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熟人社会”外来人变自家人 广州三元里融合社区炼成记
广州三元里街松柏岗社区为来穗人员开办亲子园活动。新华社发
如何让外来人员融入城市社区?如何让外地人共享发展成果,促进与本地人融合发展?2016年开始,广州实施为期5年的来穗人员融合行动计划,外来人员远多于本地人口的三元里街道位列计划试点之一。
曾是鸦片战争时期武装抗英斗争所在地的三元里,以构建“融合社区”为突破口先行先试,让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变成自家人,“共建共治共享”正从蓝图变成现实。
巷长当家共建新家
50多岁的李先德是三元里街松柏岗社区十八巷的巷长,负责60栋出租屋的管理。他的名字、电话和责任区域被印在红色镶边的巷长管辖牌上,张贴在巷子口墙壁显眼处。从维护清洁卫生到检查安全隐患,再到制止占道经营,事无巨细都是他的工作。
2018年,当地居委会以巷长制为抓手,在来穗人员中选取了31名巷长参与治理工作。这些巷长是外来人员的“领头羊”,他们热心公共事务、有威望能服众、具有一定的协调能力,不少曾在流出地农村担任过村干部。
在来穗人员中成立党支部、组建服务队是动员大家一起改变社区面貌的关键举措。来自湖北洪湖市螺山镇的来穗人员在三元里超过1万人,大多为印刷业务工人员。2009年,三元里党工委与螺山镇党委共同建立了荆楚印刷工流动党支部。2016年,在此基础上,来穗人员党总支部正式成立,党员已有96名。
投桃报李,来穗人员开始“反哺”社区。全街13个社区均成立一支志愿者服务队,并有20人至70人不等的来穗志愿者固定参与志愿服务。服务内容从维护公共卫生环境、进行禁毒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扩展到对住宅区的治安巡逻。
3年时间,三元里的面貌为之一新。“不管是巷长,还是来穗党员,他们都积极主动地为社区建设做贡献。”松柏岗社区居委会主任苏为民说,“他们从被管理者变成参与者和服务者,在他乡异地重新构建了一个和谐的"熟人社会",从而有了价值感和归属感。”
共治议事捕捉外来“沉默”声音
“融合为民:心系民生·一事一议·协商共治”——三元里社区共治议事会会议室墙上写着这样一句话。在这里,外来人员和本地居民为社区治理一起“发声”。
两年来,三元里街道13个社区都成立了议事会,议事会13名代表由6名本地居民、6名来穗人员和1名街道工作人员组成,形成决定需三分之二以上赞成票,然后交给居委会落实。
一些被“淹没”的民生小事被“拎”出来。在共治议事会上,外地人和本地人代表围坐一桌,共同讨论解决社区问题。梓元岗社区居民“单车棚改造成便民超市”就是其中之一。
大到社区微型公园选址、租金上涨等棘手难题,小到握手楼晾衣服、给煤气瓶站找个地方等生活细节,都在议事会上得到解决。三元里街道办事处主任邓文介绍说,社区共治议事会每季度召开一次,如今已开了上百个会,解决了100多件民生事务。
推动共享消除公共服务屏障
让外来人员更好融入城市、共享发展,需要消除一道无形的屏障,那就是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在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领域的待遇差别。为破除这道屏障,三元里街道积极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
为解决数万洪湖市外来务工人员的就医报销问题,三元里街道办与洪湖市2014年协商把广州两家医院纳入洪湖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参保人可在广州直接报销。
如今,三元里来穗人员和本地居民共同享受着越来越平安的社会环境。三元里派出所所长梁海云说,2017年当地案件类警情为2362宗,与四年前相比减少了近一半。
“入户、入学、入住公租房等与来穗人员民生权益密切相关,也是我们未来深耕细化公共服务的重点。”三元里街道党工委书记李海东说,街道进一步拓宽服务来穗人员的渠道,持续提升来穗人员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今年8月,三元里融合社区试点工程入选广州全面深化改革优秀案例。据新华社广州12月23日电
新闻推荐
南方日报讯(记者/朱晓枫通讯员/韩文青张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已经成为人类第三大致死病因。据最新的中国慢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