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间烟火·家门口的博物馆

广州日报 2018-12-26 04:22

午后阳光正好,特别适合骑行,纵使只是十分钟的距离。我从小在东山这片长大,因为奶奶家就住在东山口,所以经常在电车总站附近“混”。那时候的东山口还没有永盈茶餐厅,也没有星巴克,更加没有扉艺廊,而无界博物馆的位置,还是一片充满人间烟火的居民楼。

在无界博物馆里,所谓的展厅就是连续一排过去、镶着木边的玻璃格子,里面上上下下全都是镜子,再由顶上悬挂下来、高高低低的五彩灯照射着,奇异而魔幻,实在而虚空。身旁就是马路和行人,偶尔有车经过,还能听见喇叭的声响,仿佛在提醒你依然身处烦嚣都市。格子里所有的东西都是旧物,没有价值连城之说,甚至还可以用“廉价”来形容。像过期的花露水、破旧的手风琴、发黄的老挂历、生了锈的保婴丹盒子……这些看似不值钱的旧物被镶嵌在记忆中,瞬间让人感到温暖。

正在进行的这场展览应该是属于70后和80后的集体回忆吧,透过反着阳光的玻璃,我看到了童年的物品,它们丝毫没有因为年月而褪色;透过反着阳光的玻璃,我仿佛看到了熟悉的自己。一张只有半个人高的靠背小竹凳,在我的家里也曾有,小时候常反着坐上去当马儿来骑,不亦乐乎;一张藕色格子印花的床单,在我的家里也曾有,妈妈将它在阳光下晒干,平平整整地铺在床上;一部浅米色的按键电话机,在我的家里也曾有,那会儿家家户户刚装上电话,铃儿一响人人都雀跃不已;一个掉了漆的搪瓷大口杯,在我的家里也曾有,常常装着热好的牛奶,连同爱意一起被端到跟前……“展区”的尾声部分,是大大小小的椅子和凳子。俯身细看,木制的、竹制的、藤制的,大大小小,破旧却牢靠。不太知道艺术家们偏爱这些椅子们的真正用意,或许它们就是能够见证时间流逝的“旧物之光”。希望这些富有年代感的椅子们,能从“新”开始,陪伴这座城市走过下一个百年。

这座106米的“无界墙”,果真一面是艺术,一面是烟火气。一墙之隔的,是熙来攘往的竹丝岗肉菜市场,踢着拖鞋出门买个菜,也能顺便逛一遭博物馆。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中也从来不乏艺术。最后的那幅展览海报,上面除了一众参展艺术家们的名字之外,还看到了属于“我们”的署名——广州居民和竹丝岗社区居民。

有那么一个瞬间,浓浓的归属感迎面而来,那是一种“家”的感觉。(黄岚)

更多故事,请关注“诗意花城生活圈”公众号。

新闻推荐

“虚”点更美

《绽放生命的魅力》李穗江摄《红叶》黄善祥摄《佳偶天成》陆幸生摄《人面紫荆相映红》陆幸生摄...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