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陂村民建起一座龙舟博物馆耗时两年,系广州首家,大部分展品由村民捐赠,展馆还牵手高校和艺术界开展活动
[摘要]耗时两年,系广州首家,大部分展品由村民捐赠,展馆还牵手高校和艺术界开展活动
●一比一还原的实体龙船模型。
●车陂“一水同舟”龙舟文化展览馆开馆。
●20世纪50年代制龙船鼓。
●龙船饭模型。
车陂涌旁,人头攒动,锣鼓不停。12月18日下午,车陂“一水同舟”龙舟文化展览馆正式“开门迎客”。六大馆区,三大单元,全方位解读车陂百年龙舟景。馆内不仅收集了大量村民自发捐赠的珍贵藏品,还将不少龙舟民俗场景进行一比一再现。“一水同舟”的车陂魅力得以生动诠释。作为广州首个以“龙舟”为核心的非遗文化传承保育展馆,车陂村民成了此次登台亮相的“主角”。“从最开始的自发申请,到后来的集体表决。村民们主动捐展品,把乡愁记忆收集起来。两年时间,共建一馆,成了每个村民自己的事。”由此,全市第一个以村级为机构单位的龙舟文化展馆正式落成。
龙舟博物馆藏身安置小区
18日成了车陂村民们的大日子。男女老少,齐聚涌边,年轻的志愿者们身着红装,手拿船桨,模仿划龙舟的动作,顶着烈日奋力起舞。《龙舟问渡》、《颂龙舟》、《龙腾盛事》……这间筹备了两年的车陂龙舟文化展览馆,在当天正式开幕。
“龙舟是所有车陂人的共同属性。”在天河区车陂龙舟文化促进会秘书长苏志均看来,自己本身就是车陂人,“龙舟”诚然是最能代表车陂人的符号,也是车陂最具历史底蕴的文化要素。“最大限度地把乡愁、乡情,通过这样一个空间凝聚起来。这就是我们自发建馆的初衷。”
这间“龙舟博物馆”里有啥好看?坐落在回迁安置小区,展厅共分六个馆区,内容分为三大单元,共计九个部分。以车陂的宗祠和龙舟为主题,通过各类手工艺品、特色服饰、油画、情境再现等手段,辅以文字和解说,将龙舟习俗、龙船制作、车陂民俗等一一道来。
招景、龙船饭、龙船鼓……展馆内除了展出丰富的单品摆件,还融入了不少多媒体元素,让观众能身临其境地观赏车陂龙舟盛会、欣赏车陂民俗童谣,也可以试着敲击百年龙船鼓,为观众带来一场视听体验盛宴。
值得一提的是,在龙舟文化展览馆的中央位置,还摆放着一艘“一比一”还原的实体龙船模型。这艘水面上的“庞然大物”进了馆,观众不仅能近距离观察船体细节,更能收获触摸真实龙船的“初体验”。结束观赏后,观众还可以到展馆内的多功能展厅稍作休息,看看“一水同舟”的文创产品,挑选一两件带回家作纪念。
“如今建了馆,我们也就有了一个基地,能把车陂文化以实物的方式呈现出来了。”在广州市龙舟文化非遗传承人苏应昌看来,如今的年轻人更需要一个多维空间近距离接触历史。而伴随着传统文化的不断创新,展馆也让文化的演变有了更清晰的脉络。“至少我们回头一看,就能明白,这段千百年的车陂龙舟文化,究竟发生了怎样的演变。”
自捐藏品牵手高校
当天馆内的藏品中,一幅名为《一水同舟》的水墨画吸引了不少游客的眼球。据了解,这幅长约4.5米、高约2米的馆内“巨作”,正是由八位车陂本土艺术家,历时两个多月共同参与绘制完成的,15日才“新鲜”装裱在馆内。
苏格硕、郝伟伦等创作者介绍,画中呈现的是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童时记忆中的“车陂游龙图”。本土十多条龙船齐聚车陂涌,大榕树下炮竹声声,村民们都争相在两岸看龙舟盛事。岸上还有戏棚演大戏,一派“又有龙船又有戏”的景象,“热闹气氛更甚于过新年。”
此外,馆内还收藏了许多本地“大师之作”。包括非遗大师李光华赠展的纸通龙凤船,苏炯峰先生赠展的多艘新中国成立初期保存至今的古帆船和龙船模型,以及一幅由曾伟棠、林耀创作的《车陂龙舟趁景图》等等。“馆内的所有展品,其实都是由车陂龙舟文化促进会动员全村村民、龙舟爱好者、龙船会等各方各面,共同捐出来的。”苏志均向记者介绍。
“两年前,我们有了建馆的想法。”苏志均回忆,“这里的回迁安置房,大都住着车陂村的村民。我们也想把这个空间好好利用起来。”他们先去街道提交了申请,寻找到合作伙伴,随即召开股东代表大会,村民集体表决,通过建馆方案。“大家反馈比较积极,大部分的展品也都是村民自己捐赠的。毕竟是村民自己的事。”
如何更好地发挥空间作用?苏志均介绍,目前其实已经有了一些和广东本地高校的合作机遇。借本次龙舟文化展馆开馆仪式的契机,车陂龙舟促进会与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金融学院、星海音乐学院、暨南大学等华南知名学府展开了系列文化艺术产学研基地共建项目。
“我们毕竟是农村,如何才能把‘龙舟’文化提升到更高的艺术层面?跟高校、艺术界的跨界合作就很必要了。”与高校牵手,车陂的丰厚文化内涵做底,高校学子可以借助车陂村的优质资源开展各类创新、实践活动,而车陂也会因为多元文化的介入而拓宽视野。“这就是平台价值的最好体现。”苏志均说。
让村民在乡村文化中唱“主角”
在展馆开馆当天,“谈古论今展流长·广府龙舟非遗文化论坛”也一并开幕。省市相关的非遗专家学者齐聚展馆多媒体馆区,为车陂乃至全省非遗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把脉。
“今天看过展馆后,我非常兴奋。作为一个专项的文化展馆,龙舟文化馆的信息量之大,出乎我的意料。”广东省文化馆前馆长杨明敬认为,对于这类民间博物馆而言,如何“讲好自己的故事”才是关键。
“车陂的历史一脉相承,有了自己的基因和印记。而民俗活动说到底,就是‘约定俗成’四个字。”杨明敬表示,龙舟文化源远流长,当地群众自觉自愿,自然形成了凝聚力。“就是这股凝聚力,让大家到了车陂就能记住车陂,车陂自身的文化符号也得以延续。”
乡村文化的凝聚力该怎么提?与会专家都提到了“人本”价值。“民俗之所以成为项目,就要体现出参与性。应该重视人的作用,重视新老传承人的价值。只有大部分人有参与意愿,民俗才能保持活力。”在广州市非遗保护中心的阮成玉看来,民俗之所以有记忆感,人的作用才是根本。“就包括不少新广州人,他们其实有更强烈融入广州的欲望。应该多一些新广州人参与的机会。”
以村落为基本单位,村民带头自建的车陂龙舟展馆,能否成为广州民间文化的活化模板?“各村情况有不同,但关键是先做起来。自发性、凝聚力首先能调动起来,乡村文化建设也才有了新的潜力。总而言之,政策、组织保障到位,村民永远是乡村文化的主角。”杨明敬说。
采写:见习记者董晓妍南都记者尹来
摄影:南都记者谭庆驹
新闻推荐
2018年首场“友爱在车厢”巡展活动在珠江新城公交站开幕。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高鹤涛摄广州日报讯(全媒体记者张露通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