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机构发布调查报告,显示残障儿童融入普校仍有困难,专家建议 补充特教师资 为特殊儿童“随班就读”保驾护航
制图:廖木兴
2019年广州两会召开之际,许多残障儿童的家长热切期盼,孩子们能在融合的教育环境中成长。近日,广州市扬爱特殊孩子家长俱乐部(以下简称扬爱)发布《广州市适龄残障儿童入学状况调研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指出,有43%适龄特殊儿童在广州普通学校就读融入仍有困难。专家认为,在各方力量无法触及的地带,资源融合仍大有可为。有专家建议,尽快整合特殊教育资源,补充师资,更好地为特殊儿童群体的教育保驾护航。
■新快报记者 李斯璐
广州市推进学校进行融合教育
在友善的环境下被接纳、包容、手牵手共同成长……特殊孩子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以融合教育的方式培养,确实能融入普通学校、回归社会,自闭症男生小海便是成功例子。随着小海小学毕业,升读初中,广州市番禺区东怡小学校长简理怀心里仍记着这个温暖的故事。
“他从小确诊患了自闭症,在二年级时转入东怡小学。记得第一次见面时,小海不听大人的话,无法控制自己。上课时他会把脚放进抽屉,大声喧哗,到处乱跑,随地大小便……当时我们对自闭症了解并不多,一开始老师们对我怨气冲天,问为什么要收这样的学生。”简理怀说,那时甚至有家长跑到校长办公室,要求学校劝退这名特殊男孩。简理怀却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好的教育机会。她劝说了三句话,企图联名赶走小海的家长就打消了念头:“如果这个孩子是你们家的,你愿意别人劝他退学吗?自闭症孩子的家庭很不幸,你为何要在别人伤口上撒盐?这种疾病必定会发生在某个人身上,如今小海的家长相当于替大家承受了这样的痛苦,我们为何不为他分担一些?”
此后,东怡小学开始寻求市内资源,着手解决特殊儿童融合教育问题。校方先从提高班级老师融合教育专业技能做起,让老师掌握特殊儿童教育的方法,读懂特殊儿童行为背后的意思,同时教育班里其他孩子理解、包容、接纳特殊孩子。小海上六年级时,有了很大的进步:上课认真、积极参加文娱活动,学习成绩也跟普通孩子相差无几。2016年,他升读普通初中继续学业。
这个故事发生在广州实施《第一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年-2017年)》期间。这段时间里,广州基本形成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特教班和随班就读为主体、送教上门为补充的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协调发展格局。
据2017年广州市教育局统计手册数据显示,含随班就读生在内,在广州接受特殊教育的残疾学生共5155人,其中,像小海一样,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占42.29%,有2180人,同比上一年增长超过10%。融合教育为这个特殊群体搭起走出自我封闭的通道。
四成特殊儿童不适应普通学校
2018年是广州市实施《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的开局年,以自闭症孩子为代表的心智障碍孩子教育问题逐渐进入市民的视野。但特殊儿童教育能走多远,仍是一个沉重的话题。
扬爱发布的《报告》指出,2017年广州申请入学的112名特殊儿童受访者中,88%成功入学。进入普通学校学习后,过半特殊孩子表示比较适应普校的学习和生活,43%表示不适应。融入普校的困难包括:68%的特殊孩子认为老师缺乏特教经验、73%认为缺乏专业特教老师、30%被歧视/排斥/投诉。
《报告》指出,广州特殊儿童虽能通过“随班就读”政策入读普通学校,但由于缺乏资源教育配套或老师缺乏专业教学能力,特殊儿童的随班就读陷入“随班就混”“随班就坐”的尴尬境地。
“一个孩子所在班级的班主任的处理方式不恰当,孩子受很多批评,老师只是反复投诉却没有提供建议给家长,学校缺乏对特殊孩子的认识和接纳,孩子在学校里越来越没有自信。”扬爱总干事梁志图表示,这说明不少教师没有运用特殊教育技巧去理解特殊孩子的行为问题,只是简单指责。
如何能解决“随班混读”的困难?事实上,广州已经在《广州市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年-2020年)》中首次提出,以普通学校为特殊教育发展主阵地,并对特殊教育四种安置形式(特殊教育学校、特教班、随班就读及送教上门)明确分级分类,此外,成立市、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构建广州特色特殊教育课程体系及个别教育计划(IEP)实施模式和标准流程,以全面提升特殊教育质量。
只不过,《报告》发现,受到师资限制,特殊儿童的随班就读质量仍不高。
不少普通学校需补充特教师资
在广州,有不少专家关注特殊儿童教育问题。广东省残联副主席、广州市人大代表雷建威表示,他将在2019年广州市两会提交建议:“以在校随班就读残疾儿童数量为依据、按比例配备相应数量的资源老师,教育部门应当加快会同其他有关部门,在核定的编制总额内,在指定招收残疾学生的普通学校设置特殊教育教师等专职岗位,普通学校应当合理配置相关设施和专职特殊教育资源教师。”
当中,师资补给尤为迫切。
华南师范大学特殊教育学院教授李闻戈表示,普通学校特殊教育师资紧缺,与目前高校特教师资培养面临的困窘有因果关系。“广东省目前有5所高校开设特殊教育专业,每年能为社会培养200名至300名特教专业教师,数量十分有限,满足不了广东省120余所特殊学校的师资需求,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特殊学校的师资需求,远不能满足广东省普通学校日益增长的融合教育师资需求。”他说。
由于特殊教育专业性较强,人材培养和成长的周期相对较长,不是短期快捷的培训能解决的。“我建议普校成立领导挂帅的‘特推会’来推进融合教育的开展,并争取在普校设立资源教师的编制,使普通教师能专职做特教”。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儿童发育行为中心主任邹小兵表示,在师资力量急需补充的同时,还需要不断完善理解和包容的校园环境。
邹小兵指出,全国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显示,我国6岁至14岁的残疾儿童数量为246万人,几乎每100个在校学生中就有1.45个特殊学生。“特殊教育要有多元的安置体系,而这个群体的行为机制还需要我们深入理解,给予足够的包容。”他还提出了特殊儿童教育三原则,期待与大家共勉:“一,理解、容忍、接纳和尊重;二,快乐、适度、科学地矫正;三,发现、培养和转化利用特殊兴趣和能力。生命的不同形式都应该得到尊重。”
新闻推荐
桥南街本报讯(记者何洋通讯员陈焕英)桥南街扎实通过“四红”狠抓“两个覆盖”党建工作,全面激发“两新”组织党建活力,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