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将出台社工人才激励政策,建立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库 将有更多社工下沉社区服务居民
社工联动义工帮助残障人士走出家门,带他们参观城市景点。受访者供图
受助小女孩给予的一个拥抱,是社工难忘的幸福瞬间。受访者供图
出台社会工作政策文件30余项、投入政府购买社工服务资金25亿元、培育社工服务机构逾400家、提供社工服务约2316万人次……这是广州社会工作发展10年成绩单。
广州对社会工作本土化实践的积极探索,经历了试点探索、全面推进、规范发展、巩固提升4个阶段,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项目运作、专业服务”的本土化社会工作方式,在加强和改善民生、创新社会治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精准回应群众多样化需求
家住黄埔区萝岗街的钟伯,今年80多岁,子女常年不在身边,和老伴一起生活。老伴身体多病,行动不便,晚上上厕所需要钟伯搀扶。了解到老人的情况,萝岗街社工站利用正在实施的居家安全改造项目,链接社会资源,为老人提供了安全免费的坐便椅,解决了他们的困难。
社工结合居民群众的实际困难,调动多方力量协同参与,为有需要的居民提供服务,成为广州社会工作服务的常态。据统计,广州累计提供社工服务约2316万人次,其中,家庭服务568万人次,为老服务552万人次,青少年服务451万人次,特色服务745万人次。
广州先后出台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机构扶持、服务购买、评估监督等方面共30余项政策文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社会工作政策法规体系。同时,将公共财政支持社会工作发展资金纳入市、区两级财政预算,全市累计投入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资金25亿元。企事业单位、公益慈善组织和公民个人等多方力量为社会工作发展提供资金、场地和其他资源支持,形成了多元化保障体系。
目前,广州已构建“以综合项目为主体,专项项目为辅助,特色项目为补充”的政府购买服务体系,设立188个社工站项目,确立社工站“113X”服务方式,对准群众最迫切、最需要、最直接的需求。实施“社工+”战略,开设失独老人服务、医务社工服务、婚姻家庭服务等15个专项服务项目,打造了一批以专业社工为引领、以个案服务为主要方法的服务项目。
社会工作者也纳入了紧缺工种和人才引进职业(工种)序列,符合条件的优秀社会工作人才可享受资料津贴、高层次人才住房保障等。建立常态化教育培训机制,每年立项300万元购买社工人才和督导人才培养项目,社工机构从最初9家发展到现在407家,持证社工超过1.8万人,为广州社会工作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推动社工扎根社区提供专业服务
经过10年探索,广州社会工作逐渐成为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力量。广州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广州将深化社会工作改革创新,推动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
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成立社会工作行业党委,加强社工机构党组织建设,实现社工领域党组织全覆盖。完善社会工作政策法规,形成横向配套、纵向衔接、标准规范的制度体系,抓好政策法规的落地,提高社会工作法治化水平。
探索项目购买和岗位购买相结合的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建立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库制度,优化资源配置。加大农村专职社工购买服务力度,鼓励支持社工进农村。推动社工下沉社区、扎根社区,做好民生服务。以《广州市社会工作服务条例》出台的契机,加快出台住房保障、入户优待、社工薪酬3项社工人才激励政策,健全教育培训机制,优化人才队伍结构。
拓展服务领域,加强部门协调联动,深化社会工作与民生保障和社会治理相互促进、融合发展。鼓励企业、个人、组织等通过公益创投、慈善捐赠等方式,资助社工机构开展服务项目,提高社会工作社会化水平。
此外,广州不断探索“互联网+社会工作”发展思路,打造集数据采集、信息公开、服务评估、监督管理为一体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建立服务对象与服务提供者之间精准化供需对接机制,扩大服务的覆盖面。借助高校、行业组织、研究机构的优势,打造智力高地,提高社会工作理论研究水平。鼓励城乡社区开发社会工作岗位,通过项目购买或岗位购买等方式,吸纳使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凸显社工作用,进一步增强社会工作者的使命感、自豪感、归属感。
为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提供经验参考
今年12月18日,在中国社会工作学会、广州市民政局联合举办的2018年中国社会工作广州研讨会上,与会代表围绕社会工作本土化实践、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等话题展开探讨,分享各地优秀做法,总结广州社会工作发展经验,探索本土化社会工作发展之路。
“广州出台一系列法规政策,创新实施"社工+"战略、优势主导性"三社联动"等系列举措,为各地提供了经验和智慧。”民政部社会组织管理局副局长张麟说,社会工作日益成为党政关注、社会需要、群众受益的新型社会服务形态,应加强社会工作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一方面,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扩大专业社会工作覆盖领域,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激励保障制度;另一方面,加强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研究,采取有效措施,健全成果转化机制,使研究成果转化为制度措施、工作实践,为相关决策提供参考。
“广州作为广东省社会工作的先发地区,坚持制度先行,明确公共财政在支持社会工作发展的主渠道地位,各项指标均居全省前列,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省民政厅巡视员王长胜表示,今后,广东将继续推进乡镇街道社会工作站建设,抓好“双百计划”的落实。引导社会工作资源和人才向贫困地区倾斜,发挥社会工作在脱贫攻坚中的积极作用。将社会工作理论方法融合到社区治理中,发挥社会工作在提升居民参与能力、拓宽参与平台等方面的作用。
中国社会工作学会会长、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王思斌认为,广州社会工作在政府的推动下,取得了显著成绩,其发展经验可以概括为综合服务、制度促进。在开展综合服务过程中,以家庭服务、老人服务、青少年服务为基础,明确“113X”服务方式。同时,有针对性地完善政策,推进制度化建设,保障了社会工作的有序发展。
“下一步,广州将继续推动社会工作改革创新。”广州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坚持党建引领,完善相关法规政策,不断创新社工服务方式,提高社会工作发展的平衡性和协调性,为群众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
撰文:李强汪祥波
新闻推荐
中国社会工作广州研讨会举办,打造社会工作理论研究高地 广州社工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成立
信息时报讯(记者黄艳通讯员廖培金)广州市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快速发展,从最初9家发展到现在407家,数量位居全国第一。昨日,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