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挖出汉墓 师生现场考古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高鹤涛苏韵桦摄影报道
日前,“中大古墓派”一词成为网络热搜,事情起因为:1月6日,位于中山大学广州校区南校园东区食堂项目的工地现场传出了挖到古墓的消息。
据了解,早在2014年,广州市政府在整个广州市区设定了十六处的地下文物埋藏区,而中大南校区就是“康乐村-新港西路地下文物埋藏区”中的一部分。去年11月开始,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就已配合中大在食堂建设项目开始前进行考古勘探,若发现墓葬,就根据规定开展抢救性挖掘。而本次发现古墓痕迹大约也已有一个月左右的时间,中山大学上报消息后,文物部门就进驻现场开展了工作,目前考古勘探工作已基本完成。
本次共发掘出14处文化遗存,其中主要有1座东汉时期的墓葬,2座明墓,10座清墓,以及一口清代的水井。墓室的整体保存状况并不理想,广州市考古院将此次勘探发现的文物保存状况定为B级(保存一般),三座汉、明墓葬的文物价值初步判断为B级(重要)。由于在中国汉代时期讲究厚葬,所以汉墓的随葬品也相对较多,这次在东汉墓葬里就发掘了文物多达35件(套),当中包括陶壶、陶案、陶盖,以及陶牛、陶鸡等6件动物俑。专家也由此判断,此汉墓的主人在当时可能属于一个中等收入的家庭。而明墓一般随葬品都比较少,这次发现的明代墓葬是单室砖室券顶墓,只有结构简单的墓室,没有出土陪葬品。10座清代墓葬主要是竖穴土坑墓,出土釉陶罐1个、墓志1块。
在大众对古墓的关注度与好奇心噌噌上升之际,中大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考古系就已直接在考古现场开展了“第一课堂”。1月7日,中大考古系的金志伟老师带领学生来到现场,实地上课,他为学生讲解了东汉时期的墓葬结构、随葬品风格、推断墓主身份地位等知识。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实地见证文物考古,师生们现场发问现场解答,零距离了解考古工作。对于考古系学子而言,这样一个在学校里实地接触实物进行考古学习的机会,实在难得,因此现场的气氛十分热烈。1月7日当天,现场开展了多堂讲解课,每堂课参与的学生都有几十人以上,甚至还有不少校工、项目工人、围观群众也都参与进了这样的户外讲堂之中。
在这次的古墓发现中,中大考古系通过一次现场实践教学,让“中大”“古墓”等词出现在网络热搜之上,有效地扩大了该校该系的影响力与知名度。而这次发现的14处文化遗存,不仅意味着广州的“藏宝图”在丰富,历史底蕴在加厚,也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大众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意义可谓重大。
新闻推荐
●亚洲杯 C组·第2轮中国 VS 菲律宾 埃里克森: 他是我的好朋友 里皮: 很开心与他碰面
■2013年~2014年,里皮和埃里克森的“老友记”是中超广州德比的主要话题之一。■39岁的郑智仍然是国足的最大指望。今日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