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论坛上演“华山论剑”,大咖聚焦经济发展 高质量发展的三大引擎:创新、改革、开放
黄埔国际财经媒体和智库论坛上,专家学者献言献策。肖雄摄
3日下午,中外嘉宾参观广州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创新企业项目。
肖雄摄
11月1日至3日,在广州举行的黄埔国际财经媒体和智库论坛(虹桥国际财经媒体和智库论坛广州分论坛,简称黄埔论坛),汇集了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政界、商界、学界、媒体界代表。
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与会人员结合国内外、大湾区、广东省的发展实际,从“朝向高质量发展的中国”“现代经济体系与产业技术创新”“世界大湾区建设与城市竞合”“改革开放与世界的互联互通”等多个方面,畅谈通向高质量发展之路。
“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就是产业技术创新”
中国经济发展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新旧动能转换、国内结构调整的攻坚期,创新动力引领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27年前,我当时刚刚来中国的时候,几乎没有信用卡、银行借贷”,华南美国商会会长、阿来龙能源公司总裁HarleySeyedin表示,经过多年的发展,技术创新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社会的生活水平,现在中国实际上已经是领先世界、无现金的社会,依靠手机就可以进行任何的支付交易。
“中国作为新兴的市场,正在进行渐进性的创新,希望能够赶上世界先进水平,所以我们现在看到很多革命性的技术,可能会来自于中国的大学、企业界、制药产业和其他产业。”HarleySeyedin认为,在未来技术将越来越多改变人们的生活和全球化的情境之下,中国会继续依靠创新发展,并且将会引领世界。
宝洁公司全球副总裁、亚太及大中华区高级副总裁仇中强,同样认为创新是推动发展的核心要素。在他看来,中国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而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就是产业技术创新。
“现在的消费者需求不是大众化,而是追求个性化。这需要完整的产业链,而且需要很多的科技公司互相加入进来进行智能化、自动化、无人化创新。”仇中强表示,创新和信息的沟通,互联网以及数字化技术使企业更加准确、迅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构建现代化的经济体系,推动社会的发展。
创新驱动是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那么创新驱动如何创新?在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副理事长吕本富看来,中国的创新可以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种是突破性的创新,突破产生原来没有的东西;第二种是颠覆性创新,变换原本的格局,最典型的就是拼多多的商业模式;第三种是蓝海式创新,不断寻找新兴的市场;最后一种是迭代式创新,像微信一样小步快跑地推陈出新。
吕本富认为,这四类创新需要不同的体系,也需要不同支撑的条件。“对中国来说,目前这四类创新不太平衡,如果做到既有突破性创新,也有颠覆式、蓝海式、迭代式,那时候也许将真正变成创新驱动的国家。”
“改革是应对世界形势的关键一招”
在过去的四十年里,改革使中国居民收入持续提高,农村居民不断城市化、工业化。然而,在中银国际研究公司董事长曹远征看来,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只有60%,低于一般发达国家的75%以上,故而仍然有较大提升空间。
“农民工的市民化,不是纯粹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文化问题、社会问题、生产问题。”曹远征坦言,“因此改革非常重要,并且要全面深化改革。”
这与原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范恒山的观点不谋而合。范恒山提及:“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要特别做好三个方面的产业融合。”
其中,首先是促进农村三大产业融合发展。这不仅有助于激发农业经济的发展活力,也有助于推动农村其他产业加快发展,还有助于发挥产业融合发展带来的协同效应,带动更多资源要素进入农业农村,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形成城乡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为此,范恒山提出建议,要结合农村“三权分置”改革,推动城市经营主体进入农村,在提升第一产业、发展第二、三产业的基础上推进产业融合。
除此之外,还要促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与实体经济特别是工业经济的深度融合,并运用新业态、新模式、新载体和推进“互联网+”等,大力改造提升服务业,形成新的供给门类和新的需求能力。
这一切行动的源头,在国务院参事、原国务院研究室工业交通贸易研究司司长陈全生看来,是取得思想观念的突破。
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内地和港澳对市场的认识、政府的认识、法律的认识有所差异。大湾区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在差异中寻求共识。陈全生谈道:“在这种情况下,更显示出深化改革的意义。只有思想观念的突破才有后续的发展。”
“不能让1+1=2,而应该是远大于2。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有11个城市,合力发展的能量要远远大于11个城市单独的加总。”新华网董事会秘书、财经总监杨庆兵寄语湾区未来发展时谈到,改革要对标世界、对标一流,然后来找自己的差距并解决问题。
“这不仅仅是中国的关键一招,恐怕也是应对世界形势的关键一招。”曹远征说。
“扩大开放给中国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当前,实现高质量发展,国内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任务更为迫切,亟须通过扩大对外开放引入先进要素,提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必须进口更多物美价廉的商品和服务,提升国货的市场竞争力。
要实现这些目标,归根结底在于扩大开放。在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吕岩松看来,开放对改革的推动效应至少将体现在三个层面。
一是对外开放催生越来越快、越来越频繁的国际贸易,从而促进了外贸和外资管理体制的持续优化;二是扩大开放将有效打通和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进而推动开放型经济条件下的市场化改革;三是在开放中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有效促进政府职能转变。
作为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走过60余年历史的广交会就是见证。商务部中国对外贸易中心主任李晋奇透露,广交会的展览规模从第一届9600平方米扩展到123届118万平方米,出口成交由1754万美元增加到300多亿美元。以海尔集团为代表的广大企业,经由广交会走向了国际市场,并经历了培育品牌、转型升级、由大变强的发展历程。
据吕岩松提供的数据,今后15年,中国预计将进口24万亿美元商品,吸收2万亿美元境外直接投资,对外投资总额将达2万亿美元。李晋奇直言:“中国与世界的互联互通共同发展,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球村,扩大开放不仅是全球经贸合作的金钥匙,也是世界各国共同发展、共享未来的必选项。在新格局下,未来中国的全面扩大开放如何再发力?
“走出去和引进来是对外开放的一体两翼。”雪松控股集团创始人、董事局主席张劲给出了来自民营企业界的答案。在他看来,一些重要领域的龙头产业需要走出去,推进国际产能合作,参与全球经济,推动建立开放、平等、互利、共赢的多边贸易关系,给中国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吕岩松认为,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中国从以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服务业为主,转为以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制造业、服务业为主,参与全球合作与竞争。他总结道:“对外开放的新局面,是契合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撰文:李鹏程周甫琦黄舒旻陈思勤黄颖川
新闻推荐
黄埔国际财经媒体和智库论坛11月1—3日在穗举行 行业精英为“千年商都”把脉献策
本周末,全球最具有影响力的政界、企业界、学界、媒体界的代表将集聚广州,在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参加一场横跨财经、媒体两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