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亮《绘色》岁月分享会畅谈电影:文字与电影,皆我所爱好电影,是关于人性最真实的表达

南方都市报 2018-12-23 06:13

16日下午,葛亮(左二)《绘色》岁月分享会举行。

人物档案

葛亮,1978年生于南京。先后毕业于南京大学和香港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香港浸会大学中文系副教授。70后代表作家,著有长篇小说《朱雀》《北鸢》,小说集《七声》《谜鸦》《浣熊》《戏年》《问米》,文化随笔《绘色》,散文集《小山河》等。

12月16日下午,葛亮《绘色》岁月分享会在广州西西弗书店举行,与读者分享电影与创作,并谈论了在他眼中文学和电影两种艺术形式之间的关联。

《绘色》,色取于光影,绘之文字。

《绘色》被誉为中国的文字版《天堂电影院》,陈冠中、张颐武、贾樟柯等热爱光影的人联袂力荐。

在《绘色》的序中,他写到:文字与电影,皆我所爱。因此他想把这两种元素结合在一起,以文学的载体来表达关于影像的观念。

他认为,电影并不是喊口号,而是反映最为基准的人性。最美好的影片是给观众带来有关于人性最真实的表达。

A关于启蒙

电影启蒙来自于外祖父

“外祖父的练达与对电影的热爱,成为我落笔的起点。”

在《绘色》中葛亮这样写道。他在现场分享,自己的电影启蒙来自于外祖父。外祖父经常参加“电影观摩会”,定期在工人文化宫的一个偏僻的小礼堂举行,里面常常没什么人。葛亮就这样跟随着外祖父到礼堂看电影。有一天,外祖父和他看完电影《雨中曲》,那天天气特别好,外祖父慢慢地推着自行车,他坐在后座,到了黄昏的时候,“夕阳的光,笼罩在祖孙俩的身上,特别特别安静。”外祖父没有说话,静静地走着,不知什么时候嘴里轻轻哼起电影里的旋律。

“抬起头,看到年过六十的他眼里闪炼出青春的光芒,那一刹那我觉得我的外祖父闪闪发光。”最早看的一些影片《魂断蓝桥》、《城市之光》等,构成葛亮最为新鲜的电影经验,“我觉得电影就应该是那样子,电影并不是喊口号,并不是铿锵的,而是反映最为基准的人性,他的澎湃,他的无力,他的脆弱。”

B关于书籍

《绘色》是献给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绘色》与其他电影随笔的区别在于,它是以讲故事的方式评述电影,不仅加入了个人成长经历,也勾起一代人的集体回忆。换言之,这本书实际上是一本记忆之书,它并不仅仅是有关于对于电影的感知,它的重点是在回忆二字。

有关记忆的这个部分,《城南往事》是给葛亮留下美好印象的第一部电影。他特别提到电影《少林寺》,这是他接触的第一部香港投资的电影。“后来看了个统计,《少林寺》在全中国的票房超过1亿元人民币,当时的电影票价仅仅是一角钱。”因此,这部片子的社会效应真的可以用“万人空巷”来形容。“你们能够感知到当时一代中国人的这种精神生活,他们对于审美的追求,对于时代记忆的这种珍视和强调。”

现在这个时代,有微博,有朋友圈、公众号,记忆却变得尤为重要。“在我们拥有了更多权利的同时,我们也失去了相对稳固永恒的信念。”

C关于电影

唤起良知的首先是人性的再是社会的

说起港片,不得不提周星驰。现场读者问起葛亮对周星驰电影的看法。

葛亮欣赏某些电影里,周星驰对人性微妙的把握,特别是对于弱者,“我不是很欣赏成长的故事,但我欣赏他对弱者的怜恤。”

而现在周星驰的作品,太想以一个主题先行的方式,用一个电影的模式去说教,比如《美人鱼》,太想讲一个有关环保的故事。“任何能唤起良知的东西,首先是人性的,自然的,再次才是社会的。”葛亮说,这也是他对于周星驰电影的期待。

在葛亮看来,美好的电影,是关于人性最真实的表达。

采写:南都记者李春花实习生王瑜玲

摄影:南都记者张志韬

新闻推荐

咳嗽十多年 原来是鼻炎

(感冒和过敏性鼻炎的表现有相似之处。图@视觉中国)男生小陈今年才14岁,却是个呼吸科的“老病号”,咳嗽病史已经有10多年...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