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份民国年间中国北方影响最大的通俗性画刊 粤人冯武越创办《北洋画报》
冯武越照片
冯武越为蜜月旅行中的陆小曼拍摄的照片
1930年7月7日,《北洋画报》刊登的冯武越和赵绛雪的甜蜜照
1932年5月17日,天津《北洋画报》刊登冯武越拍摄的广州中山纪念碑照片
1926年11月12日,天津《北洋画报》封面,中间照片为溥仪赠送天津某要人的亲笔签名照
1932年5月26日,《北洋画报》刊登冯武越拍摄的广州城隍庙街景
撰文/供图 胡荣华
壹他是张学良的法文秘书
短命似乎是20世纪初天津画报的宿命。不管是1907年出现的《醒俗画报》,还是之后出现的《人镜画报》《天津两日画报》《全球画报》《民辛画报》《正风画报》等,都如同昙花一现,在短暂的面世后,草草收场。直到1926年7月,广东人冯武越在天津创办了《北洋画报》,才打破这个魔咒。
民国年间,《北洋画报》作为中国北方最大的娱乐性画刊,因对时事、社会活动、人物、戏剧、电影、风景名胜以及书画作品等内容的广泛涉猎,影响力遍及全国。它从1926年创刊,到1937年7月29日因财力不支停刊,存在时间长达11年,成为近代中国北方画报中寿命最长的一份。
《北洋画报》的创办人冯武越是广东番禺人,出生于1897年,又名启缪。他的父亲冯祥光曾任晚清驻墨西哥公使,他从小随父在海外学习生活的经历,让他有了开阔的视野。
冯武越从小就表现出对文字和报刊的兴趣,据他在自述中说:1909溥仪继位那一年,12岁的他曾和邻居好友吕葛侯(曾任民国年间的青岛戒严副司令)一起,在北京合办了一个胶版印刷的《儿童杂志》。此事最终被家长以不好好念书、不务正业为名,狠狠申饬一顿而告终。
16岁时,他赴法留学,后在比利时学习航空机械及无线电技术,按照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学了些缝气球的把戏”。期间选学了美术,与后来的国画大师徐悲鸿成为至交。1921年,完成欧美实习考察的冯武越回国,一度在东北航空署总务处任职,从事文案写作,担任张学良的法文秘书。
1921年,冯武越创办了据说是北京最早的画报《电影周刊》。1924年,他又独资创办了《京报》附设的《图画世界》。该报为月刊,以“时事”“艺术”“科学”三大门类、六个大字为宣传口号,但该刊仅出了三期,就因直奉战争爆发、交通不畅、销路中断,导致严重亏损而作罢。通过这两本铜版印刷画报,冯武越积累了创办画报的经验。在这两段走上报人之路的人生探索中,经营《图画世界》的经历尤其被冯武越看重。他曾非常自豪地提及,《图画世界》的“内容包罗万千,靡有遗弃”,受到社会知识阶层的普遍欢迎,甚至可以和欧美日国家的画报相媲美。
贰他的妻子是赵四小姐的姐姐
上世纪初年,天津传媒业迎来快速发展期。清末创刊的《大公报》、1915年创刊的《益世报》以及1926年创办的《庸报》,以刊出最新时事和新潮思想而闻名全国。
到了上世纪20年代,摄影画报的风行已然成为新闻出版界无法抵御的一股潮流。这些用铜版印刷,以摄影图片为主、文字为辅的摄影画报,与单纯的印刷文字的报刊相比,由于在传递信息方面生动直观,更容易满足人们休闲娱乐需求,另外,画报对读者的文化品位不像文字报刊那样挑剔,因而大受欢迎。
天津的传媒业也跟随着这股兴起于全国的画报潮,创办了一系列的画报,可惜如前所述都草草收兵了。因此,以天津和北京为主的华北画报市场,当时俨然是上海画报的天下。1925年6月6日,冯武越的朋友,著名报人毕倚虹在上海创办了《上海画报》,这本“照相与小品文字并重”、三天一期的画报以别开生面的内容组合,赢得了读者。1926年2月,中国新闻出版史上第一本九开大型综合性画报——《良友》在上海创刊,初版3000册,两三天内就销售一空。
从1925年到1926年近一年的时间里,上海新创刊的画报多达十余种。这些来自上海的媒体新秀,在包括天津在内的全国各地闯市场。对于1926年前后天津报业的情景,《北洋画报》在创刊一周年的纪念文章中曾这样回顾道:“在外国人所称为华北的范围内,除了《北京晨报》有画报以外,竟没有第二家。天津社会爱读画报的,都买上海的画报。”
天津是上世纪初年的北方工商业中心,人口众多,考虑到天津市场对具有娱乐功能画报的巨大需求,冯武越萌生了在天津经商办画报的念头。
要办一份画报,得有强大的财力支撑,而冯武越就有这样的实力。他叔叔是1916年任中国银行总裁的冯耿光,以捧梅兰芳著称,财力雄厚。冯武越的妻子赵绛雪是津浦铁路局局长、北京西山饭店创办人赵庆华的女儿、赵四小姐的姐姐,出身名门。
在家人的支持下,1926年 7月7日,冯武越终于得偿所愿,在天津创办了以“传播时事,提倡艺术,灌输知识”为宗旨的《北洋画报》。在发刊词中,他阐述了要将这份画报办成国内首家组织完善,囊括时事、美术、科学、艺术、游戏、图画、文字等诸多信息内容于一身的刊物的雄心壮志。在后来的办刊过程中,冯武越也是按照这个思路推动《北洋画报》发展的。
叁挖掘出大量重磅内幕消息
《北洋画报》每期四个版面,在每期的头版,都会刊登一幅人物肖像。这些人物或者是军政界名流,或者是名媛闺秀,或者是戏剧电影明星,或者是学校女高才生,或者是交际达人,或是美女帅哥,林林总总、各具特色。除了刊登赞助商的广告外,画报涉猎的内容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曲艺、文化古迹、风土名胜、文体活动、书画、诗文等,可谓古今中外,无所不包。
冯武越的办刊理念,超越了当时多数的国内同行,并不是简单地以生动直观的摄影图片哗众取宠。在图片新闻和简短的小品文之外,《北洋画报》也结合时事和热点推出了许多重磅消息——
1924年11月,末代皇帝溥仪被赶出紫禁城,之后于1925年2月秘密逃至天津,在日租界张园寓居。1926年11月12日,《北洋画报》以《溥仪出走纪实》为题,报道了他被逐出宫后从北京到天津的全过程。1928年6月,黎元洪因脑溢血在天津去世,《北洋画报》随之全程报道了这位著名的民国大总统的身后事料理。
由于《北洋画报》以轻松活泼、图文并茂、深浅结合的形式,充分反映出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社会风尚的方方面面,因此广受读者欢迎,销路很快被打开,画报也由最初的每周出刊两期,变为每周出刊三期。到1929年7月创刊三周年时,《北洋画报》出刊期数达到150期,在发行期数上占据了全国画报界的首席地位。同时期上海的画报,最多每三天出刊一期,北京的画报,一般也是一周出刊一期。在全国范围内,每周出刊三期的画报,可以说只有《北洋画报》一家而已。
肆经常刊出广东报道
经营《北洋画报》耗费了冯武越大量的心力,加上他先天身体条件不足,传世照片带给人的视觉感受并不美好。盛宣怀孙女、邵洵美妻子盛佩玉1932年北上探亲期间,曾在天津见过冯武越。据她回忆,冯武越有神经性颈椎病、脖子长年歪着。盛佩玉看到的只是冯武越不良身体状况的一个方面,除神经性颈椎病外,他还有严重的肺病。这让年纪轻轻的他,整个人看上去“腰弯背驼”,缺乏生气。尽管有这样那样的身体缺陷,但他性格开朗,善于交际。与张学良的交情以及与诸多政界和文化圈名人的交往,使他成功克服身体缺陷,为经营《北洋画报》赢得了广泛的人脉。
冯武越慧眼识珠,创刊后先后聘请了刘云若、吴秋尘等著名编辑为《北洋画报》效力。在用人方面,他奉行人尽其用的宗旨,对编辑们管得很严。据李默生在《沽湾帆影寄深情》中所述:冯武越以一百现大洋高薪聘请到著名小说家刘云若作为《北洋画报》的主编。他充分利用刘云若的才华,把写稿、拉稿、划版、排字、校对、付印等任务都交给刘云若一个人包办,就连生炉子看孩子也叫刘云若代劳。为了这一百块现大洋,刘云若累得筋疲力尽。遇到发稿付印的那一天,刘一干就是两个通宵,最后实在支持不住,离开了《北洋画报》。这种近乎苛刻的管理,也让冯武越饱受“待人太苛,用人必尽其力”的非议。
冯武越对广东有很深的感情。1926年7月7日,在《北洋画报》创刊号上,他便以《五羊城之九牛》为题,借用 “九牛浮水面,萧养转回头”的历史典故,对家乡百姓惨遭战乱之苦抱以同情。《北洋画报》是冯武越传播广东文化的媒介。身为旅津广东音乐会的会长,他在《北洋画报》上刊登了大量介绍广东名胜、风俗习惯、逸闻趣事以及广东人旅津演出、活动情况的图片和文字,其中寄托了这位报人浓浓的乡愁。
1932年,因报业受挫、肺病复发,冯武越将《北洋画报》兑给同生照相馆经理谭林北,先后赴家乡广东和北京西山养病。1936年1月19日,因肺病严重,年仅40岁的冯武越英年早逝。去世一年后,他一手创办起来的《北洋画报》也因资金问题宣告终结。如今,唯有画报中那些记录如烟往事的画片和文字,还传递着这位报人和这本通向中国现代史之窗重要刊物的最真实联系。
本版统筹/梁力
新闻推荐
图一金海岸花园绿化和道路改造升级施工现场2018年10月下半月,区住建局相关科室根据番禺日报提供的物业管理曝光平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