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恩宁路二期改造项目入户调查结果显示,已访问住户中:恩宁路八成居民支持微改造 盼能改善人居环境和治安

南方都市报 2018-12-12 06:27

恩宁路改造二期示范区目前已开工。

10月2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州视察,首站就来到荔湾区西关历史文化街区永庆坊。他指出,城市规划和建设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环境改善,更多采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随着永庆坊知名度提升,恩宁路人气旺了,也变年轻了,这个老街区每天接待着络绎不绝的“打卡”年轻人,青砖麻石、趟陇琉璃、粤剧粤曲……每个细节都是老西关岁月的怀旧味道。

广州市2016年在全国首创老旧小区“微改造”模式,随后恩宁路被列入国家首批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试点。诞生于1931年的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有着广州最完整和最长的骑楼街,分布了十几处文物古迹,被誉为“广州最美老街”。与最美老街称号并行的是,广州备受关注的旧城改造试点———恩宁路改造始于2007年,在即将迎来改造第12个年头之际,恩宁路启动二期改造项目。

与此前改造不同的是,恩宁路二期改造是强调公众参与,通过设立“共同缔造”公众参与委员会、居民入户访问等形式,让恩宁路业主们充分表达意见,“改不改、怎么改、谁出钱”,居民和政府平等商议,共同参与城市更新,体现广州在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上走在前列。

12月7日晚,南都记者跟随入户访问工作小组到恩宁路居民家中进行探访。恩宁路改造入户访问小组由荔湾区城市更新局、万科企业和多宝街街道居委三方代表组成。据统计,截至11月30日已完成67.8%的入户访问工作,在已访问的住户中,有80%的住户同意微改造,卫生环境、排水系统等人居环境以及治安问题是居民最盼望改善的内容。

照明是老房子最缺的配置

恩宁路的日与夜,有着巨大反差。白天的永庆坊和粤剧艺术博物馆沉浸在浓厚的旧时光和岭南风情中,“场景消费”为这条历史街区带来人气,特别是周末节假日,游客、市民络绎不绝,永庆坊窄窄的小巷里总是人潮拥挤、热闹非凡。

太阳落下就像一个按钮,“按停”了恩宁路白天的繁华。入夜后,初冬的羊城迎来了冷空气的第一波寒潮,永庆坊牌坊前“打卡”的人潮渐渐散去,恩宁路的夜晚归于寂静,只有清洁车清洗街道的“嚓嚓”声和零星的路人、昏暗的路灯。转进内巷路灯消失了,正走往居民家里的访问小组成员纷纷掏出手机,照亮狭窄坑洼的石板路。

访问小组来到禤先生的家中,此时手机的照明还不能关,因为又陡又窄的楼梯依旧昏暗,有初次到来的访问人员试图鼓掌“激活”声控灯,却引来同伴的惊讶:“没那么高级的装置”。当晚入户访问的三户居民,家中楼梯都是又窄又陡,灯光昏暗。

禤先生几代人在恩宁路住了20多年,见证了恩宁路十多年的改造历程,但因为近年来周边房屋拆迁改造,禤先生的房子受到很大影响,天花板已出现明显裂缝,“一到下雨天就必须用水盆、水桶接水”。记者留意到,当晚水盆和水桶已经摆上了,禤先生说是因为天气预报要降温和下雨,房子四周的墙和地面还有明显水浸泡的痕迹。禤先生打着手电筒,带小组成员上到房子三楼,照明好像是老房子最缺的配置,这一层完全没有电灯,堆满各种杂物、布满灰尘,“你们也看到了,这个房子怎么住人?”禤先生坦言,经历恩宁路多年的改造,现在只想改善居住环境,让生活质量变得更好。

访问员小黄多次到恩宁路居民家中入户调查,他最深的感受就是很多民居里连卫生间都没有,晚上要摸黑去公厕,“这好像和广州这座现代城市很不符,但在恩宁路确实存在。”小黄感到心酸,还有不少居民是多口人挤在小房子里,比如有一家9口住在20平米的老房子中。

“拆迁款多少都无所谓”

恩宁路芙蓉巷的最深处,远远望去有几盏亮灯,那是与永庆坊一样“网红”的恩宁路宵夜档,小平台上聚集着正在吃宵夜的人群,沸腾的热锅中冒着白雾绕着头顶黄色灯光缓缓升起。

访问小组来到芙蓉巷18号的何氏两兄弟家,小狗对着这群突然来到的客人一直“汪汪”叫,何母叶婆婆闻声而出抱起小狗。何家装修极为简单,房梁上拴着几根绳索晾挂衣物,墙面泛黄发胀,两条裂痕清晰可见。叶婆婆说:“垃圾一多,老鼠蟑螂就多,蚊子也多”。因为芙蓉巷靠近永庆坊和粤剧艺术博物馆,之前改造留下的建筑和生活垃圾让周边环境变差,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改造是好事,也带来很多游客,但是房屋的破旧和居住环境污染让居民居住环境受到影响。”两兄弟有些着急,语速变得快了起来。此前改造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其他业主的房屋,房顶都被震出裂缝,他们希望尽快将现在居住的房屋进行修缮和整理,以确保居住安全。

十六甫西二巷有一栋三层小洋房,街道保留着老西关房屋特色,走过狭窄陡峭的木质楼梯,到了二楼吴先生家里。房间内的家具布置简单,老电视和旧冰箱是最有“现代感”的家具,小阳台角落里堆放着杂物,积满了灰尘,但视野极好。在访问业主吴先生的尾声,访问员握着吴先生的手问:“你觉得这套房子要多少拆迁款合适呢?”吴先生不假思索地回答:“多少钱都无所谓!哈哈!”耿直的回答和爽朗的笑声逗乐了在场的人,房间里的气氛活跃起来。

“希望能够越改越旺”

临近晚上9点半,一家沐足健身店高挂的招牌闪着红色亮光,在周边店已经关门熄灯的路上显得有些孤寂。“与相隔不过200米左右的上下九步行街和宝华路的嘈杂和灯火通明形成鲜明对比”,访问员小伍甚至觉得,这里跟CBD的天河路、珠江新城更不像在同一座城市。

足浴店老板老陶1990年开始在恩宁路做生意。“一开始做的是大排档,其间也换过不少生意”,现在的这家足浴面积不大,装修颇有上世纪八十年代电视剧中的老店味道,室内设有八张座椅,入户访问期间店内都没有看见客人,晚上这一带“太静”,生意不好使老陶发愁,过去十多年的改造,很多居民都已经搬走了。

过去十多年来,恩宁路与广州市中心商业发展“脱节”,因此在一期改造中,永庆坊尝试引进创客工作室和手工作坊、轻餐饮等业态,吸引年轻消费者;二期改造将通过设置创意办公区、非遗文化传承、滨水文化餐饮配套、时尚(体验式)商业及综合配套、精品民宿等业态,不仅为白天的恩宁路带来人气,晚上也能实现“旺中带静”。老陶期盼,这次改造“能越改越旺”,为恩宁路带来新的街坊住户、新的游客和生意。

居民意愿是改造依据

12月7日晚上7点半到9点,入户访问小组共完成了3户居民和5户商户的调查。截至11月30日,访问小组已完成158户的入户访问工作,完成比例67.8%;在已访问的住户中,有80%的住户同意微改造,最期盼改善卫生环境、排水系统等人居环境以及治安问题。

访问员小黄表示,很多恩宁路的老街坊在这里住了几十年、甚至几代人,见证着恩宁路和老西关的变迁,对于改造他们很有自己的想法,“入户调查就是想要知道他们真实的想法”。让小黄印象最深的是十一甫新街5号附近的街道改造,改造时有居民坚持保持街道原有建筑的完整模样,所以至今在路口还依旧保留着麻石路面,“当时坚持下来的保留,就让这个地方留下了历史感,留住了记忆和乡愁”。

荔湾区城市更新局方面强调,无论是正在进行的入户访问,还是今年9月成立的恩宁路“共同缔造”公众参与委员会,都是为了让居民参与到改造中,表达自己的意愿,与政府、改造项目组平等对话,“改不改、怎么改、谁出钱,由居民话事”。城市更新、社区改造为老街区注入新活力,是留住城市记忆和乡愁的重要体现,而更新过程中的居民参与,正体现了广州市在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方面走在前列。

访问的最后,叶婆婆拉着访问人员的手,笑眯眯地说:“谢谢你们,这么晚了都愿意过来听我们的建议!”

建议

访问小组综合入户访问情况,整理出居民、商户对恩宁路改造的相关意见:

●立面整治改造对内部街巷的整改提升变化不大,希望重点放在改善人居环境上。

●此前改造只涉及街道外部,但真正对居民房屋内部的改造很少,希望这次改造能对房屋结构、内部环境修缮。

●此前改造部分施工造成卫生污染、房屋安全隐患、噪音污染等问题,希望能及早采取措施避免对居民滋扰。

●施工过程中的排水系统休整、搭设建筑脚架等,应避免对居民生活和出行产生不利影响。

采写:

南都记者赵安然

实习生伍雪梨

摄影:

南都记者谭庆驹

新闻推荐

叶子红了孩子大了

□郇舒叶感恩节时,黄的红的叶子铺满了门前的街道,我们这条街的邻居多年来形成了传统:感恩节的次日扫街。一大早,我和邻居们把...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