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的南方 圆了他不敢想的梦

南方都市报 2018-12-04 06:27

王钊

一份工作,一个家,这对普通人而言,也许是人生的标配。但对于王钊而言却曾是不敢奢望的梦。34年前,王钊出生时因窒息缺氧而脑瘫,被预言“要一辈子躺在床上”。在母亲李华林的坚持与爱之下,他学会了读书写字、使用电脑、绣十字绣。在南海基层社区的帮助下,有了一份工作,结识了贤惠的妻子,有了一个可爱的宝宝。

来南海12年,他圆了那个过去不敢想的梦。

社区直联团队为他找工作

1984年11月,王钊出生在黑龙江,由于窒息缺氧脑组织损失70%,导致脑瘫。医生诊断认为,孩子将来可能要在床上躺一辈子,也可能不能说话。家人希望他的母亲李华林放弃,李华林认定既然孩子出生了,就应该好好照顾他。2006年,李华林的同事说广州的气温特别适合患有脑瘫的孩子,建议她可以到周边去找找合适的地方。于是,她和丈夫来到南方,因为交通便利和生活条件适宜,选择了南海黄岐。

眼看着王钊身体渐渐好起来,李华林希望王钊能够多多与社会接触。机会这时候到来,2011年,当驻点洞庭社区直联团队首次入户探访时,便被李华林夫妇对儿子无私的爱和付出深深感染。

很快,直联团队帮助王钊在黄岐嘉洲广场卜蜂莲花超市找到了一份工作,破例录用为电脑打单员。“是大沥镇党委、政府、洞庭社区、直联团队解决了我们这户特殊家庭最根本的困难,重燃了我们人生的希望。”李华林说。至今,他们依然时刻关注着王钊一家,每逢节假日,洞庭社区直联团队一定会登门探访,了解王钊一家人的近况与需求。

“爱拆家”是位电脑高手

机会一直留给有准备的人,王钊一直是一个电脑爱好者。1999年,王钊家里就有了一台台式电脑,但当时网络并未普及,靠的是买书来研究电脑、学习打字等。“五笔、拼音、笔画打字他都会。”王钊的妈妈李华林说,王钊还把电脑的主机给拆了。他说,“书上说电脑的主机里有各种硬件,我就想看看到底长什么样。”

王钊小时候还喜欢拆家里的收音机、录音机、闹钟等,“拆了还给你装回去,装回去还能用。”李华林非常支持王钊这股“爱拆家”的研究劲头。如今,家里的电脑有什么故障都是王钊负责处理,也是王钊在教家人如何使用微信、如何网购。除了研究电脑本身,他还擅长使用很多软件。

上班坚持“学透一点”

看似简单的打单工作,对王钊而言需要花比常人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学习,“好不容易才找到一份工作,挺珍惜的,难也要坚持吧。”

在王钊入职时,他也只是会电脑,在工作上的业务,他还是要从头学起。“公司用的是内部软件,网上查不到,软件上还有英文,一开始都不懂。”王钊用了三四个月,一点点跟同事学的。“翻译成中文,我才知道怎么操作。”下班之后,他把软件上的单词抄下来,回家再上网去查这些单词都是什么意思。现在在他家的电脑上,仍然存着这些英文单词与相应的译文。

“接受能力比别人差点,需要学得透彻一点才会操作。”王钊凭着这股多学一点的韧劲,在入职一年后,便能胜任培训中班新员工的工作。也正是“学透一点”,才能让他更好地回答培训中新同事们提出的“为什么”。

考虑到王钊的情况,公司给予了他一定的照顾,“不用倒班,只上中班(8:30至17:30)。”在王钊的孩子出生后,公司也让王钊先在家休息,等宝宝长大一点再回公司上班。

宝宝成全家快乐源泉

2016年3月,王钊和妻子罗爱枝结婚。罗爱枝回忆,初次见面时,两人并没有怎么说话,但对彼此的印象都非常好。李华林曾问过罗爱枝,“你以后会不会嫌弃王钊,嫌弃他走路不好看?”罗爱枝的一句“不嫌弃”,让李华林安心了,也让王钊有了一个贤惠的妻子,有了一个温馨的家。

“dada、dada……”在王钊家中,他那九个月大的宝宝正牙牙学语,自从宝宝出生后,全家人的精力都集中在宝宝的身上。宝宝的动作比王钊快,王钊带不动宝宝,带宝宝的任务就落在了李华林身上,李华林却一点都不觉累,看着宝宝每天都在进步,反而觉得“越带越起劲儿。”

李华林坚信日子会越过越好,看着孙儿每天都在进步,在她脸上有的是藏不住的开心。而害羞的妻子罗爱枝则一直看着宝宝,发现宝宝在客厅里爬远了,便会立马把宝宝抱回到身边。

“尿了!”与妻子一样,王钊也在时刻关注着宝宝,宝宝尿裤子了他第一个发现。“希望他过得好一点,长大以后能够成为有用的人。”而此时,宝宝正拉着王钊身旁的拐杖试着站起来。

采写:南都记者杨韵仪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新闻推荐

小视频“加热”广州车展

信息时报讯(记者卢云龙)据汽车App懂车帝上周发布的数据资料显示,刚刚过去的广州车展上,在懂车帝“2018广州车展”的话题下,有...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