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特殊学生群体更好地融入社会 对东方职校陈瑾香老师“融合教育”研究的访谈
专家、同行课题交流留影。
特殊学生的温馨家园。
融合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是1994年6月10日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召开的《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上通过的一项宣言中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过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融合教育(inclusiveeducation)定义为:融合教育是通过增加学习、文化与社区参与,减少教育系统内外的排斥,关注并满足所有学习者多样化需求的过程。它容纳所有学生,反对歧视排斥,促进积极参与,注重集体合作,满足不同需求,是一种没有排斥、没有歧视、没有分类的教育。
东方职业技术学校陈瑾香老师在区高级中学任教期间接触过几位特殊学生,发现他们学习生活中有特殊需要,对这个群体多加关注。在深入学习融合教育与特殊教育相关知识后,在高级中学和教育局教研室组建科研团队开展以《融合教育理念下特殊学生社会交往行为的干预研究》为题的课题研究,并取得成效。
本报讯 (记者陈振华)区东方职校陈瑾香老师在区高级中学任教时,以“融合教育”,对几名特殊学生,针对他们学习生活中有特殊需要,用课题的方式开展研究及教育教学,并取得特殊成效,这里对她的访谈让人见识“融合教育”的方方面面。
记者:就“特殊学生”而言,你研究的对象和内容,都有其“特殊性”,请介绍一下,你的这项研究是在什么背景下以及出于什么目的提出来的?
陈瑾香:2013年,教育部等七部门为加快推进特殊教育发展,大力提升特殊教育水平,切实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利,推进教育公平,特制定《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国家《特殊教育提升计划》的基本原则就是坚持统筹推进,普特结合。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为主体、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送教上门和远程教育为补充,全面推进融合教育。
目前,随班就读成为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行融合教育的方式,大量学习能力较好的特殊儿童进入了普通中小学班级就读。但是,并非只要进入普通班级,他们就真正“融合”了。现今,“社会融入”已经成为了特殊儿童发展的最终目的,而要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就必须最大程度上提升他们在智力、社交、行为、情绪、技能等方面上的能力。我们的课题正是在特殊学生的社会交往这一块研究,研究的目的的是关注特殊学生群体,促进特殊学生往更健康的方面发展,使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
记者:显然,你的研究有特别的意义,请给大家说说。
陈瑾香:我们在普通学校做融合理念下特殊学生社会交往行为的干预研究,是因为这无论是从教育本质、还是从社会和谐角度或是从学生健康发展的角度,都有积极的意义。特殊学生在学生群体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对特殊学生的有效社会交往行为干预,真正体现了教育的公平,有利于促进特殊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也有利于普通学生仁爱之心的培养。有效的社会交往行为干预对提升特殊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有着重要意义,可以培养特殊学生的自主行动的意识和动机,为特殊学生融入社会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这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
记者:你所研究的“特殊学生”,大多数读者并不了解其“特殊性”,请界定、说明一下这类学生与其他学生的“不同”之处。
陈瑾香:特殊学生,这个概念由融合教育中“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衍生而来。广义来讲,就是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包括超常学生;狭义来讲,也就是本课题所用的概念就是有障碍的学生。比如残障学生、情绪与行为障碍学生、孤独症学生、心理障碍学生等。
记者:针对“特殊学生”的“特殊研究”,你所依据的学术理论等方面也有其特殊性,请给大家作介绍。
陈瑾香:首先介绍一下融合教育思想。
融合教育思想是一种渗透着人文主义精神,促进正常儿童和有特殊需要儿童共同发展的教育思想。融合教育主张那些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能真正地和正常发展的同伴一起参加学前教育、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最大限度地发挥有特殊需要儿童的潜能。学校和社会应该创造出一种全纳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中,每个人受教育的权利都能得到充分的保障。
其次介绍一下课题研究依据的两大理论。
一是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理论按照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依次把需求分成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感情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五类。二是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人本主义教育理论认为,最好的教育,目标应该是“充分发挥作用的人、自我发展的人和形成自我实现的人”。教学的本质即促进,促进学生成为一个完善的人。
记者:请结合一些具体对象、具体案例,讲述一下你是如何开展研究及施教的。
陈瑾香:这个课题的研究主要运用个案研究法,在此介绍一下对某位孤独症小学生的干预研究过程。首先对个案进行全面了解,包括性格特征、家庭情况、学习情况、确诊及康复训练情况、医疗机构量表测验结果;然后对个案的社会交往行为问题进行原因分析,针对孤独症儿童所固有语言沟通障碍、刻板固执与社会交往困难三大核心问题确定三种行为干预方式;紧接着制定每周一次的半年干预计划:第一阶段为视觉文本干预阶段,重点是心智解读,运用不同的相片或图片做辅助引导儿童辨认基本情绪表情,再根据实际情况辨认与愿望有关的感受,正确表达自己要求与情绪。第二阶段为游戏与文化介入(PCI)阶段,在集体游戏中学习基本的交往原则如轮流、合作、分享、互让等。第三阶段为人际关系发展干预(RDI)阶段,根据个案的测试结果,选择《儿童人际关系活动手册》第二级学徒第五阶段至第七阶段的内容开展干预训练。在这一阶段引进同伴,教导对象要负起责任去维持与同伴互动的协调性。经过半年的干预,我们多方面进行干预效果评估,结果表明:这三种干预方式对于改善个案的社会交往状况都有较明显的效果,而游戏中的同伴介入干预效果更为明显。
记者:课题研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具体的学生。请介绍一下该课题取得了什么样的研究成效。
陈瑾香:课题研究成效如下:首先,制定了《特殊学生社会交往行为干预个案分析表》,建立了特殊学生的成长档案;其次,探索了轻微残障学生、孤独症学生、抑郁症学生这三类特殊学生社会交往存在的共性问题;再次,归纳了特殊学生社会交往的有效干预方法,构建特殊学生社会交往行为的干预模式;最后,制定了随班就读的特殊儿童合理的阳光评价表。
记者:你的研究,在增城区具有开创性,请介绍一下你的课题成果对该项教育教学的启发性、示范性及学术影响等情况。
陈瑾香:作为普通学校的一线教师来说,我及时抓住国家推广《特殊教育提升计划》的契机开展融合教育与特殊教育的课题研究,具有前瞻性。因此,增城区随班就读指导中负责人也主动加入到我们的科研团队。2018年5月,课题组在增城区高级中学举行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成果展示、分享与交流活动,向全区中小学推广课题成果。活动邀请了增城区教育局教研室李旭明副主任、教研室王康道教研员作为本次活动的指导专家,区心理健康指导中心老师、区随班就读指导中心组成员、以及各兄弟学校的部分老师也参加了此次活动。我们的课题成果得到专家的高度肯定,区随班就读指导中心组成员及兄弟学校纷纷邀请课题组核心成员做专题讲座。课题组核心成员作为增城区随班就读指导中负责人多次主持全区特殊教育教研活动,将课题成果在全区进行交流与推广,在全区形成一定的影响,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记者:你还有什么想要对大家说的?
陈瑾香:融合教育最难的是观念的转变。政府部门与社会要加强联动,向公众普及特殊儿童教育知识,推广普特融合的理念与方法,引导全社会树立起文明、和谐、合作的融合教育新风尚。“没有成人世界的融合就没有儿童世界的融合”,融合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融合教育是一场向善的修行,普通学校要改进观念,改善环境,引进专业人才,完善教师结构,融合教育才能走得更稳,走得更远。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陈婕妮通讯员赵海强史经)近日,增城区城乡规划与测绘地理信息研究院(以下简称城乡院)引进三维激光扫描测量仪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