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禺地区祠堂对联文化初探(二)

番禺日报 2018-12-22 08:41

三、番禺地区祠堂对联的分类

番禺地区的祠堂对联大致可分为通用祠堂联、宗姓通用祠堂联、家族祠堂联和家族排辈分联四种。

(一)通用祠堂联

通用祠堂联即各姓氏祠堂皆可通用之对联,内容多为反映冀望后裔绵长,继承祖业,光耀门楣的意识。

(1)祖德传千古;宗枝庆万年。

此是植村植氏大宗祠(佑启堂)后寝联。

(2)文章华国;诗礼传家。

韦涌村雷氏以此通用联作为家族排字辈联,联在雷氏大宗祠(流光堂)里。“文章华国”,指优美而气势的文章可为国增色。

(二)宗姓通用祠堂联

这类祠堂联通用于某一姓氏家族的祠堂,其内容往往和该姓氏的历史渊源、郡望、堂号有着密切的关系。

(1)簪缨世代;北正名宗。

此联为三善村黎氏宗祠(思敬堂)门联,是黎氏祠堂通用联。“北正”,古官名。《史记·太史公自序》:“昔在顓頊,命南正重以司天,北正黎以司地。”《宋书·律历志中》:“顓頊之代,南正重司天,北正黎司地。”据梅县《黎氏族谱》载:“黎氏远源发自黄帝曾孙北正黎。”“黎之后世掌旧职,殷商兴,以功封侯,建国于潞州上党郡之壶关,乃段商之西境,国号曰黎,子孙固以为姓氏。”谓黎氏渊源于黄帝,得姓于商时山西境内之黎国。

(2)宗昭晋代;派衍庐江。

这是市桥何耀生“与壤家塾”门联,为何氏祠堂通用联。“家塾”,原是私塾种类的一种,指塾师在自己家里或借用祠堂庙宇开馆设学,学生交纳一定“束修”入学就读。在清代番禺以“家塾”命名建筑物,却实为一种家族小祠堂(番禺地区习惯称这类家族小祠堂为“厅”),兼作本家族子弟的教育场所。“庐江”,为何姓的郡望。所谓“郡望”,“郡”是行政区域,“望”是名门望族,即表示某一地域范围内的名门大族,也是某郡显贵世族为标明身份而用的称号,意即世居某郡为当地所仰望。如陇西李氏、颍川陈氏、江夏黄氏等。后人把望族所在的郡名来代替姓氏。何氏族人以庐江郡、东海郡、陈郡为三大郡望。其中庐江何氏位高权重,影响最大。庐江何氏的发迹最晚可追溯到东汉末年、三国曹魏时期。

(3)铜柱家声远;绛帷世泽长。

谢村朴吾马公祠(最良堂)门联,是马氏祠堂通用联。“铜柱”,用东汉名将马援事典。马援(前14-49年),字文渊,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光武帝建武十一年(41年)任伏波将军,封新息侯。平交趾后,立两铜柱于林邑岸北以表其功,遣兵十余家不返,居寿洽南岸,面对铜柱,全都姓马。“铜柱”在此代指马氏的先祖马援。“绛帷”,用东汉著名经学家马融事典。马融(79-166年),字季长,扶风茂陵人,为马援的从孙。曾任校书郎、议郎、南郡太守等职。遍注《周易》《尚书》《毛诗》《三礼》《论语》《孝经》,生徒常千余人。据《后汉书·马融列传》载,他“常坐高堂,施绛纱帐,前授生徒,后列女乐,弟子以次相传,鲜有入其室者。”“绛帷”,在此代指马融。后又因以“绛帐”(又称绛帷)为师门、讲席之敬称。

(三)家族祠堂联

家族祠堂(又称家庙)联用于某一家族祠堂。这类祠堂联占祠堂联中的绝大多数。其内容大致有下列三种:

1.叙述本姓来源,开族贤人。

(1)留名东晋;徽号将军。

这是坑头村晋尚卿祠(留徽堂)门联,内嵌堂号“留徽”。据清同治《番禺县志》、民国《番禺县续志》载:坑头、石楼、赤岗等村陈氏始祖陈元德(371-463年),原名玄德,因避清康熙帝玄烨名讳而被改为元德。东晋末年,权臣刘裕篡晋,改国号为宋。身为晋臣,陈玄德义不帝刘,弃功名避难于番禺桂林乡宁仁里(今坑头村)定居。为了颂扬陈将军忠于晋朝、义不帝刘的高风亮节,将堂号取名“留徽”,意思是:给后世留下善美的典范。

(2)竹园开奕叶;颍水溯渊源。

(3)起绍兴十一年,历南宋至大清,四代发祥垂泽远;由坑头廿二世,抵石楼分赤岭,两房衍派庆流长。

以上两联是石楼村陈氏始祖祠(鸣凤堂)的对联。联中的“颍水”即指颍川,是陈氏的郡望。这两联叙述石楼陈氏的来源和开族祖先:石楼陈氏始迁祖陈评(字敏行)是坑头村东晋建国大将军陈玄德的廿二世孙,他生于南宋高宗绍兴十一年(1141年),于绍兴年间(1131-1162年)从坑头迁居于石楼竹园里(今竹园大街),由南宋至清朝已经历了四个朝代。后来陈敏行的来孙(第六代孙)陈震孙于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分居于石楼镇赤岗村,成为赤岗陈氏的始迁祖。这样,由陈敏行繁衍有石楼与赤岗两房陈氏子孙(见清光绪十一年《石楼陈氏家谱序·《陈氏世家考实》)。

2.用简洁、中肯的文字讴歌本族历代先人的主要业绩和历史地位。(陈铭新)

更正:《番禺地区祠堂对联文化初探(一)》中,梁佩兰应为广东南海人。

新闻推荐

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提供精神食粮

区美丽乡村办本报讯(记者何洋通讯员区美丽办)今年10月以来,区美丽乡村办以市级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多措并举,在搞好基础设...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