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探索构建网上审理案件新机制广州中院因智慧法院建设等多项工作获广东省高院记“集体三等功”
[摘要]广州中院因智慧法院建设等多项工作获广东省高院记“集体三等功”
近日,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因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在审判执行工作质效、司法改革、智慧法院建设、司法公开等多个方面取得的综合成就,给予广州中院记集体三等功。据悉,这是近几年来广东省高院首次给一家中级法院记功。广州中院党组书记、院长王勇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获此殊荣,反映了上级法院对广州中院整体工作的充分肯定,“成绩来之不易,我们深感自豪、振奋,深受鼓舞。我们将推动广州中院各项工作在更高水平上发展进步,为广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司法服务和保障。”
推进智慧法院建设
破解“案多人少”矛盾
南都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广州两级法院受理的各类案件持续增长。1998年,广州全市法院受理案件数突破10万件,2012年突破20万件,2015年突破30万件,2017年达42万件。
广州法院受理案件数实现第一个十万级的跨越用了14年时间,第二个十万级的跨越仅用了3年时间,第三个十万级的跨越仅用了2年时间。2018年1至11月,广州全市法院受理案件已经达到447323件,全年将再创新高。
为破解“案多人少”等制约法院科学发展的难题,推动司法提质增效,广州法院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历史性机遇,坚持问题和需求导向,深入推进智慧法院建设,以提升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水平。
例如,广州法院在推进智慧法院建设过程中,在内网方面依托建成的智慧庭审管理系统,可对全市284个智慧法庭进行可视化管理、集中管控、按需调配。远程开庭提讯系统、执行指挥系统等也实现了全市法院全覆盖。智能语音庭审系统在广州中院和部分区法院运行,语音转文字记录大大提高了审判效率。在外网方面,广州法院利用专线实现与公安、国土、住建、银行等单位的点对点连接,满足了信息共享、执行查控和信用惩戒等业务协同需要。
广州法院还建成了移动互联专网。实现法官通、审务通、律师通、移动执行等智能移动终端的安全接入和数据交换,可支撑移动办公、远程办案、移动执行、“广州微法院”微信小程序等业务运行。
“刷脸查案”、“远程开庭”
办业务移动智能化
近年来,广州两级法院围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司法需求,创新司法为民举措,深化科技应用,着力提升诉讼服务能力水平。
广州法院积极推进诉讼服务示范窗口建设,全市法院诉讼服务中心面积较2017年初翻了两番,全面实现诉讼服务智能化、自动化和网络化。其中,白云区法院诉讼服务中心获评首批广东法院诉讼服务示范窗口单位。导诉机器人、自助填单系统、快递智能柜均已进驻。建成24小时全天候网上诉讼服务平台,上线“广州微法院”小程序,当事人可“刷脸查案”、在线阅卷、证据交换。在部分民商事案件中,甚至实现了当事人可通过手机在千里之外“远程开庭”。
深化了电子卷宗的应用,实现卷宗智能流转,上诉案件平均移送时长较卷宗智能流转系统建成前缩短了一半以上。在全国率先开通12368人工诉讼信息服务平台,年均处理当事人咨询、预约、联系法官等各类事项超过16万件次。
完善“网上立案”机制
立案数占比超30%
广州法院不断巩固深化立案登记制改革成效。今年1至10月,广州全市法院登记立案255547件,当场登记立案率97.4%,位居全国前列。全面落实“四个必须”工作要求,“有状必须接、有接必须载、有案必须立、有诉必须理”。严禁通过限号、拖延立案、强制网上立案和诉前调解等方法控制收案。加强监督检查,对有案不立、拖延立案、违规立案的,发现一起、纠正一起、问责一起。
此外,广州两级法院坚持问题导向,完善网上立案技术平台,优化工作机制,大幅缩短了网上立案耗时,努力实现当事人在立案阶段的“一次不用跑”。今年1至10月,全市法院受理当事人提交的网上立案申请49475件,符合条件正式立案38330件。按可比口径计算,网上立案数占比超过30%。
目前,广州法院的业务办理已基本实现移动智能化,大大方便了人民群众。群众、当事人、律师可通过12368诉讼服务热线,网上诉讼服务中心、审务通、律师通手机APP,“广州微法院”小程序等渠道,提起超过40项诉讼服务事项,实现跨平台、全天候、零距离服务。其中,“广州微法院”小程序更是实现了诉讼业务全流程网上办理,可提供23项诉讼服务,累计用户8.2万、总访问量近30万人次。“广州微法院开创了移动互联时代法院工作新模式”。
群众办事越来越方便的同时,广州智慧法院建设也大大方便了法官办案。如建成的全国首个裁判文书说理库,可实现类案识别推送、文书辅助生成等。“法官通”则实现了法官移动办案办公、远程阅卷合议的功能。
推动“智慧执行”
查冻扣财产“一键操作”
广州法院将推进智慧执行建设纳入了智慧法院建设体系,推动了执行能力水平现代化。
例如建成三重查控网络,有效破解了“财产难查人难找”问题。在最高法院“总对总”、广东省高院“点对点”查控基础上,升级了广州法院“天平执行查控网”,实现了查冻不动产、查冻扣存款与金融产品,查询车辆和人口信息“一键操作”、快速反馈。广州两级法院自2017年以来累计有104701宗案件通过天平执行查控网查询到财产,查询到存款2698.14亿元、房屋62241套、车辆203451辆。
广州法院还注重借助共享信息平台的大数据功能,实现失信被执行人信用惩戒精准化。如除了在最高人民法院的失信平台以及“两微一端”公布失信名单外,还与《今日头条》签订合作备忘录,利用其大数据功能,将失信黑名单精准推送到失信被执行人的工作圈、生活圈;与移动、联通、电信三大通讯合作,对失信被执行人进行通讯限制;与微信合作,利用其大数据功能将失信黑名单精准推送到失信被执行人的朋友圈、交际圈,让失信被执行人在社会上“无处藏身”。
“智慧执行”建设为推动广州法院率先基本解决执行难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支持。2018年1月至11月,全市法院共办结执行案件140924件,同比增长7.3%;法官人均结案552件,同比增长10.8%;执行到位金额193.61亿元,同比增长63.7%。
智慧法院建设为广州法院提高办案质效、提高工作整体水平提供了有力保障。近三年来,广州全市法院审判执行工作质效指标持续向好;基本解决执行难工作取得显著成果;智慧法院建设成果被最高法院肯定和推广。广州中院2018年工作报告赞成率达97.25%,创实行电子表决以来历史新高。广州中院获评全国法院信息化工作先进集体,并作为全国唯一中级法院代表在全国法院智慧法院建设推进会上介绍经验。
访谈
广州中院党组书记、院长王勇:
继续提升移动端司法服务水平
探索构建网上审理新机制
南都:广州中院此次荣立集体三等功,您怎么看?
王勇:这次广州中院被广东省高院记集体三等功,是近几年来省法院首次给中级法院记功。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获此殊荣,对我们这样一家办案任务特别繁重的中级法院意义重大,反映了上级法院对广州中院整体工作的充分肯定。过去一个阶段,我们坚持“政治建院、公信立院、改革兴院、严格治院、科技强院”工作思路,努力推动全市法院整体工作走在全省全国前列:审判执行工作质量、效率和司法公信力不断提升,走出了一条由“案件大院”到“审判强院”的特色道路;多项司法改革创新“广州经验”向全国推广;有广州特色的智慧法院体系基本形成,产生“广州微法院”等一批在全省全国具有领先示范意义的建设成果;司法透明度连续三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评估中排名全国法院第一,获评全国司法公开标杆法院。
南都:智慧法院建设目前还有哪些短板需要加强?
王勇:目前,智慧法院建设短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应用层面的问题。比如有的法官还不完全适应通过智能化系统、移动终端办案的新型工作模式;群众对“广州微法院”、网上诉讼服务中心等便民利民举措的知晓率还不够高。二是创新层面的问题。各地法院在智慧法院建设中你追我赶的趋势十分明显,保持广州智慧法院的领先地位,要求我们以更新思维、更广视野,瞄准痛点加快开发进度,形成一批既能解决实际问题又能形成示范引领作用的新成果。
南都:建设智慧法院方面,明年会有什么新举措?
王勇:明年广州智慧法院计划从以下方面重点突破:一是提高技术与应用的融合创新水平。集中力量挖掘信息技术在司法工作中新的应用场景,以形成广州版智慧法院整体解决方案。二是推进互联网审判模式改革。深化区块链、物联网等新技术在网上审理平台的应用,加强对电子存证、调证、质证等问题的研究,探索构建电子诉讼新规则、网上审理新机制。相关创新举措先在广州互联网法院试点,时机成熟后向全市法院推广。三是提升移动端服务水平。以“广州微法院”为主要载体,为当事人、群众和社会公众提供内容更全面、覆盖面更广的移动应用。
采写:南都记者吴笋林
通讯员隋岳周冠宇
新闻推荐
广州日报讯(全媒体记者邓宇晨、贾政)昨日,广州市住建委发布《关于完善商服类房地产项目销售管理的意见》(简称《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