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院士精神”,让一中学子在创新中砥砺前行

信息时报 2018-10-26 01:40

亚运会冠军周嘉威为母校体育节助威。 一中学子展示艺术特长。 阳光、睿智、博雅、强健的一中学子。 莫伯治院士 林秉南院士 余国琮院士 刘颂豪院士 姜中宏院士 蔡睿贤院士 梁栋材院士 广州一中创办初期的校门。 美丽的高中部校园。 □本版撰文 信息时报记者 黄淑仪

1928年,广州市第一间市立公办中学——广州市立第一中学毅然挺立,唱响岭南优质教育之曲。发展至今,市一中已走过九十载峥嵘岁月。回首历史,广州一中不断创造新的“第一”,奠定了其作为“岭南历史名校”的标杆位置。一门七院士,英才遍寰宇,“院士精神”在传承与创新中,成为流淌在一中人血液里的文化基因。2018年,进入新高考改革元年,广州一中继续在传承中超越,不断创造一个又一个新的“第一”,在岭南杏坛中留下连串动人的诗篇。

里 程·峥嵘岁月九十载

书写岭南“第一”教育发展史

历史回溯到1928年。广州素来重视教育,当时,办得好的中学大多为收费较高的教会学校,公办的只有省立广雅中学。于是,当时的广州市政府决定拨经费办第一间公立中学,命名为“广州市立第一中学”,简称市立一中。任命留美博士、时年34岁的司徒优先生为首任校长。8月1日,在市中心一德路石室前租用12间铺屋作为校舍的市立一中宣布成立。据悉,市立一中最初招收5个班新生,高一文、理各一个班,初中三个班,全部招男生。次年因扩大招生需要,校舍迁至当时广东文化学术的中心,在越秀山麓(即原学海堂旧址、现市二中校址),依山势搭建葵棚十八座为课室继续办学。

当时,司徒优订立校训为“勤、诚、勇、毅”四字,意为敏而好学,勤则有功;言行一致,诚则落实;知荣明耻,勇则果敢;任重道远,毅则可成。这四字校规,如一座永放光华的灯塔,从此照亮世代一中人漫长的求学征程。

九十年来,广州一中经历了筚路蓝缕,跌宕起伏。在抗日战争爆发后,一中一度被迫停办,但又搬迁至澳门坚持办学;在国难当头之下,一中人纷纷投笔从戎,奋力驱除外敌、收复失地,勇敢投身抗日先锋队,体现了强烈的爱国使命感;1945年5月抗日战争胜利后,一中复办,1946年春季,市立一中在现黄沙初中部校址复办,是男女同校、含高初中、分春秋季始业的完全中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州一中创造了多个“第一”,成为标杆式的“岭南历史名校”——1960年被确定为广东省首批重点中学;1994年,被评为首批省一级学校;2008年,被广东省教育厅正式评估为广东省第一批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和广东省普通高中教学水平优秀学校。从1990年至2017年,广州一中连续27年获颁“广州市高中毕业班工作一等奖”。据悉,全市范围内,仅有几所中学能在20多年里一直保持获评为高中毕业班工作一等奖。

今 天·文武双全铸辉煌

文一门七院士彰显文化基因

自成立以来,广州一中校风良好,学生勤奋,培养出来的学子知识扎实,道德良好,成为各行各业的中坚,如莫伯治、林秉南、余国琮、刘颂豪、姜中宏、蔡睿贤、梁栋材等7位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院士就来自广州一中。

在一中九十周年校庆系列活动——“90名新生寻访一中办学历史”中,长期从事光学材料领域研究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一中1949届校友姜中宏与师弟师妹们进行了一次特别视频连线。提及母校精神对其的深远影响,姜中宏强调“天生我材必有用”的重要性。姜中宏说无论学习还是工作,一定要刻苦,这是在一中求学期间学到的最重要知识。“在一中读书时,为多学点东西,每天中午都不吃饭。那时候条件艰苦,为了省钱,我在学校与家之间往返,从不坐车,都走路。”姜中宏说,他还特别感激求学期间,一中对学生的因材施教、积极鼓励。“我曾在60分及格的考试中只考了21分,结果老师没批评我,而是跟我谈心,说我进步很大。鼓励的方法要比批评的方法好。”在“院士精神”的传承下,广州一中不断涌现出各个领域的佼佼者,并发挥着“一中人”的社会担当和影响力。

进入新时代,“院士精神”更是被赋予了全新的内涵。2013年,广州一中着手打造《院士·星光》校本课程体系。广州一中校本课程的普修课面向全体学生,选修课则供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由选择,精修课程针对在某方面具有浓厚兴趣或发展潜力的学生,三种课程相辅相成。

无论是七名院士还是其他一中培养出的社会英才,他们都是一中光荣历史的见证和宝贵的精神财富。院士精神是学校最显著、最富内涵的文化基因,一中要以“院士”为群像,引导学生们去崇尚科学、追求真理,要通过创设“院士星光”特色课程做好校本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以院士校友的求学态度、治学精神为标杆,倡导学生尊重科学、勇于担当、敢于创新、勤于进取、博学修为、兼收并蓄、贯通交融,以众多校友的奋斗历程、杰出成就为榜样,追随校友足迹、弘扬院士精神、立志成为传承一中文化的耀眼新星。“我们希望研究院士成长之路,提炼院士成功元素,分解院士青少年时期特点,甚至探索小院士到大院士的培养机制,整个探索更多地从人的素质来考虑设计,而不仅是以分数论英雄。”学校相关负责人谈到。

武崇美尚体全面培育核心素养

一中素有“体教结合”的传统,游泳、篮球、足球、乒乓球、三棋在全省乃至全国皆处于领先地位,培养了多位世界冠军、亚运冠军、全国冠军。如乒乓球世界冠军梁丽珍、“亚洲蝶王”周嘉威、亚运会冠军余贺新、亚运会冠军刘婷婷、蹼泳世界杯金牌获得者单永安等。

2010年亚运会,“广州仔”周嘉威夺得男子100米蝶泳冠军。这位在一中度过了六年中学生涯的亚运冠军表示,他感激一中对体育教学与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视,这也是他一生驰骋体坛最有力的精神支柱。“1995年在一中读初一时,母校"体教结合"的特色十分鲜明。”当时的一中已是荔湾区最优秀体育学校,引进一批职业运动员出身、专业经验丰富的体育老师,每天对体育特长生们进行严格的训练。更让周嘉威感到暖心的是,由于体育特长生平日忙于训练,在文化课方面或与普通学生存在差距,学校专门派出学科老师,对他们进行集中“开小灶”补课,体育生们以3~4人为一组,获得一对一个性化培训提升的机会。得益于此,周嘉威以处于中上游的学科学习成绩从一中毕业,免试升读中山大学,这就是一中体教结合、体教两不误的最佳范例之一。

毕业多年,一中还经常邀请周嘉威返回母校进行专业指导与经验交流,他也感慨,近几年来,母校的体育设施、教学设施大大完善,也改造得更为人性化。并且,给予他更深感受的是,一中特别注重对外开放,经常邀请包括他在内的各种社会专业人士返校与师弟师妹进行专业交流,让他们多提意见,并乐于接受,快速调整学校发展战略。“希望师弟师妹们继续继承与发扬一中精神,让一中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周嘉威深情寄语道。

2011年,一中正式提出了“阳光、睿智、博雅、强健”的育人目标,广州一中三大办学特色之“体教结合”发展为“崇美尚体”。教育改革进入“3.0时代”,“核心素养”被教育部确定为重要的育人目标。2014年,教育部提出“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一中的育人目标与核心素养不谋而合!为落实核心素养教育,一中为每个学生定制《星光计划成长手册》。学生除要完成校本和专修课程外,还需完成学校提出的“六大任务”,包括参加社会志愿服务或组织一次公益活动;开展一项社会调查研究;发展一项体育特长,培养一项艺术爱好;参与国际交往活动等。音乐社、模型社、足球社等学生社团也在广州一中的校园里如火如荼地展开。“核心素养”在广州一中得到全面落实。

强 一中教育集团正式起航

广州是优质教育资源聚集高地,但也存在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近年来,广州成立或筹建30多个教育集团,通过集团化办学,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总量,推进公平而又有质量的教育,正在逐渐改变整座城市的教育生态和资源格局,推进公平而又有质量的教育。其中,荔湾区以“3+6”模式推进了教育集团化办学,这是全市领先的创举。而广州一中教育集团就是荔湾区“3+6” 的9个教育集团之一。今年9月1日,一中教育集团将在各成员校举行挂牌仪式,向社会公布各学校的文化定位,集团的办学方向和育人模式。未来教育集团将优化集团资源配置,将集团文化与成员校的本土文化充分融合,促进每一所学校的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以获得区域教育的整体提升。

集团内成员校一致认为,一中教育集团应以“立足大坦沙,面向白鹅潭,借道双地铁,打造大一中”为发展方向,优化集团资源配置,将集团文化与成员校的校本文化充分融合,促进集团每一所学校内涵发展、特色发展,整体提升区域教育品质和基础教育发展水平。除了明确办学之根外,学校相关负责人还指出,各成员学校既要传承本学校的文化,同时又要与一中教育集团的文化相融合。另外,荔湾区成立“3+6”教育集团其中一个亮点是深入推进“区管校聘”教师管理机制,建立教师流动工作机制,探索各种形式的人员交流机制,教师可在人事关系不变的条件下在集团内流动,新教师在集团内统一调配,校长可实行“一长多校制”。

此外,集团化办学也能优化各成员校的生源结构,集团内中、小衔接、对口招生与特长生衔接发展等机制和措施必将迎来改革创新,突破校际壁垒,学校纵向衔接、优势互补,集团学校教育品质将得到整体提升。

未 来·教育改革创新

治学至勤:“院士精神”遇上新高考

展望未来,2018年进入高考改革第一年,教育综合改革也踏进深水区。一中光辉百年的“四字校训”与院士精神,也继续驱动一中勇敢面向时代新风潮,引领新锐教育改革。面对2018年广东新高考改革方案,广州一中也在积极探索学校教育教学如何变革这一课题。4月份,学校负责人曾在《新高考:积极面对 回归本位 提升课程领导力》的讲座中谈到,要从育人目标、教学模式、评价体系等方面深入剖析,在新高考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队伍师德建设、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性。“教师们要有危机意识,积极面对新高考,加强业务专业多元发展,成为不可或缺专业技术能手,为全面迎接新高考做好充分准备”。

学校的“加工能力”无疑至关重要。勤者,劳也,做事尽力,不偷懒。某种程度上,并不是每个入读广州一中的学生都是天生的“学霸”,很多学生都是通过在一中老师的科学引导下,主动、勤奋、高效地学习才获得了不断的进步。如一中高中学生李淑欣的中考成绩并不理想,刚入学时,区排名也不靠前。但经过一学期努力,李淑欣的区排名上升到第10名,还在第九届数理化竞赛中获得化学一等奖、物理二等奖等。“一中的管理培养了我高度的学习自主性,使自己学习兴趣更浓厚,”李淑欣说。据了解,广州一中在过去27年连续获得广州市高中毕业班工作一等奖,每年培养七八百名优秀高中生进入大学,是广州市目前招生规模较大的几所学校之一。

创新至勇:智慧校园促进教育变革

勇,指有胆量,敢做。“互联网+教育”的飞速发展,对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观念、教学组织和管理,以及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和布局等都带来直接冲击。

一中对于未来发展也提出了许多前瞻思考,比如从事教育的一线教师必须要迎接变革,必须能够吸纳新知识、新思想、新技术,更为重要的是,要拥有能根据时代发展及时作出应变的创新精神。

“科技创新”是广州一中未来发展“提速”所需要的动力引擎。作为全国科技体育传统校、教育部首批信息化试点单位和广州市首批“智慧校园”示范校,广州一中始终坚持“科技创新”的办学特色。据了解,早在2012年,广州一中率先确立了《基于平板电脑的学生个性化网络学习模式探索》的研究项目,并顺利通过教育部和广东省教育厅课题立项。此外,学校还为学生设立了3D打印实验室、智能家居实验室、新能源探究实验室、创客及VR空间等。

发展至毅:初中部创建“未来教育”示范校

毅,指志向坚定而不动摇。“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今年,广州一中初中部正在进行紧锣密鼓地改扩建最后的攻坚阶段。据了解,经荔湾区政府教育局投入1.43亿元改扩建后,广州一中初中部于今年9月已投入使用,届时广州一中初中部也将是老城区内规模最大、基础设施完备、内部配套先进齐全的初级中学。其中,包括电子智慧图书馆、创客空间实验室、数学探究实验室、新能源实验室、STEM实验室、(VR)虚拟现实实验室等一批设施设备最先进的实验室,以及舞蹈室、音乐室、美术室、心理室、棋艺室等学生特长综合发展功能室,均将在广州一中得到全新的融合和利用。崭新的校舍、一流的软硬件环境,届时广州一中无疑将成为荔湾区最美丽的初中。

另一方面,近年来,荔湾区与中国教科院进行了深入的合作,提出建设“新样态”学校,具体来讲就是要学校在办学过程中有人性、有温度、有故事、有美感。

基于此理念,广州一中还考虑把校区和荔枝湾涌连在一起互相呼应,让学府气息和西关风情融为一体。除保留一中楼外,还将建起“真理钟”和镌刻着每一位校友名字的校友墙。未来,新生入学时会将梦想写在真理钟上,毕业后再写下梦想,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后学生回校依然可以看到他们当初的梦想。90周年校庆不仅是要让学生谨记初心,更多的是自我发展的历史见证。未来一中将始终以“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为聚焦点,以“院士”作为群像,为学生植入崇尚科学、追求真理、责任担当的一中“基因”,相信这些因子可以支撑他们将来的人生走向成功。

新闻推荐

地铁11号线广州火车站下月起围蔽施工火车站广场内公交站场从10月27日开始分批迁出

火车站广场内公交站场从10月27日开始分批迁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