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展现科技 数字改变未来 策展人菲利普·齐格勒访谈

艺术周刊 2018-12-21 13:24

贝恩特·林特曼& 彼得·魏博尔《YOU:R:CODE》,互动装置,2017 年,作品由ZKM卡尔斯鲁厄艺术与媒体中心提供。

菲利普·齐格勒

艺术史学家、策展人;曾于德国斯图加特和意大利米兰学习艺术史,现任ZKM |德国卡尔斯鲁厄艺术与媒体中心的策展部主任。

自2012年起,在ZKM策划多个有代表性的展览,其中包括: 《数字虚构》(2017,ZKM)、《混合层》(2017,ZKM)、《向外演化》(2015,ZKM)、《Armin Link:隐形事物的外表》(2015,ZKM)、《全球行动主义》(2013,ZKM)、《Otto Piene:Energiefelder》(ZKM,2013)。此外,还是巡回展览“完美未来:德国的当代艺术”(2013,对外文化关系研究所)的策展人之一。

关键词

数字革命 技术伦理 媒体时代 互相关联

1.本届广州三年展以“诚如所思:加速的未来”为主题,这个题目是如何确定的,该如何理解?通过这个主题,本届三年展试图探讨什么问题?

菲利普·齐格勒:当今世界,科技无所不在:它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今天的人文、自然环境和科技形成了一个新的现实,即所谓的“科技圈”(Technosphere),或者,我们也可以称其为“信息圈”(Infosphere),意指日常生活中的数字渗透。随着人类与非人类之间有增无减的相互依存,西方科学的基础之一的人类中心主义二元论、主客分离、也就是“自我在此、世界在彼”这样的现代主义观念已然摇摇欲坠。就是在这样的契机下,“第六届广州三年展”以美国计算机先驱和工程师范内瓦·布什(Vannevar Bush)于1945年发表的《诚如所思》(As We May Think)一文作为引子展开探讨。通过三个各有所侧重的章节:不断渗透的数字化、人类与非人类的关系和机器与设备的世界观,本届三年展编织出一张切入点互相关联的网,再通过艺术的角度展现科技进步的过程及其在全球各地的影响。

2.您策划的是第一部分“叠加:数字中的艺术”,可否阐述一下该题目的含义以及您的策展思路?

菲利普·齐格勒:本届三年展第一章“叠加:数字中的艺术”将展现数字在当今社会中与日俱增的重要性和影响力,并探讨当今的艺术家如何让自己的作品与数字产生关联以及数字如何改变着我们的思维、生活和工作。本章节标题中的“叠加”(stack)取自本杰明·布拉顿(Benjamin Bratton)所创的概念,这个概念指向的是他所描绘的由无数计算机和网络所构建的巨型结构,一个覆盖全球的计算设备,共分为六个互联的层级:大地、云、城市、地址、界面和用户。布拉顿的调查研究涉及面广,从稀土资源的开采到云计算的基础设施无所不包,创造了一个对今天人类的生存来说如同大气层一样不可缺少的信息圈架构。

3.这一部分与主题展另外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

菲利普·齐格勒:本届三年展三个章节的主标题之间相互关联,交集甚多。它们虽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我们的当下,但这些角度互有重叠、互为基础且交织缠绕。今天,数字化、后人类主义和机器学习是齐头并进的三个方向,无法分而待之。因此,我们不会将三个章节的艺术家从物理上分隔开,而是让大家相互关涉,一览未来人与科技之间的关系。

4.您如何挑选艺术家,请介绍几组比较特别的艺术家和作品。

菲利普·齐格勒:本次对艺术家的挑选是基于ZKM|德国卡尔斯鲁厄艺术与媒体中心长久以来对艺术和科技之间关系的探究。目前在广州参展的艺术家中,有好几位我们之前在ZKM就合作过。譬如,本展中的装置作品《数字代码谱系》和《你的代码/你是代码》就曾在ZKM的“开放代码:活在数字世界中”一展中展出过。两件作品都是以一种互动的、教导式的方式来呼应本展览的主题。而其他的作品,如在迪莉娅·朱尔根斯(Delia Jürgens)的装置和中国艺术家关小的《天气预报》中,数字革新的影响则更为隐晦。

5.您认为我们何时进入了数字媒体时代,它的特征是什么,给人们带来了哪些根本性的影响?

菲利普·齐格勒:众所周知,如今的数字时代或信息时代是继农耕时代和工业时代后的第三个时代。在这个时代中,电子化的信息既可用作原材料,又可以当作一种商品。不过,关于从工业时代过渡到信息或数字时代的准确时间,基于不同的立场产生了不同的意见。大家的共识是,数字化时代大约从1990年开始,历经了一连串的演变。其中,第一个阶段,大约到世纪之交为止,以计算机联网为主线;第二个阶段,截至2015年左右,主要体现为移动设备在日常生活中的普及;第三个阶段,即我们的当下,将实现各种实体端和虚拟端的联网;到第四个阶段,现实将与数字化的网络世界完全融合,我们的生活将发生根本性的、无法预见的转变。

6.技术伦理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此次参展艺术家为我们提供了哪些新鲜的视角?

菲利普·齐格勒:本届三年展的艺术家们对展览主题的切入手法可谓招式各异,然而,像地震仪预测未来的地震一样,他们对未来的发展几乎都持有一种后人类主义的观点,即认为计算机辅助智能系统将拥有越来越多的人类特征。未来,地球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将不需要人类的直接参与,本届三年展的作品所展现的就是这样的未来,它们就好像我们这个时代的科幻小说一般。

7.不同的国家技术发展水平也有不同,以您的观察,不同国家艺术家的创作方向是否会呈现出各自的倾向?

菲利普·齐格勒:如今科技的发展是一个全球性的现象,很难从国家的层面进行划分。因此我们决定不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展现科技与人类之间的关系,而是从一个更根本的观察点来探讨当下与各种科技相关的常见问题。

8.在讨论与科学、技术发展密切相关的话题时,艺术如何避免沦为科学的附属或传道士?

菲利普·齐格勒:就是让艺术家与他们所要探讨的主题保持批判性的距离,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对科学技术产生新的看法。

9.您认为此次展览对普罗大众来说意义在哪儿?

菲利普·齐格勒:我们现在每个人,无论年龄大小、文化程度如何,都要跟科技打交道,尤其是数字科技。中国更是如此,在我看来,中国人似乎能很好地适应最新的科技,且对那些能快速改变我们当下生活的科技创新十分感兴趣。这也正是本届三年展与大众的连接点。观众不需要有多懂前卫艺术,他们只需要带着好奇和开放的心态即可,如此他们会了解到各种有关当今世界的新视角,继而受到启发,开始思考今天的数字革命和科技创新将带来什么样的改变。

10.您对数字媒体时代艺术的未来发展持什么态度?

菲利普·齐格勒:未来,艺术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我们所居住的世界。当然,艺术的创作、展览、收藏和接收方式或许会变得不一样。我们可以展望一下未来的变化,想像一下沉浸式技术如AR、VR或全息远程呈现的发展将会如何改变我们体验艺术的方式。

新闻推荐

“争气的信念,36年来从未改变” 钟南山见证及推动我国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从无到有、从有到强

钟南山院士钟南山获授『改革先锋』称号及奖章改革先锋刘云文/图羊城晚报记者刘云改革开放40周年,亦是卫生健康观念革新的4...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