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行健:坚持与现实相连的精神立场
11月16日,由广州美术学院、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办的“行健——潘行健艺术研究暨捐赠作品展”在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著名版画家潘行健将自己创作的版画、速写、版画原版木板等共计400件珍藏捐赠给广州美术学院,并从中选出300余件进行展出。
开幕式上,广州美术学院党委书记谢昌晶介绍说,作为新中国成长起来的一代艺术家,潘行健在新中国各个时代都推出了既体现个人感受,又反映时代脉搏的重要作品。他的作品以朴实而富有语言魅力的手法准确地表达了对象,产生了不少让人记忆深刻的代表之作。
潘行健此次所捐赠的版画代表作品和大量速写作品是新中国美术教育模式变奏的一种直观呈现,广州美术学院院长李劲堃表示:“像潘先生这样艺术人生与广州美术学院的发展同步的重要艺术家案例,我们能够完整地收藏其作品,无疑就是珍藏了一段有关广州美术学院建设与发展的历史。”
展览现场:从他的作品中,可以观察到当代版画教育脉络
与广州美术学院,与版画,潘行健有许多“第一”之缘——他是广州美术学院首届附中毕业生、广州美术学院首届版画系本科毕业生、广州美术学院版画系毕业第一位留校任教的老师、广州美术学院第一位版画专业背景的副院长。这四个第一奠定了潘行健的版画艺术生涯与广州美术学院版画系的发展、教学密不可分的关系,他为广州美术学院、为广东乃至全国的版画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940年,潘行健生于广东。他较早就接受了正规的美术训练,广州美术学院建立附中的教育模式来自于前苏联,潘行健作为中南美专首届附中生后又成为广州美术学院版画系的首届生,从踏入正规艺术教育的门槛开始,就直接受到了前苏联美术教育模式的影响。扎实的素描基础和写实能力是前苏联美术教育的基础,这样的教学理念使得潘行健在造型、材料语言和艺术方法论方面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展览占据了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全部三层展厅。一楼、二楼展厅展出潘行健个人版画及速写,分为启承、深化、拓展三个部分,作品展出的各个部分相应配合以大量速写和文献。三楼展厅则是潘行健的教学传承部分,这部分包括艺术家与师辈、学生及院系建设的关系梳理。通过口述史和历史文献生动呈现艺术家所置身的教育环境以及与师生们的学理关系,串联起一个颇具特色的教学和系科发展的脉络。从作品中,可以清晰地梳理出潘行健由受苏派影响的现实主义创作到改革开放时期接受新思潮而进行现代变革的全过程。
展品中数量最为庞大的还是速写。他的速写直观地折射出社会生活的时代变奏。农村、工厂、椰乡、渔港、矿区、部队,以及少数民族地区等,他根据对象的不同情形以相应的手法进行准确而又灵动的表达。通过潘行健笔下那不计其数的生动的场景和人物,我们能够真切感受到艺术家的足迹行踪以及他所亲眼见到的那些鲜活的形象。
艺术人生:版画,是他内心的追求
潘行健的创作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他创作丰富多产,作品交织着不同题材线索,一是有关孩童的《啊!大海》《母亲情》《童年》,以不同的人物形象、语言材料和表现手法展现了那种感同身受的亲情质感,并给人以隽永的想象空间。另一则是水乡与山城的景象呈现。水乡的温润柔美与山城的劲峭挺拔通过不同的笔线和制作手法表达得淋漓尽致,《水乡世家》《山城印象》便是这方面的代表。
九十年代,潘行健极具代表性且反复研磨的两个系列《土地》和《立交》开始萌生。据艺术家自述,《土地》以背着犁头的农民背影隐喻改革开放大地上“民族脊梁”的缩影,而“立交”则是现代城市生活的典型象征:“我所见到的珠三角水乡,作为民族主体的农民,他们用祖辈用过的劳动工具,在自己生长的土地上开辟着当今生存与发展之路。他们深知肩负之重,前路之遥,仍义无反顾、日复一日地默默耕耘。看着他们,我猛然觉得,这不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缩影!直面落后,肩担重负,缓步朝前,奋力耕耘,走向收获,这不正是民族振兴精神的真实写照!一个农民扛着巨犁走向广袤土地的形象在我脑海里逐渐清晰起来,高大起来,最后定格在作品《土地》中。”
二十一世纪以来,潘行健进入了另一个高产期,他将《立交》作为城市现代化的精神符号,不断地变换其结构和线条的组合,逐渐地,他的画面引入“风筝”和“飞鸟”,为刚性的结构添加了灵动和柔性的情感因素。在版画技术上,他也走向了一种开放的复数概念,以图样套印的方法使得《立交》的图式处于不断的流变当中,甚至还将图像转印到报纸等其他媒介上。在艺术潮流迅疾变化的当下,他坚持自己的现实主义创作导向,但是他所主张的现实主义不是僵硬的样式和风格,而是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的精神立场。在艺术形式上,他勇于探索和创新,对于现当代艺术也持比较开放的态度。
在总结自己的版画创作时,潘行健说:“这是一种内心的追求——它是精神的,不带任何功利因素;它是情感的,不需要任何道理;它是个人的,不受外界的任何影响。版画,是一种追求——刻了几十年的木刻,终于悟出了这个道理。”
名家解读
他的作品既关注生活
又具哲学与诗意之美
广州美术学院院长李劲堃:
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并延续至现在的《立交》系列作品,是潘行健先生持续近二十年的重要研究母题,让人感受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雄心与壮志!《立交》系列作品借助城市立交桥的线条与意象作为新的表现语言,运用了多种木刻表现技法,展现了一种富有哲学意味的美感。他的这些作品既延续了过去的艺术风格,又融汇对当下艺术观念的思考。可以说,对诗意的追求、对形式感的探究,贯穿了潘先生数十年的艺术创作生涯。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胡斌:
潘行健的本科毕业作品《椰林深处》以俯瞰的视角表现了椰树浓荫中的新生活场景,典型的优美的南国自然风貌与质朴清新的房舍及人群形成和谐的画面。另一作品《队列》以横向构图和简洁鲜明的黑白对比排列出海军阵营的集体形象。这一时期的作品大多反映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建设生活的场景和人物形象,但画面流露出爽健的抒情气息和个体感受,这既与其个性有关,也与他对于艺术与时代的关系把握有关,他认为,艺术家要关注生活、关注现实,又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更准确地把握时代的真谛。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教授冯原:
把潘行健的创作(1960~1980)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艺地理学框架之中,去追溯由版画和木刻所承载的南方调性。这种南方调性有两个显著的特征:其一是它回应和表达了新中国文艺地理学所意图构造的“认知图绘”模式。其二是用版画的语言来表现了南方的调性(符号)——尤其是潘行健的那些以渔港、渔家生活为题材的黑白木刻;与表现珠江三角洲风情的创作一起(1960~1980),为探索以版画来构建南方风格的心理图式上做出了表率,这也使得潘行健的创作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之所以将之看成是版画领域的文艺地理学的典型,是因为潘行健以及广美版画系老一辈版画家的创作,构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艺(版画)的总体版图的不可缺少的部分。
新闻推荐
南方日报讯(记者/朱晓枫)16日,副省长张光军在广州应邀出席比利时驻广州总领事馆举办的比利时国王日招待会。张光军首先向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