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返乡当新农民 “我要为被过度 耕作的土地疗伤”

南方日报 2018-10-01 06:24

扫二维码看

郭锐返乡创业过程

■奋斗青春记——我为祖国庆生日①

编者按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9周年。69年来,社会经济发展的各条战线始终活跃着青年一代的身影。如今,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征程中,青年们也通过自己的奋斗来表达对祖国的祝福,对新生活的向往。

从今天起,南方日报推出《奋斗青春记——我为祖国庆生日》系列报道,在普天同庆的欢乐气氛中,走进青年群体,与他们一起分享通过不懈奋斗实现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喜悦与感动,祝福祖国生日快乐!

九月金秋的阳光洒在田野上,微风在稻田上掀起细碎的波浪,站在满是虫鸣和青草气息的田埂边,“80后”青年郭锐俯下身去,捧起一把泥土认真端详,如同对待生命一般。在这片占地40余亩的银林生态农场中,他已经耕耘了10年。

“努力工作,让更多人吃到绿色健康的有机食物,这就是我给祖国准备的生日礼物。”想起即将到来的国庆节,郭锐拿着刚刚收成的玉米,笑着对记者说,在从事有机农业的道路上他也曾有过迷茫和困惑,但他无悔自己当年的选择:回到家乡,“种出”沃土。

中药渣做有机肥

恢复土壤活性

黝黑的皮肤,粗糙的手指,简单随意的穿着搭配,再戴上草帽,眼前这位华南农业大学的毕业生,俨然成了一位久经风霜的老农。“我在田地里摸爬久了,如果再让我西装革履地在城市里工作,我反而会不适应。”郭锐说。

在广州从化区太平镇银林村土生土长的郭锐,自幼就跟在父母身边播种、插秧、打稻子,熟悉农业生产的每一个环节。儿时做农活的经历让他对土地有特别感情,比如读到书籍中关于过度开垦导致土壤退化的案例时,他会感到困惑:“土地是农民的根本,土壤是生命的根源,该如何才能保持两者的平衡,让农民致富的同时,土壤的生态不会被破坏?”

带着这些问题,郭锐在大学主修了生物技术专业,并逐渐开始接触有机农业的概念:“不使用人工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等物质,只用生物手段干预农作物生产,这是有机农业不同于普通农业的地方,然而这一点并不容易做到。”

2005年大学毕业后,郭锐进入一研究所工作,但他对如何生产有机农作物的兴趣始终不减,回家创业的想法越来越强烈。“我要回家,当个新农民!”2008年,郭锐下定决心回乡,在家人的支持下,承包了村里约40亩土地,建立了银林农场,开始有机农业的实践。

9月30日下午,记者在银林农场的农田旁看到,一堆约有小山高的有机肥料正在堆肥。郭锐说,他所使用的植物有机肥是用中药渣、草木灰、秸秆等材料混成,堆肥过程长达数月,目的是为了让土壤能够更好地吸收,恢复土壤的活性。“把从土地生产出的东西回馈给土壤,可以说,有机农业是在为被过度耕作的土地"疗伤"。”

新技术新理念

让农村焕发新活力

“在我刚经营农场的时候,村里很多农户都认为我在"闹着玩",但这些年下来,很多村民都开始认同有机农业了。”这一点让郭悦最感欣慰,觉得自己真的能学以致用助力振兴乡村。

在最初开办农场的几年里,郭锐认为自己只能算一个生态农产品的种植户。“有机农产品因为人工成本高,价格一般是普通农产品2—3倍,"有机"的标签并不能带来多少竞争力。”此外,有机农产品的产量非常不稳定。

2013年,郭锐开始与致力于为城市社区和独立农户牵线搭桥的社会企业沃土工坊合作。按照双方约定,郭锐的农场必须完全以有机的方式生产农产品,而沃土工坊则负责为其寻找销路,并在城市消费者与农场之间建立信任关系。现在,银林农场已经办得有声有色,村里的农户也慢慢接受了有机种植理念和方法。“年轻人带来了新技术、带来了新理念,他们的到来让农村重新焕发活力。”银林村村委有关负责人说,“返乡青年通过恢复土地健康,带动乡村农户乃至其他青年返乡创业,向城市输出健康的食品,不仅有利于当地农业发展,还能重构和谐共生的城乡关系,帮助乡村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广东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中,越来越多有想法的年轻人,正成为各地青年返乡创业的标杆,在保护青山绿水的过程中掘出一座座振兴乡村的金山银山,展现出勃勃生机。

南方日报记者吴扬实习生陈梦璇策划统筹:陈枫谢苗枫

新闻推荐

阳光家缘数据分析

一周住宅新货区域项目名称主力户型(平方米)预售量(套)增城春风十里园94-119一房两房262嘉御豪庭66-114一房至三房242金地香山...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