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中如何实现文化传承?

南方日报 2019-01-24 06:35

在城市化进程中,乡村受到巨大的外部推动,农村文化和城市文明高度交织,互相冲击,乡村无论是产业还是文化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衰落。

乡村文化是根,城市化进程中如何平衡产业与文化发展的具体问题无可回避。日前,由广州市社科联、暨南大学、南方日报共同主办的广州新观察“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论坛上,来自各界的专家学者们,共同探讨了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的关系。专家一致认为,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必须致力于乡村文化资质的地域性,以及文化元素的丰富性,不断探索既富脑袋又富口袋的路径,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文化支撑、智力支持和文化动力。专家们还对广州如何解决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这个宏大主题,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城市化进程中乡村文化亟须转型

广州市规划协会会长潘安认为,改革开放四十年,两大网络,已将乡村原有封闭的空间给打碎了。首先交通网络发达,导致乡村原有封闭空间开始开放了。手机,信息网络让所有的信息都传遍世界每一个角落。这两个网络的形成,就导致了乡村文化被城市或者是陌生人社会所创造的技术所影响。

“熟人社会的文化空间被打破了,改革开放四十年创造了无尽财富,让我们生活非常富裕,这种富裕的生活增加了环境的压力,导致乡村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潘安说。

在他看来,非常丰富的物质条件,为乡村生活带来了无尽的快乐,但是也付出了代价,这就是对资源和环境的破坏。环境的承载能力,不仅仅是城市对环境造成很大的压力,乡村对环境也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乡村文化源于熟人社会的文化,熟人社会更多依赖于乡规民约。相对于乡村的熟人社会,城市社会我们称之为陌生人社会,靠的就是法治,大家都要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而乡村生活靠的是大家自觉地遵守秩序。”

他认为,城市化进程中乡村文化亟须转型,乡村文化振兴,必须加入法治。“就拿迫切需要重新整治的乡村环境来说,不能再靠大自然的自身的净化。享受富裕生活的同时,也需要重新审视乡村的环境应该怎么样改善。比如我们将面对如何制定处理垃圾、污水的方案。这需要有约法三章,让过去的乡村文化脱胎换骨。”潘安表示。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朱介鸣教授认为,乡村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源,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村文化需要转型。

“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村文化有一个转型,原来是讲血缘、讲地缘,现在是产业的业缘。如果是强调业缘的话,那么就要往城市化方向发展,不是传统乡村了。”他说,特别是广东地区,实际上村集体还在,村民还在,但是主要是通过村集体分红维持集体组织的存在,成为一个福利组织,大家因为有分红不愿意放弃村民的身份。

“我调查发现,新村的房子很好,老村的环境很差,都是外地的农民工居住。这种差别就是因为城市化、因为地域带来的。所以过去的乡村文化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朱介鸣说。

中山大学华南农村研究中心副主任谭同学教授也认为,现在的农村作为精神家园可以让农民安身,但是很难让现在年轻的、接触过外面世界的农民立命。农村的图书室很多没有人看,这些图书未必契合他们的需要。

乡村振兴需要文旅融合发展

暨南大学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梁明珠教授认为,乡村振兴是国家从顶层设计角度提出来的,从旅游的角度,与乡村振兴密切结合的,这就是全域旅游了。“乡村旅游文化活动中将乡村一般的旅游活动形式实现有效提升,就必须要文化进行介入、进行融合、进行再创造。这样就能让乡村文化更快更有效地转型”。

在他看来,全域旅游中的核心是“旅游+”,更多需要的是产业融合。“产业融合的背景下,诸多产业都可以跟"旅游+"或者是"+旅游"实现很好的产业融合。诸多的产业融合中,文旅融合又是重中之重,文旅融合中它与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有相当密切的关系。”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唐孝祥教授也认为,中国传统村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凝聚了中华先民的生存智慧和创造才能,形象地传达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及其深厚意蕴,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民族心理、思维方式和审美理想。

在他看来,传统建筑智慧也充分体现了人性。比如岭南传统村落中的冷巷,在夏天屋外可能是四十多摄氏度,但里面就是十八九摄氏度。因为岭南传统建筑采用集中式平面及其热压通风、风压通风等方式。还有民居建筑中的乾檩与坤檩装饰,以及“琴棋书画”木雕,通过装饰装修来提升传统文化的内涵。“这些传统文化都可以通过发展旅游的方式活化起来。”唐孝祥说。

梁明珠表示,“如果旅游能够介入,那么就能够很好的挖掘已经有可能消亡的乡村文化、民俗。”

他举例说,乡村旅游中古村古镇型也叫遗产依托型,需要通过旅游把它活化起来,所以古村古镇型就必须要寻求活化的方式。生产基地型也叫农业依托型,借助农耕文化、规模经济等,让它能够为旅游所用。

但他表示,文化传承方面,还要注重对于内涵的把握与挖掘,同时还要梳理乡村文化的各种层次,比如说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等。“梳理以后,我们要借助旅游实现能够承载它的产品形式,也就是说传统的传承需要一定的载体把它展现出来。”

■案例

“南平静修小镇”的文化探索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区域规划设计所副总工吴丹介绍了一个案例:南平村位于从化区温泉镇与增城交界处,位置比较偏远,在2016年前,是从化的一个贫困村。南平具有山、泉、林、溪、石等山水景观资源。

“南平静修小镇”建设规划,于2017年6月获得区政府审批并得到实施。编制完成后获得广州市优秀城乡规划项目二等奖。这个项目通过文化策划赋能,将一个比较平淡的乡村旅游型小山村,向中高端山村文化旅游精品提升转变的有益实践。

通过建筑普查造册,专家发现南平是一处客家村庄,有8处祠堂,具有很好的改造价值。其中还有从化书画名人黎民表的祖祠。祠堂、书画这些资源都被用到了策划方案里。村边有3片风水林,里面有24株古树,其中秋季红叶的8株枫香林非常稀有,后来在规划中风水林和秋季红叶的枫香林都成为了规划策划的重要项目。

南平村地处两区交界地带,环境静谧。专家紧扣“静修”主题做发展策划,坚持小众与个性化定位,打造宁静的旅居静修氛围。形成可持续、“小而精”的发展新路径。因此,项目成果围绕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布局。从项目策划、总体布局、建筑和景观设计等方面都紧密围绕“静修”这一主题特色,形成一套“产业—空间—实施—运营”的“全链条”规划技术路径。

项目策划要特别注重文化创意的多元融合。诠释“静修”主题内涵。形成以“山、泉、林、溪、石”五大特色生态要素为依托,修身、修心、修意三个层次休闲活动组织为脉络,打造从化最富有魅力的山水艺术社区、生态修养静地。主题策划围绕静修的主题进行了3个层面的重点诠释。比如在“修身”层面,从南平的自然本底来看具有四个核心资源,一个是凤凰溯溪、一个是登山游林、一个是田园野趣,最后一个是民宿静养,这是作为南平这个特色小镇的资源本底。“修心”这个层面,专家认为在旅游活动策划时应特别注重文化体验,充分结合在地文化。比如从化的人文和资源特色,植入国学、书法、工艺和茶艺等文化活动。另外,南平村是“双壳槐枝”的主要产地,荔枝木雕品本身就是很好的木雕工艺品,以凤凰溪为核心串联,以山体为背景,形成六个特色文化主题区。包含了文化交流中心、田园耕读文化区、木艺创作体验区、茶艺主题文化、“南平客厅”改造等。

目前南平静修小镇已获得广州市区多项资金投入,首期24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已完成80%,去年10月开始已向游客开放观光住宿功能。南平客厅的静修博物馆、新水方阁、影视中心、青年旅馆、生态停车场等项目正在建设过程中。

南方日报记者刘茜

新闻推荐

冬日相约花城赏花

郁金香在百万葵园盛放梅花开似雪桃花寄托新年祝福发现广州“花城广州”名副其实,一年四季都可以在花城看花,而1-2...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