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加速未来 用艺术思考科技 第六届广州三年展以“诚如所思:加速的未来”主题掀开大幕

艺术周刊 2018-12-21 13:24

广州三年展是广东美术馆重要的学术品牌项目,自启动第六届广州三年展以来,多次召集国内外专家参与会议,对品牌项目当下和未来的学术走向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经过多番研讨,各位专家学者共同将广州三年展的主题确立为“诚如所思:加速的未来”。本刊特此专访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详细了解广州三年展的策展特色和亮点内容。

王绍强

长期从事高等美术教育工作,在艺术创作、艺术设计、展览策划及独立出版等多个领域皆有建树。

曾策划《物言志:2010另一个我——亚洲新生代艺术展》(北京)、2016年《第三届当代水墨空间 变相——水墨的维度》(广州)、2016年《视态之问——青年艺术家的视野与在地经验》(广州、2017年《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北京)、2017年《追远历新——广东美术馆建馆二十周年作品展》(广州)、2017年《复相·叠影——广州影像三年展》(广州)、2017年《七号空间——广东美术馆青年艺术家学术提名展》等多个具有影响力的展览。

关键词

追求学术 科技利用 关注未来 回顾梳理

1.“第六届广州三年展”以“诚如所思:加速的未来”为主题,选择这一主题是出于怎样的考虑?

王绍强:作为一个关注当下和未来的学术性展览,“第六届广州三年展”希望抓住时代脉搏,表现与社会和大众息息相关的话题。科技是人类发展进程中重要的动力,并且科技也是当前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展览希望通过艺术家的创作,批判地思考当代语境里科技的创造及运用过程中所涉及的问题。

2. 本届“广州三年展”有哪些崭新的策展思路?

王绍强:“第六届广州三年展”从3个方面进行探索性的新尝试。一是展览结构不同于以往。本届展览除设置主题展外,还策划了“文献展”,力求梳理五届“广州三年展”在当代艺术方面的探索和努力,让这些历史真正成为广东省文化强省建设重要的资源依托。同时,面对新时代,“广州三年展”也要有新的发展起点,总结过往以更好地启示未来。

第二,此次展览还介入珠三角当代艺术生态的发展中去,以分展场和平行展的形式,积极联合珠三角地区多个不同类型的艺术机构参与,把“广州三年展”这个重要的学术品牌共享给整个珠三角地区。因此本届展览从参展规模上来说可能是历届最大的。主题展参展的艺术家及规模与往届相比相差无几,但由于开设了平行展,近十个艺术机构将有超过200位/组艺术家参展。加上主题展的约50位/组艺术家,总共约300位/组艺术家参展。广东美术馆希望通过这种联合,让文化艺术真正落到基层并获得更广泛的交流,共同促进广东省文化艺术生态健康蓬勃发展。

第三,在全球化和本土性关系处理上,本届展览也进行了一定的调整。本届主题是全人类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本土问题俨然成为全球化问题的一部分,因此本届展览体现出对二者关系不一样的思考。

3. 本届展览将以什么样的方式呈现作品?主题展中的3个部分,“叠加:数字中的艺术”“同类演化”“机器不孤单”各自有什么特色?

王绍强:本届展览的主题展作品的公共性和互动性会更强,这些作品以影像、装置以及综合媒介这3种类型为主。其中部分作品体量过大,我们与顺德华侨城盒子美术馆合作开辟分展场,为部分大型作品提供更好的展示空间。而常见的架上作品则主要在各大平行展中展出。

主题展作品在呈现形式上没有明显的区分,但主题展的3个部分都探讨了不同的问题。第一部分“叠加:数字中的艺术”由菲利普·齐格勒(德国)策展,回顾迄今为止的计算机技术发展史,提出关于数字化的深刻见解,展现数字对当代的渗透,预测未来数字技术发展的前景。

第二部分“同类演化”中,安琪莉可·斯班尼克(荷兰)通过艺术作品对科技运用进行了思考,将技术的发明和干预带到伦理层面的探究上,将主体性延伸到非人类的生命,倡导人类和非人类共同的起源和共同进化的轨迹,以及生物政治的新视野。

第三部分由张尕(中国)策展览的“机器不孤单”,装配有云机器、灌溉机器、大地机器以及其它多种情感器械和设备等,通过机械本身的运动进行一种新的艺术表达,让大众通过机械技术理解艺术,也包含着一种对科技的警惕反思。

4. 今年的展览开启新的展览模式,与主题展同期在珠三角地区近10个美术馆和艺术空间举行分展场展览和平行展,您觉得这样的模式对广东、乃至全国当代艺术生态有怎样的影响?

王绍强:广东美术经历过近现代阶段的发展,为当代艺术生态扎根的土壤积累了充分的养料,而当下珠三角的当代艺术也藉此茁壮发展。目前珠三角的艺术机构缺少发声的平台,没有形成联合的力量。设置分展场和平行展,就是希望让“广州三年展”这一学术品牌更具有影响力和承载力,为艺术家们提供一个集中思考、创作、展示的平台。

同时,通过大规模的艺术创作与展示,可以使广东乃至全国整个艺术生态健康发展,对于艺术市场的潜在培养有一定的作用。另外,也为藏家和艺术家搭建了一个交流平台。因此,“广州三年展”也可以说是学术的、艺术生产的、艺术收藏的综合性展览。

5.“广州三年展”的影响力不断提升,您认为借助这一平台对实现区域文化与全球文化的互动有怎样的影响?

王绍强:“广州三年展”首先响应了国家大湾区建设战略,紧跟广东在大湾区建设中的战略定位,立足于广州巩固其文化艺术中心地位的同时,配合粤港澳相互发展,形成强大的合力。同时,我们也拥有一定的国际视野,通过“广州三年展”与国际当代艺术互动,并发出好广东艺术的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实现广东艺术、乃至全国艺术与全球的互动。

6. 与往届不同,今年的“广州三年展”特意策展了“文献展”,对前五届的“广州三年展”进行回顾梳理,为什么想到在今年举办这个展览?

王绍强:今年举办“文献展”主要是要梳理过去,更好地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广州三年展”的发展经过十多年时间、历时五届,想要谋求新的发展需要对过去有一个明晰的认识,因此梳理“广州三年展”的发展历程尤为重要。同时,“文献展”也可以让年轻观众更直观、清楚地了解广东过去这几十年的发展,以及对中国当代艺术的贡献。文献展虽然是强调学术性的展览,但我们不需要把观众区分成普通观众和有学术背景的专业人士。专业人士可以把“文献展”当作重要的学术材料;普通观众则能更多地了解广东在当代艺术方面所做的努力。

7. 您觉得“广州三年展”历届的发展有哪些是坚持不变的?哪些是不断变化的?

王绍强:变与不变之间是一种辩证的关系。“广州三年展”创始至今十多年,不变的是对学术的敬畏与尊重,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是广东美术馆过去和未来都不会忘记的使命。而在展览机制方面,一直以来我们也按照国际惯例,通过邀请学者共同探讨,组成团队联合策展,不断地提升完善第六届“广州三年展”的策展,也吸引了国内外媒体和同行的高度关注,扩大了传播力。“广州三年展”作为一个大型的学术活动,不管是哪一届展览,我们希望它的影响力不止局限在广东,而是能够让更多艺术家、学者、民众都有所了解。正是这样的坚持,“广州三年展”才能够不断地产生影响。

至于变化的方面,我认为每一届都在探索新的学术命题,每一届展览都以敏锐的观察力和感知力,捕捉文化和艺术的动向,因为这种对当代文化在理解和观念上的更新,每一届展览的关注点都呈现出不同的方向。而这正是一个“当代艺术展”在思考当下的社会和生活方式所应有的人文理想。

【文/徐雪亮】

新闻推荐

省科技厅厅长王瑞军一行调研广州能源所

本报讯(记者莫文艺通讯员李靖君)近日,广东省科技厅厅长王瑞军一行,在中科院广州分院院长吴创之的陪同下,调研了中科院广州能源...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