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镇图书馆应以错位发展寻找出路

南方都市报 2018-10-24 06:24

热点

忻雨(注册规划师)

南都近日推出广州市公共图书馆服务测评系列报道。从测评看,广州的省、市级图书馆各种高大上以至人满为患,而社区图书馆则知晓度和认可度不高。对此,广州市文广新局进行了回应,称广州市、区、街三级图书馆网络不断完善,但部分公共图书馆馆舍陈旧、建筑面积不达标等问题仍然存在。

不妨把广州的图书馆分为3类:第一类是省、市图书馆,即中山图书馆、中山少儿图书馆、广州图书馆、广州少儿图书馆4大馆;第二类是区级图书馆,按南都报道,11区共有17个区级图书馆;第三类是街镇图书馆,包括部分社区(居委会一级)图书馆。存在人气不足、服务不到位问题的,主要是街镇图书馆。

省市区馆珠玉在前,街镇馆如何在夹缝中刷存在感?我认为,扬长避短、错位发展是关键。

首先,开放时间可以改进。图书馆面对的主要人群是谁?是儿童、学生、青壮年。图书馆里人气最旺乃至“人相践踏”的,总是少儿区。青壮年也无疑是借书、阅览的主力。而对于老年人,图书馆怎么看都是排在广场舞、棋牌室、公园、茶楼之后的选项。现在街镇图书馆偏偏在工作日白天开放,晚上、周末一般不开放。查一下官网,越秀、海珠区21个街道馆全部晚间不开放,周末开放(多数仅周六开放)的也只有11个。

这个开放时间可谓对学生和上班族极不方便。本来无论饭后遛娃顺便培养阅读兴趣,步行可及的街镇图书馆不失为一个好去处。结果你有空了,图书馆却下班了。所以,街镇馆想要人气,第一步也是最容易的一步,就是将开放时间尽量调到晚上和周末。在人手和经费不增加的前提下,即使压缩白天的开放时间也在所不惜。

其次,服务可以改进。街镇图书馆不宜片面追求面积、藏书量等硬指标,而应该老老实实做大馆的跟班小弟,充当大馆与社区居民之间的联系纽带。

如通借通还,是早已确立的目标,广州市文广新局也回应今年会在街镇馆中全面实现。又如馆际互借,即在网上或街镇馆现场预约,一定时间后便可在街镇馆取书。目前有很多为图书馆服务的志愿者,应该可以胜任馆际送书的工作。这样便完美解决了街镇馆藏书不足的问题,也似乎比付费快递上门更为可行。

其实《广州市“图书馆之城”建设规划(2015—2020)》已有相关表述:“建立图书馆联盟,推进与省级公共图书馆、学校图书馆、科学与专业图书馆以及其他类型图书馆开展馆际互借、文献传递、联合参考咨询等资源共建共享服务。”但目前似乎只有大学城10个高校图书馆实现了馆际互借,下一步值得在街镇馆中尝试。

最后,选址可以改进。省市区馆对街镇馆在各方面具有压倒性优势,路程相近的情况下,很难想象会有人选择帮衬街镇馆。所以在省市区馆周边没必要设立街镇馆,否则就是白白浪费。《广州市公共图书馆条例》规定:“省、市、区公共图书馆所在地的镇、街道可以不设立分馆。”考虑到老城区单个街道的面积实在太小,我觉得应在更大的范围内不设分馆。例如,有中山图书馆、中山少儿图书馆、广州图书馆、广州少儿图书馆、越秀区图书馆5个巨无霸在,整个珠江新城、越秀区东南部都用不着街道图书馆了。这样既可避免门可罗雀的尴尬局面,也意味着能集中资源投入到其他确有需求的分馆。

总而言之,对街镇图书馆不宜求全责备,而应找准定位,做好服务,错位发展,然后才可使其价值最大化。

新闻推荐

体验地道“广式生活” 广交会外商走进越秀游古城

广交会外商参观“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梁文祥摄南方日报讯(记者/冯艳丹)当一天广州人是什么感受?10月17日,越秀区旅游局组...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