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莫言等名家手稿在穗展出,展期至12月31日“从手稿窥探创作过程中的秘密”

南方都市报 2018-12-19 06:23

本次广州展是中国现代文学馆建馆以来第一次在京外开展。

莫言的手稿。

12月15日上午,“回望手写时代———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80年代手稿展广州站”在岭南活力非遗艺术馆(广州文艺市民空间)拉开序幕,展出包括巴金、莫言等文学名家部分亲笔手稿作品,展期持续至12月31日。

文学名家部分手稿亮相

作为今年“广州国际文学周”最令人期待的活动之一,国内外文学名家、粤港澳大湾区文学界人士、媒体与众多文学爱好者当天齐聚一堂,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鲁迅文学院副院长邱华栋、《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刘方、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梁飞为手稿展开幕式剪彩。

活动中展出了包括巴金、莫言、刘心武、汪曾祺、刘震云、刘斯奋等活跃于上世纪80年代的文学名家部分亲笔手稿作品,由中国作家协会及中国现代文学馆特别策划,以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让观众对当时的文学作品内容有更加深刻的了解。

据悉,手稿展于今年11月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首次亮相,本次广州展是中国现代文学馆建馆以来第一次在京外开展。

手稿蕴藏的特殊之美

活动现场,几位文学名家围绕手写稿展开了对话。

“莫言写《透明的红萝卜》字体那么漂亮,一看就是写过黑板报的,他在部队时还真写过黑板报。”李敬泽在观看莫言的手稿时说。他认为,手写稿中刻录着作家个人生命的印记,电脑极大地方便了写作,但手写稿中蕴含的这种特殊的美也就不复存在。

手写稿如实地记录了作家对作品修改的痕迹。“比如对一处细节的选择与琢磨,你能从他原有的字句和修改后的字句里面看到他思考的痕迹、他在审美上对自己的要求,这是我们看印刷品时看不到的。”施战军说。作家在创作过程当中会涌现出许多新的想法,会不断修改自己的稿件,而这些痕迹都在手稿中保留了下来。“你能够看出那个时代的某种语言风尚。”手稿有它自身的灵魂,它记录了作家的创作个性、精神气质与曲折动人的心路历程。

“看手稿才知道作家创作的初衷”

作家觉得自己的文章写得好时,编辑可不一定这么认为。

“记得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作为一个年轻编辑,我们都特别热情地改作家的稿,反反复复跟作家讨论,要求作家改,一稿一稿地改。”曾经身为编辑的刘方分享自己的观点,“我们今天看到的作品并不一定完全是作家的意图,大部分都是作家和编辑们共同的产物。”一部作品从创作到出版,编辑会参与很多的工作,而限于刊物要求,许多作品都会遭受一改再改的命运。

“看手稿才能知道作家创作的初衷。”刘方说,作家创作的心路历程,冥思苦想的挣扎,灵感迸发的狂喜,与编辑相互切磋砥砺交流碰撞的痕迹,都原汁原味地保留在手稿中。它就像一道纵横交错的迷宫,从中可以窥见文学创作的全部过程与不为人知的秘密。

采写:南都记者许晓蕾通讯员何丹

摄影:南都记者冯宙峰

新闻推荐

凌晨4时 好保安救下轻生女 女子情绪波动凌晨爬上江边栏杆 附近巡逻保安将她拉回

黄跃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寻找广州好人广州人身边的平民英雄广州日报讯(全媒体记者林亦旻摄影报道)“...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