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邦亮“物之延异”个展举行 探索漆艺当代转变 彰显大漆东方之美
从近日起至2月15日,“物之延异”姚邦亮个展在广州Free.空间举行,展出了漆画艺术家姚邦亮近几年来创作的漆画作品。姚邦亮在创作上坚持从漆艺的特性出发,以倾向于东方式思维的意象图式,在传统漆工艺如何实现艺术创作的当代性表达上,做出了独具个性的积极探索。特别是他喜欢用书法性的笔触,去感受漆、物与载体等的共生关系,从而获得了对漆性的再认知,让漆这一古老的东方文化呈现出鲜活的当代意义。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李巧蓉
当代漆艺创作存在着两难:一是漆工艺的程序化存在着非常繁复而漫长的创作流程,它没法像油画、国画等画种进行艺术表达的自由度,从而直接削弱了艺术创作过程当中保有的激情。二是尽管传统漆艺创作有着十分丰富的媒材元素和工艺手法,但当今不少漆画创作却是以漆艺媒材来模仿或追随国画、油画、版画等的艺术效果,却又达不到应有的艺术语言与表现,徘徊在装饰工艺与纯艺术两者之间的中间地带。如何从漆艺特性出发,实现从工艺语言到艺术语言的转换是当代漆艺创作的重要命题。
青年艺术家姚邦亮这几年来通过其自身的创作与思考,则让我们看到了漆当代性的另一种潜能。“为了探索漆工艺的特性,姚邦亮曾从如何做好一块具有光滑如镜效果的漆板开始,对漆工艺的特性进行大量步骤分解与剖析。这项工作十分艰难,持续了整整一年时间,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意义不大,但对姚邦亮而言,这一过程当中对漆的自身材料特质的认识、回归材料的原点,如何抽取和转换有利于艺术创作的工艺语言,化解漆的工序性和绘画性之间的鸿沟,寻找符合漆工艺的当代性创作的绘画图式,影响是十分明显的。”本次展览的学术主持、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学博士陈国辉表示。
正是基于如此的漆艺学习修养,姚邦亮的漆艺创作非常有意识地寻找与漆艺媒材相对应适合的形式语言,他喜欢以书法性的笔触去感受漆、物与载体等的共生关系,在漆与物之间捕捉一种新的微妙关系,摒弃具象性图像,以意象性图像呈现具有东方式审美的当代性表达,实现媒材、形式、技法、观念等有效地融为一体的艺术探索。他表示,创作的灵感来自自己的生活感受和生活经历,因为小时候是在农村长大的,所以题材大多是以农村建筑与风景为主。又因为作品是从现实记忆抽离出来的虚拟世界,没有那么多写实与具象,很多东西都符号化或意象化了。
所以,姚邦亮的作品常常流露出厚重的中国元素,如在作品《旧影系列》中,亭子、影子、三角形等符号形式结合漆艺的埋、藏、堆、挖、推等技法的灵活使用,不仅使作品获得了中国传统意象性艺术的“似与不似之间”的想象空间,还充分显示出作者灵活地运用漆艺媒材与技法的娴熟度。
姚邦亮认为,漆是中国的传统媒材,是最具有东方式的艺术表达元素与上下文语境,倘若要在创作过程当中保持“生生常新”的话,必须融入对生活与世界的观察和思考,且可以进行多空间、多面的延展。为此,姚邦亮除了在平面上进行创作之外,还探索了漆立体装置、漆器物、漆空间等的艺术实践。
装置艺术作品《隐》《互》表现上既选用中国最传统的大漆来传达他的视觉感受,又采用那些耳熟能详的木材和各种不同的金属材料等艺术物象进行拆解、分离,所有部件均以最精美的形态展现,在形式和维度上有着新的变化。
新闻推荐
单纯为了吃特意去一座城市,大概是对地方美食的最高赞誉了。在中国,能获得这份赞誉的除了公认的美食之城广州之外,非天府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