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业对外开放新征程种企提升实力争上游
今年国务院取消或放宽种业等农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这意味着中国种业再次迎来对外开放新时期。12月11日下午,有种子行业“风向标”之称的第七届柯木塱种业论坛在广州隆重举行。本届论坛在中国种子协会的指导下,由广东省农业农村厅、中国种子协会蔬菜分会联合主办。来自全国各地农业部门、种子企业、科研单位、种子经销商和种植户代表近200人参会。
现状◥>
进口大于出口挑战机遇并存
“今天的中国种业已经建立了自信。”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种业处处长储玉军说。据了解,当前中国种子市值已居世界第二,部分企业进入世界前列。我国已与全球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种子合作关系,常年进出口合作国家约30-40个。近几年,我国年进出口农作物种子约7-9万吨,贸易总额达5-6亿美元。其中,蔬菜种子的进口额和出口额最大。
蔬菜种子是我国种业对外贸易发展的主力军。“但是我国蔬菜种子企业发展历史短、数量多、规模小,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种业贸易化发展。”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马德华介绍,这也是整个种业面临的问题。他表示,尽管中国种业已经走向世界,但是在育种水平、品种综合性状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和地区比还有很大距离。
目前中国种子进口大于出口,进口额4亿美元左右,呈增长趋势;出口额3亿美元左右,呈递减趋势。“我国种子国际贸易占比较低,种业国际竞争力较弱,国际市场影响力有限,出口乏力。”先正达(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政府与产业事务总监张孟玉认为,这激励着中国种企不断创新与发展。他称进一步扩大开放将导致外资种企增多,中国种企面临新挑战,也迎来新机遇。
经验◥>
互通有无鼓励优势品种走出去
“2018年迎来新一轮开放,推进国际贸易需要行业新动能。”张孟玉认为,政府应通过激励性政策,破除自身障碍,解决“进得来、出得去”的问题;企业要通过技术创新,研发出竞争性自主产权品种,解决品种和种子市场竞争力的问题;协会则需解决平台搭建和国别政策问题。
当然,企业发展也要借鉴国外优秀经验,比如专注一种或少数几种作物、具备宏观思维、重视技术发展、重视对细节的处理等。“我们引进来的不仅是资源,更是技术和学习能力。”马德华指出,对外开放令中国种企视野更开阔,更了解国外优秀种企的发展模式和管理经验,可以与国外在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方面互通有无。
种业的国际化发展,不仅要“引进来”,更要“走出去”。“引进国外优势产品,也把国内优质种子带出去,这才是企业面对开放应有的态度。”广东省良种引进服务公司副总经理陈兴平如是说。
如何开发海外市场?不仅要具有质量过硬的产品和优秀的团队,还应具备长远的战略规划。马德华认为要做到取他之长补己之短。武汉庆发禾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朱晓波根据长期的进出口交流经验,建议中国种企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实现对外投资。“杂交水稻、杂交玉米、杂交棉花、杂交蔬菜和花卉在研发、技术和种质资源等方面都比较成熟,中国种企可以择优选择。当然,也要考虑当地的种业市场和主要作物。”朱晓波分析。
政策◥>
贸易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种子国际贸易既要考虑进出口国家的政策法规,也要注重农业知识产权的保护。储玉军强调,一切贸易都要合法。他指出,尽管中国扩大了种业的对外开放,但是外商投资的禁止领域仍旧保持不变,种植业领域的稻、大豆仍属禁止外商投资领域,而针对外商投资的限制领域,则做了大幅调整。
储玉军介绍了外商投资中国种企的基本原则,相关规定禁止投资中国稀有和特有的珍贵优良品种的研发、养殖、种植以及相关繁殖材料的生产(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的优良基因);禁止投资农作物、种畜禽、水产苗种转基因品种选育及其转基因种子(苗)生产。“2018全国版”作物限制范围由“农作物”缩减为“小麦、玉米”,要求中方控股;“2018自贸试验区版”作物限制范围由“农作物”缩减为“小麦、玉米”,要求中方持股比例不低于34%。
中国种子贸易协会秘书长田伟红建议,政府、企业和行业协会要齐心协力,共同努力提高植物新品种权保护水平,增强全社会的植物新品种保护意识,不断优化种业市场环境,推动行业良性发展。政府要进一步完善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企业应加强植物新品种保护内容的培训,尊重他人知识产权,也要对自主知识产权制定内部保护措施;行业协会则应积极推进相关政策落地,营造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
“我国种植业规模化、现代化进程加快,种企发展环境日益复杂。但可以预见,中国种业将在新一轮的浪潮中迸发出新活力。”中国种子协会副会长邓光联说。
新闻推荐
广东工行深耕普惠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