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永玉书画作品辨伪

信息时报 2018-12-16 10:32

图二 图一 黎展华(广东省收藏家协会名誉主席)

黄永玉,1924年出于湖南省凤凰县,土家族人,笔名黄杏槟、黄牛、牛夫子,擅长版画、彩墨画。1953年后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作品有《春潮》、《百花》、《人民总理人民爱》、《阿诗玛》等,其中巨幅画有《雀墩》、《墨荷》等。

黄永玉初中刚读了两年,就被抗战的烽火打破了求学梦,不得不辍学,在社会四处闯荡,不但走遍了半个福建省,还到过江西、广州、上海、台湾、香港。这期间,他当过瓷场的小工,在码头上干过苦力,在中小学任过教员,在剧团搞过舞美,在报社当过编辑,还干过电影编剧。正是在此期间,17岁的他在泉州的开元寺巧遇弘一法师。这段奇缘后来被人们演绎成他对法师持弟子礼、得真传。而他自己的说法则是:上树摘玉兰花时被一老和尚发现,极不情愿地下来后随之来到禅房,开始时并不知道这位貌不惊人的和尚竟是赫赫有名的弘一法师。虽然并没有真的拜师学艺,但短暂的交往仍带给他一些启迪和不小的震撼。后来,弘一法师临终前曾留给他一张条幅,上面写着:“不为众生求安乐,但愿世人得离苦”。

黄永玉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有人说他小时候是艺术神童,版画、油画、国画、雕塑等均无师自通;有人说他曾是弘一法师的三个方外弟子之一,得其真传而练就了灵性十足的书法。但是如果仔细研读他的书,用心赏析他的画,并且有机会与他叙谈的话,神奇的色彩褪去后,人们更多体会到的会是他深厚渊博的学识、卓尔不群的才情、耿直倔强的性格、睿智风趣的谈吐和笔耕不辍的勤奋。

有的人认为中国画的精髓在于水墨山水,一种很清雅的、表现文人出世的气质,但黄永玉的画却大多数是浓墨重彩的,所以也曾经有人说他的国画不正宗。对此,黄永玉说,谁再说我是中国画我就告他。当然这只是一种玩笑话。

黄永玉笔下的呆萌猫头鹰,画坛一绝!猫儿头,鸟儿身,嘴巴像铜铃。白天睡大觉,夜里忙不停,捕捉贼老鼠,勇猛又机灵。自开始走上艺术之路那天起,黄永玉就注定与猫头鹰有着不解之缘。黄永玉看百科全书,知道一只猫头鹰一年大概可食一千只老鼠,为人类节约一吨粮食,故喜欢根据所画猫头鹰数量,题上“一吨”、“五吨”的字样。

图一、图二均为署名黄永玉的《猫头鹰》作品。图一除了猫头鹰以外,画的顶端还多了著名画家吴作人题的篆书《求其有声》的“诗堂”,为图一平添了一位大师的鉴证,图二的猫头鹰虽然没有诗堂“作伴”,然而却多了一些枯木逢春正在发芽的勃勃生机。

图一图二两幅猫头鹰都有赠送人的上款,分别送给两位不同名字的人。按理说送给有名有姓的人,尤其是送给大家都熟悉的名人,一般情况下证明了有出处,容易让人误以为真。乍一看,两幅猫头鹰的用笔、用墨、造型,似乎各有各的妙,两个猫头鹰都是一只眼开一只眼闭,图一的猫头鹰倾向于写实比较多,认真但刻板,一动不动。图二的猫头鹰倾向于主观写意比较多,空间感比较强,有真实感,有动感。这么一比对,就会发现图一在画猫头鹰的时候比较程式化,不够生动活泼,作为黄永玉这样幽默的大师以及鬼才,其笔下的猫头鹰,理应勇猛又机灵,理应下笔从容自由,甚至信马由缰,纵情驰聘,而不应该把猫头鹰画得呆头呆脑,一动不动,目瞪口呆。

纵观两幅画,不难看出,图一是一幅临摹的作品,“诗堂”也是假的,达不到吴作人的篆书水平,猫头鹰在艺术的发挥上,也达不到大师的那种功力。而图二,很明显是出自一位经过系统美术训练的人,凭着其天生才情和后天非凡的勤奋努力,他的猫头鹰是别出心裁的,是难以轻易模仿的。

综上所述:图一假,图二真。

新闻推荐

“左手”文化推广 “右手”科研创新 粤企布局中医药海外市场

广东一方制药的中药配方颗粒实验室。资料图片王老吉首家海外凉茶博物馆落户美国纽约曼哈顿格兰街。南方日报记者黄叙浩摄...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