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广州设计周首推当代艺术展

信息时报 2018-12-02 01:01

广州设计周特别艺术项目“城市艺向”展览“来处”展览现场。 观众与何健翔作品“墟构”互动。 看展

每个广州人都逛过太古汇,但你却不一定知道太古汇三楼露台的“玻璃盒子”展厅里正在举行一个当代艺术展。11月26日下午,2018广州设计周特别项目“城市艺向”在广州太古汇启幕。作为中国最老牌的设计周之一,今年广州设计周进一步革新,首度发起独立艺术项目“城市艺向”。这一项目作为2018广州文交会创意设计板块系列活动之一,受到各界关注。

“城市艺向”由广州设计周联合发起人张卫平担任项目出品人,杨青担任项目总策划及展览单元策展人。该项目由一个艺术展览《来处》,一场高峰论坛和一次大湾区艺术行构成,展览《来处》还针对市民推出“艺术家讲座”、公共空间表演、“艺术导赏”和“工作坊”等多个公教项目。

11月26日下午,“城市艺向”的首场活动——当代艺术展《来处》盛大开幕,这是一个主题为“家”的展览,由来自国内外的12位当代艺术家的作品构成。“家”,不仅是物理的空间,更是情感与记忆的精神指归,每位艺术家从“来处”出发所进行的思考与表达,同时也触发着观众的共鸣。

展厅入门处几个镜框中镶嵌着用毛线编织的比基尼,初看起来让人不知所谓,看了旁边的视频才明白,这是胡尹萍的艺术计划《小芳》。2015年,胡尹萍回到四川家乡时,发现母亲和镇上其他妇女都在编织一种劣质的毛线帽子,然后非常便宜地被人收购,她觉得母亲的时间不应该被这样廉价地消耗,但是直接给母亲金钱,母亲是不会停止这种工作的。于是她回到北京之后,请朋友扮演了一个收购商“小芳”,以这个身份用高价来收购母亲的手工编织,唯一的要求是“随心所欲”。母亲信以为真,学会了上网,学会了微信转账和网络银行,自信心大涨,一年时间里编出一百多种极具创造力的帽子,这一项目也在北京进行了展览。小镇上的阿姨们羡慕胡尹萍的母亲遇到了“好生意”,也想参加,于是胡尹萍干脆注册了“胡小芳”这个品牌,让更多母亲一起编织,尽情展现她们那一代人被忽略的创造力。参与的人多了之后,一些阿姨的技术和创意显得不足,于是胡尹萍又虚构了一场“法国比基尼大赛”,让编织者们在一年时间里为各自的家庭成员设计一件手工比基尼,在颜色、形状、内容上不作任何限制,最终收集到85件作品,其中的一部分就是今天我们在太古汇看到的。这个项目极大地改变了当地阿姨们的精神面貌,她们每天聚集在一起讨论如何更好地编织,分享网购更好的毛线的经验,以至于当地的麻将馆都关了门。如今,对她们来说,这个项目仍然是个秘密,她们感谢着“古怪而好心的女老板胡小芳”,在这个项目中,她们不仅收获了金钱,更获得了自尊和社交。

何健翔的《墟·构》在展厅外的露台上,这是一个由100块胶合木板雕刻“虚构”而成的装置。它像一座太湖石,或者一个洞穴,人们可以在其间驻足仰望天空,进行休憩和冥想。来自东莞的李景湖用工厂的日光灯管在展厅上方假设了六块《白云》,表达着他对成为“世界工厂”的家乡的感受。

梁硕的作品《梁闻道的小屋》,是一件让观众赞叹之后想学习的作品。2012年,艺术家收到“造空间”发来的一个包装箱,希望他用任何方式创作一件作品,时间不限。于是他把它做成了和儿子梁闻道共同成长的空间。6年的时间里,儿子来决定这个空间“应该是怎样的”,然后父子俩一起动手来实现。它曾经是树屋、空中储藏室、卧室和仓库,又成了承载壁画的“美术馆”。梁硕说:“这个"合作"很重要,一方面我能陪伴孩子的时间很少,我们需要一个具体的连接和内容来相处;另一方面现在的孩子什么都是现成可得的,缺乏原生的动手经验,这个"合作"的过程可以让他切身体会到一个东西是怎样成形的。”在展览现场,观众们鱼贯而入,进入小屋拍照留念。“我做不到给孩子一间可成长的小屋,但我一定也可以和他合作一些东西留下来的,回去我就试试。”观众说。

在导览中,杨青发现观众对艺术作品看法的精准和对作品思考的深度,是远远超乎她想象的。“当下社会大众在精神层面的需求越来越高,这也令我在发展更高水准艺术展览的工作中,肩负起了一股责任感和使命感。”

新闻推荐

广州市技工院校第十七届学生运动会举行 首设传统南狮比赛 11支队伍争“狮王”

南狮队伍在比赛中。信息时报记者郭柯堂摄信息时报讯(记者黄淑仪)“加油!加油!”此起彼伏的欢呼呐喊、加油助威声响彻广东...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