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针一线一嫁衣 80后夫妇只为他人作嫁衣 16年间素手绣出4000件“裙褂”
唐志茹向记者展示店中的“钉金绣裙挂”。一套纯手工的钉金绣裙褂,包括:量尺寸、出纸样、画图、过胶板,点版、上绷架、刷图、定绣纹、配色、刺绣、卸绷架、剪裁、车缝、整烫、钉盘扣/拉链、钉珠角十六道工序。整个工序下来大概需要8个月的时间。其中,仅绣制的时间就占去了整个制作流程的90%。唐志茹和邓啓荣是一对80后夫妻,两人均出身于刺绣世家。2002年,在西式婚纱流行、纯手工定制婚嫁裙褂的人逐渐减少之际,夫妻俩为重振钉金绣技艺,成立了“小茹裙褂设计室”,经过不断努力让“裙褂之美”惊艳世人,“传统永远不会过时”,唐志茹说。今日,《广州故事》纪录片第五集《拓路》播出,片段中便展现了他们“一针一线一双人”的故事。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程依伦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陈忧子
《广州故事》人物
系列报道之三
刺绣世家:6岁即能穿针引线
“小茹裙褂设计室”坐落于广州花都一片热闹的生活区之中,尽管周边民居环绕,但这里并不难找。沿着一条宽约2米的小道径直走,一栋周身素白、风格古朴的楼房便跃入眼帘,门口处设有橱窗,里面醒目地陈列着多套龙凤裙褂。
推开橱窗旁的木框玻璃门,邓啓荣和唐志茹正一前一后地端坐在各自的小马扎上。两人面前各摆一块绣绷,绣绷上为真丝绸缎的绣地,左手边放置着金银各色绣线,右手中则捻着银针,轻巧地穿梭于纹路之间,十指春风,妙手偶得。
邓啓荣和唐志茹出身于两个不同的刺绣世家,是钉金绣裙褂真正的第三代传人。早在五六岁时,他们便已学会一手穿针引线的功夫,12岁左右便掌握到了所有针法,能完整地制作出一套裙褂。“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刺绣工艺便开始盛行。当年我们生活的那一片区有上千户人家,家家户户都有绣绷和绣工。”邓啓荣回忆:“骑楼下、树荫下、家门口……人们刺绣的场景几乎随处可见。”
邓啓荣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下长大的。尽管他是一名男仔,但那时,男绣工却并不少见,邓啓荣最喜欢坐在家中骑楼二楼的阳台上刺绣,一边看着珠江水缓缓流过,一边用一针一线勾勒出锦绣图画。最终绣出的成品,从裙褂到各种衣物、枕套被套、旗袍、礼服等,纷纷从港口销往到世界各地。
在2002年成立工作室之前,唐志茹的家族里曾拥有一个大型刺绣工厂,最鼎盛时期厂内有300多名绣工。但随着西式婚纱和价格更为低廉的机绣品涌入,再加上1997年金融风暴席卷,大量工厂倒闭,唐志茹形容:“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一个接一个倒下。”厂内的绣工也从300多人陡降至40人。为避免这项传统技艺面临失传,唐志茹和邓啓荣顶着家族的压力,带着工厂里的40多位老师傅,成立了“小茹裙褂设计室”。16年间,工作室曾一度举步维艰,但夫妻俩都始终坚持用纯手工的方式打造传统广府嫁衣。
做好传承:两人会继续绣一辈子
“对于我们来说,钉金绣裙褂不仅是手艺的传承,其实也是家族的传承。”唐志茹说。在过去,裙褂是大户千金出嫁时所着的嫁衣,一针一线多由母亲亲手绣制,不少家族还会将婚嫁裙褂代代相传,寓意将福荫传承给子孙。唐志茹的嫁衣就是一件由母亲耗时多年才绣成的“褂皇”。“当年时兴穿婚纱,穿裙褂的新娘很少。但是当我穿上"褂皇"出场的时候,瞬间就惊艳了全场”唐志茹笑着说:“这也成为了我开办工作室的原因之一,传统是永远不会过时的。”
但工作室开办后不久,两人便遭到了冷遇:曾经三年里工作室的订单总数仅为3-5个,大多还是朋友的订单。夫妻俩经过一番考量,决定对传统的裙褂进行改良:版型由原来的直衣连袖,演变为西式剪裁的修身直筒;设计上,也在原有的龙凤、蝙蝠、牡丹等传统图案的基础上,加入石榴、锦鲤、玫瑰等;绣法上,则推陈出新,将钉金绣与钻石绣等技艺相融合……除此之外,两人还成为淘宝的第一批入驻商家,通过互联网的窗口,拓宽了市场。2015年,钉金绣裙褂制作技艺被列为第五批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申遗成功后,裙褂在近几年的婚庆文化中再次走红。工作室的生意也越来越火,还有许多来自于新加坡、马来西亚、新西兰等地的海外顾客。
十指春风,妙手偶得。绣针在夫妻俩手中流转三十年,才得以磨砺出一件又一件精美绝伦的嫁衣。但刺绣传承速度慢、收益低,也成为了夫妻俩的“心头病”。作为非遗传承人,他们曾尝试过开班授课,教过的学生有三四百人,最后留下来的却只有6人。“前不久又走了一个徒弟,女孩在这里苦学了两年,还是离开了。”对此,唐志茹不免有些遗憾。但传承的精神,就在于打磨。唐志茹和邓啓荣的女儿今年15岁,正在学习服装设计,“她也需要背上传承的使命”。唐志茹说:“至于我们两个,会继续绣一辈子!”
新闻推荐
“美丽广州,感恩有你”,信息时报社携手美恩整形举办公益活动 节前送温暖,致敬“城市美容师”
信息时报讯(记者谢菁菁)春节即将到来,人们步履匆匆,陆续踏上回乡省亲的道路。但总有一群人,无论何时何地,都会坚守岗位。他们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