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腻刻画中展现写意精神工笔讲述有温度时代故事 老中青三代作品共谱岭南工笔画40年
同时,作为“广东省工笔画展系列活动”之一,“四十·四十——广东中国画(细笔)"时代印记·经典/精品/力作奖"”研讨会也于同期举行,广东美术界的众多学术专家、艺术家、广大艺术爱好者共聚一堂,探讨广东工笔画的传承与发展。这也意味着经广泛征求业界专家评审意见所诞生的40件代表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中国画(细笔)成就的作品,正式与公众见面。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巧蓉
评选方向:
致敬时代经典鼓励新生力量
有别于往届广东省中国画展的举办方式,“工以载道——广东省第七届中国画(工笔)展”首次以工笔画为聚焦对象,向全省广泛征集优秀工笔画作品,经过两轮评选,最后评出金奖3名,银奖6名,铜奖9名,优秀奖10名,入选作品61件。
而“四十·四十——广东中国画(细笔)"时代印记·经典/精品/力作奖"”,评选入围作品参考依据有二:必须入选历届全国美展(从1979年的第五届到2014年的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或“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创作时间在1978-2018年间)等重大展览。组委会通过多种渠道搜集到约150件作品,最后由广东省美协中国画艺委会全体成员评选出40件获奖作品。由于当下对于工笔画的内涵认同差异,组委会决定将原标题“工笔画”改为“中国画(细笔画)”,以涵盖一小部分小写意作品,让“40年40件”作品的涵盖范围更大、更有影响力。
作为系列活动的承办与发起者,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艺委会主任方土表示,40年来,中国画里发展最好、最快就是工笔画。这次展览将呈现出一个广东工笔格局,这个格局既可以体现老先生为广东奠定下的基础,也体现了年轻人不断进取,让广东工笔人才辈出。
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专职副主席、秘书长王永表示,本次展览意义不一般,从广东省美协的角度讲,这是继百年大展、广东美协50年50件经典作品,以及刚刚结束的“大潮起珠江——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之后,又一个起着对广东美术梳理重要作用的展览。
论坛观点:
工笔画一定要守足和保持东方绘画的特色
本次活动最值得关注的还在于举办了“四十·四十——广东中国画(细笔)"时代印记·经典/精品/力作奖"”研讨会,对当代工笔画的精神进行了探源,为接续传统指明了方向。前广东画院院长王玉珏首先表示,中国画追求的是写意精神,不是写真。工笔画也一样,追求的也是写意精神,这是中国画创作中的民族精神。现在有很多年轻人对中国画的本真、本质理解不够,一味追随西方艺术的追求,去制作,去写真,在习作上试试可以,在创作上要慎重。她强调:“工笔画的创作可以借鉴西方的绘画,但不能完全照搬,一定要守足和保持东方绘画的特色。有很多人用素描的形式在宣纸上画,用水彩的形式在画纸上画,那都是脱离了中国画本来的创意。不是说要按照素描画国画,而是素描造就了我们的造型能力,要把中国画和西画拉大距离,不要让人家一看就像西画,那就失去了我们的生存意义和价值。”
关于这一点,广州美术学院教授马文西也很有感触:“现在工笔画的创作用照片拼接得比较多,但其实工笔里面要有写意的手法,才会生动,因为古代没有相机,工笔画家都是用手勾画,我的建议是写生的时候尽量用毛笔勾画,摆脱照片拼接的痕迹。”谈到工笔画的粗细笔问题,马文西强调,工笔画不一定全部都是用铁线描,铁线描容易,把照片放大,然后勾画下来就可以。但工笔画中也有很多都是筷子粗的线条,比如像顾生岳先生的工笔画,线条是很粗的,甚至还用色彩来勾线,都是值得去学习和借鉴的。
的确,线条是中国画造型的根本所在。失却了线条,就失去了中国画的韵味。因此,前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主任陈振国教授强调:“工笔画的创作需要在线条上下功夫,没有线条的功力,画不了写意画。像日本画就是把中国的线条和韵律感弱化,加入西方的绘画特点,让其具有强烈的装饰性和平面化,但过分的装饰性和平面化就会让工笔画变成附属品。我觉得现在很多工笔画,线条和笔都弱化了,这是一个问题。所以,日本画要慎重学习。”
广州美术学院教授陈少珊则表示,“关于线条的认知,主要问题还是对什么是工笔这个问题的理解。因为你只要把线条放纵开来画,很多人就会说这是写意,但实际并不是,有很多工笔画家的线条非常厉害,像北宋画家崔白的工笔花鸟画,画史里面有记载,他的画是不需要起稿的,放笔直铺,但是他画出来的画,笔墨用法表现力相当丰富,工细的笔触一丝不苟,粗放的笔调苍劲厚实,整个画面非常协调。”
佳作品读:现实关怀最温馨时代气息最动人
本次“广东中国画(细笔)"时代印·经典/精品/力作奖"”评选出了包括林墉《宋庆龄》、王玉珏《冉冉》、方楚雄《喜报丰年》、方土《昔日》等不同年代的精品力作,展现了40年来广东艺术家广泛地吸收中外文化艺术营养,不断地变革求新,开拓出创作题材广阔、现实关怀深刻、表现手法多样的现代中国工笔画新貌。
王玉珏的作品《冉冉》画面表现的是一个仰卧的婴儿,正以一双清纯无瑕的眼睛打量着世界。婴儿纯真的神态与工笔淡彩的技法相结合,使画面显得格外透明、单纯、温情,充满了深情的母爱。王玉珏表示,这是以儿子出生两个月时自己画下的速写为基础来画的。当时她曾想每个月为儿子画一张速写,但两个多月后她被借调到北京进行美术创作,随后,随中国画画家代表团访问越南三个多月,儿子只好交给外婆照管,一直到十年后,王玉珏把这幅速写拿出来,画成了一张工笔画。“我这张画画得非常简单,只画了一个小婴儿,枕头、床单、蚊帐都舍弃了,甚至签名都用白粉在上面加了一下,只有离得很远的两个小章。当时这幅画去参加第七届全国美展,很多人都说我会落选。但我很自信,我希望这幅画给大家传递一种精神和希望,结果得了银奖。我认为,艺术必须让人在生活中看到希望和光明。”
由张弘与马文西合作完成的《新港》创作于1984年,马文西表示:“那时的广州街头不时能看到长长的集装箱货柜大卡车,车厢的颜色十分漂亮,我们一打听,才知道是来自黄埔新港,于是决定前去实地采风。”当他们走进黄埔新港,只见码头上堆放着成百上千个来自世界各地的集装箱,工人们在忙碌地操作叉车,不远处的岸边正停靠着一艘万吨巨轮……这一切都激发着他们的创作灵感,《新港》题材也由此而来。“在合作完成这幅画时,我和马文西同时创作出了两个色彩稿,不知道该听谁的,就把我们每人画的七八张彩稿挂在当时住的房子前,谁经过就给我们投个票,喜欢哪个就按个点,按得最多的就是我们不用再争议的一个色调。”张弘在现场分享了创作这幅作品的经历。
新闻推荐
广州日报讯(全媒体记者杜娟)近日,市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广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的实施意见。其中提出,到2020年底,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