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们的付出离不开家人的支持也离不开自己的坚持 她患癌康复后帮助病友找回信心 她细心留意线索替流浪人员找到家
何红玉
何红玉是广州市花都区民政局一名普通员工。2002年,在一次体检中查出患鼻咽癌并淋巴转移,化疗和放疗的痛苦煎熬着她的身心。治疗结束后,她决定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唤起癌症患者要乐观面对生活的勇气,也实现做一个民政人“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的承诺。这也就有了后来专门为癌症患者服务的广州市花都区“365康乐家园”。
每周日 和病友相约到公园锻炼
2010年,为癌症患者服务的“365康乐家园”成立。机构组建后,怎样找到病友成为一个现实的问题。
“病人一般是不会主动和外界接触的,如果贸然上前打招呼,可能会被当成骗子。”出于种种考虑,红姐想到去各个医院的肿瘤科寻找,这就有了“365康乐家园”的第一个活动——玫瑰行动。红姐每个月利用空余时间,给“365康乐家园”附近的两所医院的肿瘤科病人送去玫瑰,借此拉近与癌症患者的距离,让病人认识到这个机构的存在。
红姐也经常早上到花都区人民公园锻炼,偶尔会遇上一些病友,但因为记忆力衰退,无法将遇到过的病友一一记住。红姐觉得在花都区人民公园静静地等候,说不定病友会主动找上她。
于是,在每个周日,从早上六点多到中午,无论刮风下雨,红姐都会在花都区人民公园等候,有搭上话的,便给他们介绍机构的情况或者相约一起锻炼等等。开始时,只有红姐一人在锻炼,到后来越来越多的病友想要加入到红姐组织的锻炼活动中。
“原先为了漂亮,会戴上各式的头巾,很多病友是看到我的头巾认出我,我就决定一直戴着。”而现在头巾已经成为红姐的标志物了,每个周日,红姐和癌症病友会相约到花都区人民公园进行锻炼。
互相帮助 抱团取暖
在平时,红姐总是想方设法为病友做更多。探访一些经济困难的病友时,红姐经常自掏腰包给予一定的经济支持,而一些环境相对好的,也会买些牛奶水果送过去。红姐说‘365康乐家园’是一个很自由的地方,机构举办活动,病友喜欢参加就参加,不拘于什么形式,大家就是聚在一起聊天,没有任何压力。
“如果没有365,我想我跟大多数癌症患者一样,独自承受着各种压力和痛苦。现在,很多病友在“365康乐家园”找到自己的同伴,遇到困难也有对象倾诉。我们互相帮助,抱团取暖。”
今年是“365康乐家园”成立第8年,在红姐和其他义工的帮助下,很多癌症患者开始重新领悟生活的意义。“机构目前的运作相对成熟,现阶段,我和其他义工能做的不多,算是为病友们提供一个平台,让他们相互帮助,有些病情相对稳定的病友还会去照顾一些病情严重的病友,能将这份关怀和爱相互传递,我就觉得已经足够了。”
家人支持让她更有力量
现年55岁的红姐要退休了。在跟家人商量过后,红姐决定退休不退岗,继续留在“365康乐家园”帮助更多癌症病友。
其实一直以来,红姐深知家人是无条件支持她的。红姐的丈夫为了让红姐安心做义工,保持最好的状态,将所有的家务包揽。“经过化疗后,我的记性越来越差,有只耳朵也听不清楚,还有严重的高血压,自己生活都困难,而我丈夫就像引路人,牵着我走路。”
“如果不坚强,软弱给谁看?”这句话是红姐的口头禅。红姐觉得它既勉励病友,更鞭策自己,让她能坚强地面对一切,快乐地生活。无论经历过多大的困难,红姐觉得保持乐观的心态最重要。
梁光楣
广州市救助管理站市区分站科员
梁光楣大学毕业后就到了广州市救助管理站市区分站工作。进入救助站后她被派到协助接回办公室,这个科室是专门帮助患有精神障碍的流浪受助人员返乡或寻亲的。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帮助更多的流浪受助人员找到他们的家。
从轻易放弃到坚持寻找
入职后她第一次随同事到医院询问流浪受助人员信息时,就被震惊了。震惊的不是与流浪受助人员沟通之难,而是因为救助站工作人员与流浪受助人员如此热络的相处模式。
同事见到那名流浪受助人员,当即上前热情地打招呼,那名流浪人员看到他们时脸上带着笑容,彼此间像相识多年的老朋友。
梁光楣算是救助站的一名“新丁”。平时的工作不是到医院跟流浪受助人员沟通获取信息,就是用在翻看流浪人员档案和打电话咨询上。她经常是一手翻着流浪人员的档案,一手握着电话。“比如说某位流浪人员说他家是在某个村,旁边有某座山,我通过搜索地图确认该名流浪人员提供的信息属实,再打电话到当地村镇去,询问有没有这名流浪人员的相关信息。”
梁光楣服务的流浪受助人员患有不同程度的精神障碍,提供的信息不一定准确。“今天他说自己四川出生,过几天可能会说在广东出生,而这些都需要工作人员去分辨。”且与流浪人员沟通时,要以不影响流浪受助人员的正常生活为前提,这样他们提供的信息准确性才比较高。“遇到新的线索我们会反复核查、对比,整个救助工作是循环式推进的。”
“开始时,我打电话到某些村居询问流浪人员的信息时,经常会遭到对方的拒绝。对方拒绝后我也就不再打电话过去了,但同事提醒我不能放弃任何一个机会,要去跟街道工作人员不断谈,争取到对方的信任从而获取信息。”同事工作时的坚持与执着让她意识到,错过一个电话,意味着流浪受助人员找到回家路的可能性就会减少一分。
不放过任何一条线索
今年1月开始,广州市救助管理站市区分站与驻站民警合作,使用“核查通APP”对流浪人员进行刷脸对比核查身份资料。梁光楣知道救助站引入脸部识别技术后非常兴奋,因为这就意味着成功核实流浪人员身份几率会大大提高。
刚开始使用这项技术时不太适应,流浪受助人员与APP显示的20位匹配对象的相似度都不高,这时,她只能对着流浪人员的照片一次又一次地扫,而脑海里反复出现的都是流浪人员说过的零碎的信息。
熟能生巧,时间久了,也容易摸出人脸识别技术的门道了。2018年3月,当驻站民警打开“核查通APP”的人脸识别功能,对着一名流浪受助人员照片“刷脸”,10秒后,手机屏幕上出现20名形似人员的身份信息。其中一条相似度90%以上的人员信息引起梁光楣的注意:信息上写着 “林耀忠(化名),广州从化人”。
而这位有精神疾病的男子曾自称自己为“林耀星”。自2002年接受救助以来,救助站工作人员尝试通过询问、刊登寻亲公告等各种办法为他寻亲,但一直无果。“会不会是名字搞错呢?”梁光楣当时在想。她不放弃这条线索,到辖区派出所找到林耀忠的户籍信息,后来通过联系当地村委辗转找到林耀忠,林耀忠确认:“林耀星是我的双胞胎弟弟。”最终,林耀星顺利被工作人员护送返回家乡。梁光楣后来得知,林耀星不仅回归家庭与父母共同生活,还在当地村委的帮助下,恢复了户籍,并办理低保,她激动得无法言喻。
经过梁光楣的不断努力,从今年1月份开展寻亲专项行动以来,她共联系核实对象42人,人脸识别对象127人,成功核实5人。
家人支持
让二胎妈妈大步前进
作为一名二胎妈妈,梁光楣经常因为工作繁忙而无暇照顾小孩,“我家的大宝是给我丈夫带,他平时工作也忙,但工作地点离家比较近,比起我每天两个小时的上班车程要方便,二宝麻烦孩子的爷爷奶奶带。一家人都是我坚强的后盾。”
梁光楣还觉得在救助站工作越久,对这份工作的感情越深厚。“我们目前重点关注的对象是上了年纪的流浪受助人员,如果不抓紧时间找到他们的家人,他们可能就没有机会再回到亲人身边。”梁光楣眼睛有点泛红,却依然笑着对记者说。
■采写:新快报记者 麦婉诗 通讯员 廖培金
新闻推荐
从化城区城市道路咪表泊位收费运营近一年,一直有人停车不缴费从化咪表公司将起诉一批逃费车主
更多精彩扫我从化城区对城市道路咪表泊位收费,至今运营近一年。今年10月4日,中标获得经营从化城区咪表停车泊位经营权的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