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婚4天男子“脑瘤”离世 捐器官5人获新生突发意外,在ICU治疗60多天终被宣告“脑死亡”
[摘要]突发意外,在ICU治疗60多天终被宣告“脑死亡”
陈琦(化名)“走”了。
29岁的陈琦在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的病床上躺了两个月,最终被宣告不可逆“脑死亡”。2018年12月7日,陈琦的生命定格在了29岁。父母在旁边泣不成声,他们知道唯一的儿子再也醒不过来了。
“捐了吧!”母亲坚定地说道。来自吉林农村的父母决定帮儿子完成最后的心愿,捐献器官。他们相信这也一定是儿子最后的愿望,因为他生前是那样一个温暖的人,早在几年前就登记成为器官捐献志愿者。陈琦的一个肝脏、一对肾脏、一对角膜分别捐献给了5位亟须的患者。他的爱心给了别人生的希望,也让自己的生命以另一种形式延续。
生前自己悄悄签了
遗体器官捐献志愿书
1989年的一个冬天,陈琦出生在吉林舒兰一个贫困家庭,父母经营米面生意。高中时代的陈琦学习认真、刻苦,经常学习到凌晨一两点,并以优异的成绩考上长春理工大学,后来考到广州某学校工作。
父母高兴坏了,儿子成才了。欣喜之余,也有一件让父亲无法释怀的事情,陈琦工作后悄悄去红十字会签了遗体器官捐献志愿书。起初家里不知情,在一次无意的谈话中陈琦说出了自己的决定,着实震惊了全家。在老一辈人的观念里,人去世后入土为安,捐献器官是颇为忌讳的事情。陈琦却带着玩笑的语气安慰父亲说:“如果哪一天真的死了,我的器官能捐给有需要的人,那也没有任何遗憾了。”
上天真的跟这个年轻人开了个“玩笑”。今年10月1日,陈琦刚完成结婚登记,尚沉浸在新婚喜悦中。10月4日外出返回单位途中,陈琦突然说感到剧烈的头痛,还没等身边的妻子反应过来,他已晕倒在地失去意识。陈琦被紧急送到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抢救,通过绿色通道立即进行了CT检查。
“人来的时候已陷入深度昏迷,弥漫性蛛网膜下腔出血4级,大脑前动脉动脉瘤破裂出血”,进行抢救的神经外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孙晓辉博士说。遗憾的是,虽然经全体医疗专家紧急手术等一系列抢救,但因为出血异常严重,陈琦晕倒后一直没有醒来。“真的没法想象,他性格很好、很阳光,平时经常健身、游泳,身体也很健康,没有一点征兆,根本不像是有病的人。”全家都觉得病发得如此突然。手术后的陈琦一直住在ICU,在之后60多天的住院治疗期间,陈琦一直昏迷。家人每天都去他的床旁呼喊,希望那个阳光的大男孩能奇迹般地醒来。但终因病情太重,经专家严格检查,陈琦被判断为脑死亡,脑干功能完全丧失。
完成生前心愿
成功挽救5人生命
12月7日,家人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陈琦的父母抹着泪说道:“儿子虽然再也回不来了,但我们想完成他生前的愿望,与其化作灰烬,不如像他希望的那样帮助别人。这也算是另外一种生命的延续!”
“他很善良,如果知道自己走到这一步,我想他也会同意的,我觉得他很伟大”,陈琦的妻子强忍着悲伤说。
12月7日,在广东省红十字会的见证下陈琦完成了生前的遗愿,经过慎重评估,捐献了双侧肾脏、肝脏、双侧眼角膜。捐献的器官经中国器官分配与共享计算机分配系统,被分配给了3家医院的5位患者。
“所有接受陈琦捐赠器官的患者都在当日完成了移植手术,目前肾脏、肝脏的接受者已脱离危险恢复良好,两名眼角膜接受者也得以重见光明”,省二医器官捐献协调员申升说,“接受捐献器官的家庭都十分感谢陈琦和他的家庭,是他们的爱心和奉献给了这些家庭第二次生命。”
捐献量进步显著
但器官缺口仍巨大
2015年以来,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成为我国除亲属捐献外唯一合法移植器官来源。随着政府大力宣传推广,民众对器官捐献的认知普及度越来越高,今年全国已完成器官捐献5000余例,捐献器官10000多个,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器官移植国家。
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较大,面对每年约30万器官衰竭患者的需要,器官数量仍然远远不够。“供体,是解决器官移植之困的唯一方案,推动公民自愿捐献,需全社会的长期努力”,刘东呼吁道。作为省政协委员的刘东主任每年都在政协会议呼吁全社会增加对器官捐献的关注度,争取更多的关怀予以器官捐献者家属,让爱更有温度地传承下去。
采写:南都记者王道斌
实习生易英子通讯员朱健高龙
新闻推荐
潮流文化周开幕式昨日在广州琶醍创意园开幕。信息时报记者陈引摄信息时报讯(记者卫静雯)昨晚,以《我们的街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