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摄影术发明之前这幅画记下了十三行的繁荣
金银器珐琅盒玳瑁梳簪十三行玻璃画曾在北京等地引起强烈反响的《广州文物精华展》的解说板上有这么几句话:“以广州为中心的中国南海海上贸易始于秦汉,盛于唐宋,明清时期远及欧美。作为中外海上贸易的枢纽,广州为两千多年的中外交通、商贸往来、文化交流作出了不可替代的历史贡献。”寥寥数语,点出了广州的城市特色。广州博物馆中,就收藏着一件“十三行商馆区玻璃画”,它是广州商贸繁荣时光的现场记录。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卜松竹
贸易季节的寻常一天
江面上停满了大小船舶
与国内许多其他城市,特别是内陆城市相比,至今广州还保存着许多与海上丝绸之路有关的遗迹和遗物,既有档案文献、历史画稿,也有铭刻着两千多年中西交往历史印记的建筑。这是广州之幸,也是中国文化之幸。它们可以使我们充分认识到,中国兼为陆地和海洋大国的多样和丰富。
根据历史资料我们可以知道,唐王朝最先派遣市舶使到广州管理海外贸易,并在广州最早由中央政府划定外商居住区——蕃坊。宋代最先在广州设置市舶司,开创了长达千年的市舶制度。乾隆二十二年(1757)实行一口通商,广州垄断清代中国海上贸易长达80多年。
“十三行商馆区玻璃画”创作于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有些研究者更进一步将之定位于1784年至1822年之间,因为图中有美国旗,同时商馆区前的木栅栏还在。1784年美国商船“中国皇后号”首航广州,开启了中美贸易;1822年,十三行发生火灾,火灾之后,为了便于疏散人群和运输货物,商馆区前面的木栅栏被永久拆除。作为一件描述河港风光的写实作品,我们可以推测绘者不会在这些细节问题上犯错误。
这件玻璃画横50厘米,纵36厘米,镶嵌在木框中。画面从右到左依次绘制了丹麦、西班牙、美国、瑞典、英国、荷兰的国旗。他们是当时中国的一些主要的欧洲贸易国。画面中的广州十三行商馆建筑均为两层,圆拱的廊柱和阔大的露台带有明显的西式建筑特色。这些“商馆”是1757年粤海关设立之后,由中国行商修建,然后租给外国商人在贸易季节使用的。上层用于居住,下层用于办公或存货。珠江上停泊着大大小小各式船只二十多艘,其中既有帆船,也有小渔船,还有画舫。
远去的海珠炮台仍停留在画面中
广州十三行的出现,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文博专家指出,明初禁止民间海外贸易,只把广州指定为专门与东南亚及印度洋地区国家进行官方“朝贡贸易”的唯一港口,从而促进了广州的持续繁荣。1683年清朝宣布开放海外贸易,并在广州等地设立了四个海关。1757年,清政府规定外国商船只能在广州进行贸易。从此,广州独揽全国海外贸易85年,直到鸦片战争才被打破。“一口通商”政策使广州成为中国海外贸易的唯一合法口岸,同时也是东西方文明的主要交汇点。“行商”通俗来说就是具备了官方批准的从事外贸资格,在中国官方和西方商人之间交易的中介商。外商运来欧洲特产,带回去中国丝绸、茶叶和瓷器等。今天我们在当时人们留下的记载中看到的那些西洋“珍奇之物”,如望远镜、西洋钟等,大都是通过这个窗口进入中国的。清朝初年,广东著名学者屈大均在一首《广州竹枝词》中写道“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可见清初的十三行已经相当繁华。这也是“十三行”这个说法,第一次见诸历史文献之中。
“十三行”这个名词的内涵也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演变。明代时候的这个地方,开始叫三十六行,一些专家认为是取中国传统三百六十行之意。后来慢慢叫成十三行。无论三十六行还是十三行,都并非商行实际的数字。它们代表的是广州与外国进行贸易的众多中国商行。久而久之,这些商行所在的街道则被命名为十三行街。外国商馆也修筑在附近,从而形成了一个由马路、广场、十三行街、行商商栈、外国商馆等共同组成的商业区。商业区广场之外便是广阔的珠江,船舶可直达馆区,交通和交易非常方便。
画面中珠江上的炮台,是清朝顺治年间修建的海珠炮台,为清代江防要塞。远处可以看到镇海楼、越秀山、观音阁、光塔、六榕花塔等广州城中的标志性建筑。它们实际也就是外国人经水路来到广州后,所见的广州“航标”。因为按照当时的规定,外国人是不允许进入广州城的,只能在每个月特定的时间,在商馆区江对面及周边一带的行商花园、海幢寺等地游览。现在观音阁、海珠炮台、十三行商馆区都已不存。但十三行旧址一带,仍是繁荣热闹的商贸区。
从欧洲传入清宫从清宫传入广州的玻璃画
玻璃画这种形式,即使在今天,也是一种相对冷门小众的绘画品种。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玻璃艺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广东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赵婷婷对之有这样的介绍:“玻璃制品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两千年左右,古埃及就出现了玻璃器皿。而在玻璃上作画,则要追溯到17世纪末的欧洲。中国玻璃画的历史,追溯到古埃及的着色玻璃。17世纪末至19世纪初,玻璃画流行于德国、捷克等欧洲国家,大多反映宗教题材。18世纪中叶,中国开始生产玻璃画。玻璃画是比较特殊的工艺,用油彩或者国画的颜料,在玻璃的反面画,在正面欣赏。”
据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史硕士胡艺的说法,玻璃油画先由欧洲人在中国宫廷传播。乾隆年间,西方人郎世宁、王致诚奉旨为宫廷装饰绘制玻璃油画,并将相关绘制技术传授给了他们的中国弟子,并与他们一起绘制宫中的挂屏、隔扇。所以现在故宫的许多隔屏上还保存着此类镶嵌玻璃画,只是尺幅较小,“随着清朝对外交流的发展,在广东通商口岸也逐步繁衍发展,尤其以广州十三行商馆区的风景为描绘对象的玻璃画十分流行”。
这幅玻璃画是摄影术发明之前,保存下来的广州珍贵的历史景象。它虽然并非摄影那般凝固住一个确定的瞬间,我们也无法从中看到人们的神情与动作。但它略显呆板的笔调中透出的精确,为我们提供了诸多广州外贸的可贵细节。
新闻推荐
权健球员六次在富力主场庆祝进球图/视觉中国中超·焦点2比6!广州富力昨晚在越秀山体育场创下中超联赛队史主场最高丢球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