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显示,AI来了,职场压力变大,逾八成人感受到冲击凭啥往死里骂中年人?他们正在拼命刷简历!

南方都市报 2018-11-26 10:20

最后检索了一遍自己的邮箱、QQ、微信、短信,38岁的李浩无奈地关闭了自己的笔记本、手机。年届不惑,年轻时极少跳槽的他,在这个时间节点开始谋划着跳出现在的工作氛围,成为一名到处海投简历的“再求职”中年,期望能够收到自己的offer。

联合国将青年人的定义为15-24岁年龄段的人群后,在人力资源领域开始频繁地使用这一口径来统计和区分青年劳动者群体和中年劳动者群体。当1993年之前出生的小年轻都慨叹自己已然是职场中年时,诸如李浩这样的80前更是陷入深深的危机感。在稍早前,一项名为《你的职场中年危机来了吗?》的调研,结果显示超过84%的职场人,不论行业工种,领子的成色(金领、白领、灰领、蓝领)或工作单位的属性,都陷入到了中年危机中。

人口红利在消退,白领职场也在慢慢老化。“我们能够明显的感觉到,在近一段时间,真正意义上的中年群体正在频繁更新自己的简历,更新频率明显高于以往时间节点”,人力资源专家、智联招聘CEO郭盛在接受南都记者专访时如是表示。

职场人口正在老化

前不久在朋友圈流行一个图片段子,说“不要大声责骂年轻人,他们会立刻辞职的,但是你可以往死里骂那些中年人,尤其是有车有房有娃的那些……”,博人一笑之余,也折射出了当下的一个社会现实———职场人的中年危机来了。

“这真的就是我现在的写照”,在广州一家还算不错的公司从事文案、策划工作的李浩回顾着自己的工作环境,年轻人来了一年左右就会离开,坚持到现在的这群中老年人则正在承受着互联网、人工智能和整个行业业态变化带来的冲击。

其实在整个职场,无论是管理者还是普通从业者,都要适应一个正在日益老化的现状。

“我们的经济动能正在从依赖人力到智力,因为人口红利已经消失“,郭盛表示,在2006年,15到24岁的青年劳动力是1.2亿,到2020年将会下降到6000万。而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15岁到64岁的人口,从2010年开始是大幅下降的。预测数据显示在2025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将达到3亿,占总人口的1/5。

“中国人力资源会越来越少,不管你接受还是不接受,企业招人肯定会越来越难。我们的经济会继续发展,驱动力一定是更多来源于智力而不是人力”。

郭盛表示,近一段时间,他发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因为从智联的后台数据角度来看,那些“职场老人”刷简历的越来越多了。“这些数据变化首先折射出来的,就是很多人危机感强了,因为他要找下一份工作。然后,折射出的是职场压力越来越大。”

压力的源头,还是在于产业升级、模式升级带来的职场变迁。“很多职场老人以前所熟悉的那些东西不适用了,不再是核心技能。你的技能会被机器或者低成本所取代,这是最大的挑战”。

李浩在百度、知乎上曾就职场中年压力的话题进行过问询,结果排名靠前的建议分别是建立和提升自己的业务上的核心竞争力;继续保持学习的劲头。此外就是放诸四海皆准的锻炼好身体、学会理财和买保险……

在郭盛看来,应对职场中年危机,要么需要更新技能,和年轻人在一个平台上。要么就是学习,不断地突破自己的边界去跨界。“职场老人更新技能比较难,但去学习突破是比较切实可行的,职场老人们敢于去跨界时,原有的技能肯定能得到充分的释放。”

60后70后不怕AI冲击

从2017年的ALPHAGO在围棋领域大杀四方,到随后的人工智能在医疗辅助领域的异军突起,进而到今年的无人驾驶汽车的方兴未艾。

让李浩这样的职场老人感觉到压力倍增的,还有或名为人工智能,或叫AI,或者被技术流称之为算法的东西正在改变职场。“业态变化了,现在的人工智能连一个好的,有那么几次反差的策划案都能整出来,还像模像样的比一般员工做得好。你这时就不得不担心人工智能正在冲击着你的饭碗,”

李浩显然是职场老人中危机感特别强的那种人。就在此前智联进行的一次针对北上广深职场白领进行的新型雇佣关系专题调查,其结果却令人大跌眼镜。作为职场骨灰级人物的60后、70后们,他们最不惧怕人工智能对岗位的冲击,即便整个调查发现80%以上的职场白领或多或少的感受到了AI对职位、薪酬的冲击。

表面一点的分析是:60后和70后对自己最自信,认为自己不会被取代的占比高达73.7%和65.6%。70后和60后因为有了足够的工作经验,也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财富,他们会更有底气相信自己不会被AI取代。

更为深层次一点的认识是,这部分人群要么对技术处于相对无知的状态,要么就走上了领导岗位。“我也看了这个报告。和80后、90后是在技术里面成长起来的一代相比,60后、70后对技术没有那么敏感,他在技术上不是先驱,是追随者,所以他对技术敏感性没有那么强。”郭盛表示,此外调查当中的60后、70后也有可能是因为他们的职务不一样了,他们做的是管理工作而不是统计数据工作,当他们从事管理工作时,需要的是创意和组织能力,他们最核心的领导力到目前来说是专业级的,AI要取代领导力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所以60后、70后从这两点来说对AI没有那么敏感。

快问快答

AI取代了多少岗位

就创造了多少岗位

记者:AI现在很火,给人力资源领域带来什么冲击?

郭盛:我觉得不是冲击,而是升级。2018年以来,我们明显感觉到,很多企业都在做改造升级,招聘需求也在改造升级,例如制造业、医疗行业等都在招聘技术升级的人才。

AI只是一个技术的代名词,整个技术的迭代进化,对传统职场的影响很大。职场正在慢慢地变化为智场。

记者:能举一个例子吗?

郭盛:宝马在上海建立了无人驾驶体验中心,这在全世界真的很先进,虽然它很低调。再比如,招行大量招的都是金融科技人才,而不是单纯金融人才。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很多HR的工作已经软件化了,用一系统来对人的绩效评估有非常巨大的提升。每一家公司都在用这些,人力资源管理领域都在飞快往上走。

记者:因技术升级导致的岗位流失,和因技术升级所创造的岗位大概是什么样的比例?

郭盛:从微观例子来说,以前还是劳动密集型的农业产业,现在招几千个IT工程师,这是不得了的事情,它在用IT改造整个产业链,这种升级,在减少了一部分岗位后,又创造了相当可观的职位。从我们的观察来看,人工智能也好,产业升级也罢,取代了多少的工作岗位,就会相应地创造出相当的工作岗位数。

记者:前不久国家人社部批准广州成立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对于广州在人力资源产业的前景,您怎么看?

郭盛:人力资源比较大的特点就是劳动力市场往往都是本地化的,它不是一个能够完全细分的市场。就像我们很少看到在中国经营的美国的劳动力服务公司,因为劳动力本身是当地市场,所以不管是在哪里集中,我觉得到最后都会变成本地服务。人力资源的前台往往是本地服务,但中后台能够进行集中管理。而中后台,比如技术、开发这个是能够集中管理的,我们目前正在和广州进行沟通,看能不能在广州把中后台这块集成管理和服务做得更好。

超过84%的职场人都陷入中年危机中。

60后对自己最自信,认为自己不会被AI取代的占比高达73.7%。

70后认为自己不会被AI取代的占比达65.6%。

采写:南都记者王道斌实习生易英子通讯员陈紫琪杨洁竺

新闻推荐

罗浮道士邓元起和轩辕集 第31期

邓元起,晚唐罗浮山道士,故里不详。唐武宗早年喜欢道教,即位之初就诏道士赵归真入朝,称其为“右街道门教授先生”,并在禁中筑望...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