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两张票就是半张结婚证”,到身在广州与世界演出潮流同步 广州乐迷见证40年“剧院传奇”

羊城晚报 2018-12-25 13:39

俄罗斯国家交响乐团首次来华献演星海

广州大剧院圆了广州人的梦想摄影/魏辉

广东艺术剧院外观

《南海十三郎》等优秀剧目都以亲民的票价在这里上演

资深乐迷王建伟成了星海20年的见证者

改造后的友谊剧院宽敞了

庭院式的友谊剧院老照片

夜晚的星海音乐厅,场内乐声悠扬,场外灯光璀璨 摄影/魏辉

羊城晚报记者艾修煜

1 破土

十年光阴锻造一片“星海”

上世纪80年代末,王建伟已经是广州小有名气的资深乐迷。他偶然得知,广州计划兴建一所专业的音乐厅,内心一阵振奋:“广东乐迷终于要拥有自己的专业音乐厅了!”从此,王建伟在赏乐之余,又多了一样“爱好”——打听音乐厅的建设进度。这一打听,就是10年。

从1988年开始立项到1998年落成,十年光阴锻造了南中国的第一座专业音乐厅——星海音乐厅。为何需要花费十年之久?广东星海音乐厅主任刘莹解释,在上世纪80年代,建一所世界水准的专业音乐厅是一个超前概念:“那时候刚刚改革开放,人们的主要精力还在改善经济、提高衣食住行的质量上,高雅音乐以及专业场馆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都还是陌生的概念。”然而,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广东各种文化演出和交流活动越来越多。针对这种需求,投资2.5亿元兴建星海音乐厅的计划正式启动。

1988年,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研究院被选定为星海音乐厅的设计单位,以高级建筑师林永祥教授为总设计师,组成一支彻彻底底的广东本土力量。

自从得知星海音乐厅选址二沙岛,家住福今路的王建伟总是趁着晚饭后的时间去溜达:“今天看见这里立了一个柱子,明天看到那儿起了一堵墙……”当时的王建伟,还不知道星海音乐厅的建设正在面临着一项怎样艰巨的挑战。

音乐厅的建造一般分两大步骤,先由建筑师设计一个结构空间,再由声学专家在这个壳内造一个声学空间。刘莹介绍:“像悉尼歌剧院其中一个交响音乐厅落成后调试了10年才接近世界标准,美国林肯中心集中了世界一流的建筑声学专家,建成后也调试了3年才达到世界标准。”然而,星海音乐厅设定的目标是“一次成功”,结果也真的做到了。国内最好的纯自然声演奏厅、东南亚最大的巨型管风琴、全国第一台羽管键琴、约1.83秒的混响时间……时至今日,各种剧院和音乐厅在全国遍地开花,星海音乐厅非但没被淘汰,反而用岁月证明了自己的实力。

2018年11月29日,星海音乐厅20周年盛典,蜚声国际的著名钢琴家郎朗再次点赞:“星海是全世界最好的音乐厅之一,在这里,什么音色都能弹得出来。”

有了一流的硬件,接下来需要的,便是一流的演出。刘莹说:“我们列了个‘拔草清单’,上面有全球排名前20位的交响乐团名单,然后一个一个去找去谈,只要它有机会来中国,我们一定不会放过。另外,包括全球知名的指挥大师、独奏大师,我们都要‘按图索骥’。”

1999年,星海音乐厅落成后还不到一年时间,就迎来了首个世界名团——俄罗斯国家交响乐团。这是该团首次来华演出,最后一站驻足广州,在星海音乐厅连演两场。一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让台下观众一边流泪一边合唱,场面令人动容。从此,星海便开始了“开挂”的旅程,洛林·马泽尔、肯尼·基、弗兰茨·威尔瑟-莫斯特、吉里·贝洛拉维克、克里斯蒂安·蒂勒曼、阿什肯纳齐……一众如雷贯耳的国际音乐大师,纷纷在星海与广州观众见面。

如今,王建伟感慨道,这么多年,他的音乐晚餐早已实现了“从吃饱到吃好”的跨越:“现在要看哪场演出,早已不是笼统地选择,而是具体到哪个指挥大师、哪个著名乐手、哪支经典曲子……”

2 进阶

民间力量催生“大剧院之梦”

时至世纪之交,一种争议在新千年来临之际的广州渐渐响了起来:“广州已经有了专业的音乐厅,该不该再建一座大剧院?”

话音未落,向来敢想敢干的广东民间力量率先起步了:2001年,番禺大石“突然”冒出了一个歌剧院。这座名叫丽江明珠的歌剧院,因为与外观形似“白宫”的丽江明珠酒店同出一处,而被市民称为“白宫歌剧院”。它由商人陈炎牛私人投资,于1997年6月动工,历时3年半建成,建筑面积达23000平方米。谈到建歌剧院的动机,陈炎牛曾对羊城晚报记者表示:“我们想改变群众的观念和休闲方式,不是动不动就去夜总会、去桑拿,而是去歌剧院,并且是公开地去、自豪地去!”

曾经特地买票去“开眼界”的广州人龄姐,还能回忆出“白宫歌剧院”的内景:“大厅里是下沉式的座位,有桌子让大家围坐,二三楼有私人包厢。”而最让龄姐印象深刻的是舞台上眼花缭乱的舞美灯光,“感觉能够呼风唤雨邀雷请电”。

据资料介绍,丽江明珠歌剧院可同时容纳约1300人,属于大剧院规格。舞台由大小10个升降台构成,主体部分的五个主要升降台长17米、宽2.5米,升降行程为5米,可任意组合成阶梯形、凸形等;三个小升降台可旋转,还有两个侧向45度升降台,构成立体舞台。两座长达17米的可移动“车台”用于迅速更换布景,伸缩台可前伸4米,将演员带入观众席。大厅上空的“空中飞碟”,能让观众欣赏空中表演。

最难得的是,与剧院相配套的时装吧、曲艺茶座、迪斯科厅、观摩会议厅和千人宴会厅一应俱全。如此结构复杂、功能多样、富丽堂皇的演出场所,不仅在广州是第一座,在国内乃至东南亚都是罕见的。

然而,私人投资的歌剧院,由于缺少系统性的支持,在后续中难免陷入难以为继的境况。龄姐也证实了这一点:“我们去的时候人不多,大厅里空荡荡的。我想,一来因为番禺离市区比较远,二来看高雅演出的观众还是比较少。”

无论如何,“白宫歌剧院”是民间力量在高雅演出市场上“一场孤勇而超前的尝试”,也成为一代广州人心中的记忆。

2010年5月,由世界建筑设计大师扎哈·哈迪德操刀的广州大剧院落成开幕。广州大剧院坐落在珠江新城CBD中心,耗资13.8亿元,总占地面积4.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达7.3万平方米,包含了歌剧厅、实验剧场及多个排练厅,同时拥有完备的附属设施。

从此,星海音乐厅与广州大剧院交相辉映,成为广州演出场馆的“双巨擘”。

3 蝶变

老字号剧院的“华丽转身”

友谊剧院堪称广州老牌剧院的一个典型代表。这座由南派建筑大师佘畯南先生设计、富有岭南特色的“庭院式剧院”,曾经是国内最完善、档次最高的大剧院之一,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充当了国内剧院的“教科书”和“样板”。

始建于1965年的友谊剧院,从建成之初就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特色,在当时承担了国家和省内的众多文化活动和外事活动。每年广交会期间,这里尤为热闹,周恩来、李先念等国家领导人都曾陪同外宾到友谊剧院观看演出。

在那个“两张演出票就相当于半张结婚证”的淳朴年代,普通民众能看一场演出就是一件值得兴奋的事情,因此,友谊剧院时常上演“买票长龙排出几百米”的盛况。

2009年,这座建成近半个世纪的老字号剧院暂停营业,进行全面装修改造。剧院在改造上做了个减法:原本1600多个座位,先是减为1400个,最终仅保存了1288个。“50年前,剧院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增加座位,因为剧院少、演出少,多一个座位,就多一个观众可以看到梦寐以求的演出。如今,观众的要求则是坐得舒适、看得舒心,剧院还要尽可能提升观看效果和音响效果。”友谊剧院总经理彭成碧强调:“同时,我们还要‘修旧如旧’,要保留剧院特有的历史印记,希望以前来过剧院的广州市民,今天来依然能找到家一样熟悉的感觉。”

拆掉了400个座位之后,观众再也不用在狭窄的座位之间艰难地挪进挪出。“厕所改造”“增加停车场”“收回出租物业,打造创演中心”等一系列举措也提上了议程。2015年,友谊剧院参照“项目制”的形式成立了友谊剧院创演中心,出品了《盛夕楼》《皇帝的新装》《等你归来》《孟母说》《广州站》等一系列原创剧目。

如今,稳坐国内爆笑喜剧第一把交椅的开心麻花团队,把广州演出的场所定点在友谊剧院。“看喜剧,去友谊”,已经成为一些年轻观众的共识。每场演出中,剧院里频频爆出的掌声和笑声,都成了一种见证——友谊剧院在面向市场化的转身中,实现了一个精彩的亮相。

4 新生

年轻剧院打造“广式茶楼”

在位于广州天河的一方不算宽敞的院落里,聚集了广东歌舞剧院、广东现代舞团、广东民乐团、广东省演艺公司等一批文化演出单位,原名“广东演艺中心大剧院”的广东艺术剧院就坐落其间。在这个文艺气息浓厚的大院里,广东艺术剧院天生带着“与剧团紧密联结”的基因。

这座2016年1月才正式运营的大剧院,堪称“年轻”。然而,由于历史原因,该剧院从设计到正式运营跨越了十年光阴,面临“还未开始使用,剧场就老了”的独门难题。

“精兵简政,服务至上,打造品牌”,是广东艺术剧院探寻出来的三件法宝。整个剧院涵盖了演出与剧场服务、技术、营销、艺术教育、财务、行政6个部门,但总共居然只有38人。剧院总经理王炜表示:“精兵简政与搞好服务,经常存在冲突。但我们通过搭建适合剧院实际条件的扁平化结构,训练团队,培养复合型人才,艰难地做到了。”

开业三年来,广东艺术剧院的演出场次从2016年的147场,到2017年的174场,再到2018年的206场,在一个不低的起点上实现了“三连跳”。其中,惠民演出占了重要分量,仅2018年,剧院和市总工会合作的均价50元惠民票就达到2万张。有行内人士表示:“广东艺术剧院运营管理的经验,在全国一线、准一线、二线的城市都具有借鉴和推广的价值。”

细心的观众还发现,广东艺术剧院的票价相当“亲民”。王炜证实了这一点:“演出票价平均300多元。”票价的实惠,并不代表演出质量的打折。从俄罗斯莫斯科芭蕾舞团到捷克爱乐乐团,从奥尼尔的经典之作到赖声川的科幻探索,从《大河之舞》到《南海十三郎》……古典的、现代的,本土的、海外的,各种类型的优秀作品都在这里上演,为广州市民提供了一家高雅演出的“广式茶楼”,真可谓“平靓正”。

尾声

2018年6月18日,62岁的王建伟作为星海音乐厅20周年的见证者,手捧鲜花站上了交响乐演奏大厅的舞台。《星之海》的旋律再次响起,“一切就像在昨天”。

然而,广州的演出剧院版图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身为资深乐迷的王建伟,早已没有了“找不到专业音乐厅”的苦恼。如今的广州,各种剧场、各类演出,次第开花,在家门口也能赶上世界演出市场的潮流。

这还仅仅是一个开始。未来,还有更长更远的路要走。

总指挥:刘海陵

总策划:林海利孙璇林如敏

统筹:吴慧玲刘虹邵梓恒

设计统筹:黄江霆

新闻推荐

落实工作措施 强化排查监管

桥南街“四强化”扎实推进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社会化服务系统试点工作本报讯(记者何洋通讯员陈焕英)自今年被确定为广州市...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