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上作文 理解生活,再谈大道理
(本栏目与广州市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联合主办)
文题
纽带是能够起联系作用的人或事。人心需要纽带凝聚,力量需要纽带汇集。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文化的发展、历史的传承、社会的安宁、校园的和谐都需要纽带。
请以《说纽带》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学生作文1
说纽带
□王嘉琪 华南师大附中高三(5)班
纽带,联系着个体与个体,将个体与社会紧密相连,又将世界各文明联结成一个命运共同体。它似是无形,弥漫在人生的氛围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是有形,在你人生的每一个决定中都能感到它的牵引。正是纽带的联结,让人类群体如同一个有机的生命体,孕发出文明的光辉。
人与人之间的纽带,是一种关怀与理解。它不单是亲友间的熟悉了解,更是陌生人之间的善意与关爱。当外卖小哥深夜为陌生的顾客买药,甚至亲自送她去医院时,善意作为纽带将他们联结;当孔子发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倡导时,正是在强调一种博大关怀的纽带作用。现代网络技术发达,个人的痛苦烦恼或幸福、感恩,都能获得他人的共鸣。共同的感受与思考,唤起人与人之间的认同与理解,更进一步加强了纽带,让孤独的生命也能感受温暖,善良的人格能激励更多人。
人与社会的纽带,是共同的理想目标,是孕养一个民族的文化与精神。在抗战中,追求民族自立,捍卫民族尊严的共同理想,呼吁着四万万同胞一齐血战,不论是前线杀敌的将士,还是后方挥动笔杆的文人,甚至是普通的民众,抵御外敌的共同目标将他们相连,民族的脉搏中鼓动的是每个人的拼搏。千年以来,中华民族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深植于华夏子孙心中,指引着人们一齐努力奋斗。“两弹元勋”邓稼先以祖国核事业发展为理想,拒绝国外的大好前程,将生命奉献给中国核研究。与国家有着共同的梦想,将“核父”与祖国紧密相连。现代社会,每一个为梦想而奋斗的国人,都以谋求发展的中国梦为纽带,与改革开放中的中国相连。纽带将个体与社会联结,让每个人在社会的潮流中与集体共谋发展,齐头并进。
国家与国家间的纽带,是“求同存异,美美与共”的信念,也是“和平共处,共同发展”的追求。从大航海时代,到现代世界贸易,世界各国从来都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虽然文化、经济、政治上有诸多差异,但谋求发展的共同心声让各国联结。各国文化的相互交流借鉴,吸纳精华,蓬勃发展成多元文化,也正是得益于美美与共的文化追求发挥的纽带作用。纽带将各个独立的主权国家联系成世界命运的共同体,让人类文明生生不息,繁荣发展。
若人与人之间少了纽带,孤立的个体将难以生存发展;若人与社会之间少了纽带,社会凝聚力不复存在,最后便会人心不齐,社会分崩离析;若国家与国家之间少了纽带,争端矛盾无可避免,和平与繁荣也将不复存在。如何维系“纽带”的作用,成为了现代社会的重大命题。
纽带,它联系着每一个生命,联结着每一个国家。纽带不可断,只有在联系中不断寻找自身定位,个人才可发展,国家才可强盛,人类社会才终能走向繁荣。
教师评语
这是一篇值得借鉴的考场作文。文章最大的特点就是“规范”。第一段阐释“纽带”的概念,论说其特点,点出其作用。作为总起段,恰到好处地起到了统领全文的作用。主体部分以排比段的形式设置三个分论点,由小到大逐层深入地论及纽带的表现形式、功能作用。论据选用事理兼备,古今并存,最可贵的是能结合时代背景论及当下纽带的意义与价值。
倒数第二段用假设论证法从反面再次强调纽带的不可或缺之重要性。结尾一段总结全文,呼应开头,重申观点,突出中心。
通览全文,结构谨严,思维周密,内容充实,段落设置合理,表达规范。
(华南师大附中 盖英俊)
非师点评
从目前中学生作文评价的标准看,这篇文章是一篇优秀的作文。语句通顺,逻辑清晰,文字也不错。但是从高的要求看,这篇作文所谈的纽带,引用的那些例子有两个问题:
一个是同质化。指他的语言缺少个性,他的例证是大众化的,缺少个人体验;第二个问题,作者对纽带所引用的那些例证,贴切性方面与逻辑性上——严格要求的话——不一定有说服力。
这些例子是作者从其他文章中顺手拿来的,他有没有经过个人生命体验呢?是否跟他的日常生活、他的青春成长有联系呢?因此,我们也可以反过来说,这篇文章所引用的那些论据、说明纽带的种种例证,也同时可以引用到其他题目上,并不能一定与纽带主题丝丝相扣。
这或许是苛刻要求。但我个人认为,一篇优秀的作文,一定要把握两点:对中学生来说,应该从个人的角度去观察问题,争取避免同质化与大众腔,力争表达自己对于生活的理解;第二点,所有的论据,对于作文主题来说,应该是有高度的贴近性,同时能够经得起细细推敲与认真琢磨。
(世界华文创意写作协会副会长、广东财经大学教授 江冰)
学生作文2
说纽带
□曹泊奕 华南师大附中高三(11)班
人是社会动物,没有人能独守一座孤岛,遗世而独立。而形成“社会”这种组织关系的前提,便是各种各样的“纽带”。
从个体角度说,纽带使人得以在社会中特定一点立足,并能自由发展。所谓纽带,可以是物质层面的联系,例如人需要来自社会的经济收入、生产资料;也可以是精神层面的,如亲情、友情、爱情。
前哲有言:“人的价值在‘被需要’中体现。”而这种不断产生的“需要”又在不断生成新的纽带,使人与人愈发紧密联系。久之,“大我”与“小我”便难以分割,社会则成了每个个体生存发展的立足点。简而言之,无数人与人之间的纽带聚合,外化成了现今的社会秩序。
人类自诩“高级动物”,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的群体可以成功实现对每个个体行为的约束,以至于能够聚合绝大多数个体的力量,为群体共同的生存努力。在生活中,这种约束、准则即是一种强大的纽带。不论是法律、道德还是伦理,无不是得到多数人认同的行为规范,其本质上是一种全人类共有的纽带。这也就解释了为何当少数人蓄意打破这种规范时,社会就会集中力量谴责甚至消灭他们。无数事例表明,人若想要在社会中自由存在,便必须遵守共有的规范,维护共有的纽带。
至此,自然上升到了群体层面。任何社群的形成,都是基于一定的纽带——或许是利益,抑或是某种理想。
有时候,我们会发现,个体在一个庞大的群体中会“丧失理智”,盲从跟风,做出其根本不可能独自实施的不堪之事。这看似没有纽带的作用,实则如勒庞于《乌合之众》中所述,是源于人的本性:敬畏群体,向往力量。由此观之,个体集合形成群体,本质上都是或明或暗的纽带的作用结果。
当然,我们也可以主动建立新的纽带。凝聚同道志士的智慧和才干,这也是人类内部自我团结的有效举措。现实中,习近平总书记就高屋建瓴地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凝聚最大‘价值公约数’”的战略构想。这既是对社会学原理的深刻准确把握,又是基于国际潮流和国情实际的伟大实践。人类不同群体间最根本的纽带,莫过于生存和发展。总书记的构想,正是想利用最强大的纽带,汇聚最广大的共识。从长远来看,“命运共同体”的纽带无疑是难以割断的,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
总而言之,不论是个体还是社群,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纽带的联结。在21世纪的今天,人类如何跨越宗教、意识形态的隔阂,凝聚共识,构建最坚实的纽带,携手面对新时代未知的挑战,已成为关乎人类终极命运的重大命题。
教师评语
本文作者以千余字的篇幅论述了纽带的作用、类型、产生的原因及意义,穿插运用名言、时政、名著等各种素材,视野开阔,思路顺畅,思想丰沛而不拘滞,内容广博而不散漫,可见这位同学腹笥饱满,覃思精研,写作时爱思考、有见解、喜欢深度写作与挑战自我。
文中对纽带的分类“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说法颇有深度,对纽带的生成性“不断产生的‘需要’又生成新的纽带”的见解予人启迪,对“纽带聚合产生社会秩序”的判断也令人耳目一新。
当然文中也有一些值得商榷处,比如“法律、道德和伦理”是否都具备纽带的联系功能,等等。
(华南师大附中 盖英俊)
非师点评
这篇作文挑战了逻辑性严谨的问题。应该说,从通常的作文标准来看,一个中学生论述这样庞大的问题,涉及中外古今,引用权威观点,文字结构等均属于优秀层面。不过,从更高层面要求纽带论述,在危险宗教组织这个点上就可能产生分歧。这个时候,论述的角度就发生了变化,重点将转向如何合理地、人道地、完美地形成人类之间的纽带。
当然,作者最后用了一个“人类共同体利益的最大公约化观点”来结束论证,其合理性与逻辑性也大致可以成立。但是,我们回头推敲这篇文章,会发现它的思想性与说服力,尚未完全呈现出来,结构的清晰度还不够,内容稍微显得庞杂,思路亦未产生集中一个点的力量。
我一向以为,作为中学生来说,应该从自己的生活角度去观察与把握一些大的理念、大的主题,应该尽量用大的理论视角与小的个人角度去做一个结合,深入浅出、宏观微观结合地论述一个现象。倘若如此,相信文章会更灵动,结构将更清晰,更具有个性特点。同时,也更有说服力。
(世界华文创意写作协会副会长、广东财经大学教授 江冰)
新闻推荐
图/视觉中国财经锐调查羊城晚报记者许悦继“牛魔王”之后,“羊贵妃”也来了。本周,广州天气出现断崖式降温,很多人家里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