统,但我绝对是一个可以接受现代审美的人。”

我站在画室阳台向外望去,远处灯火明灭,漆黑里透出点点灯火,不息的车流穿梭着,古人可曾见?

【黄立婷谢妍玫】

新闻推荐

广州美术学院党委书记谢昌晶来梅考察调研 加强合作助力 文化强市建设

本报讯(首席记者罗诚浩)日前,广州美术学院党委书记谢昌晶率队来梅州市考察调研。市委副书记、市长张爱军,市委常委、市政府党...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