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学习”让学生积极主动学习 对新塘二中课题《初中数学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合理运用的研究》的访谈
“探究性学习”课堂。
该课题主要依照《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研究主线,以校本研究为基础,并以导学案为教学载体,着重于对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进行较为有效整合的研究。该研究突出了教师课堂的引导地位,重视学生课堂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也提升该校数学教师的专业能力。课题经过三年的实践与研究,归纳了不同教学内容和课型的操作流程,拟定了两种学习整合运用遵循的四大原则,设计了一整套初中数学导学案教学载体,制定了教师、学生的课堂评价标准,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课堂教学变得更高效。
本报讯 (记者陈振华)由新塘二中姚文生老师主持的《初中数学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合理运用的研究》课题,就初中数学学习的“探究性学习”做了创新性研究和教学实践,取得了突出成绩。近日,对姚文生老师就该课题进行访谈,记者分享其独特内蕴。
记者:就中学的数学学科而言,你提出的“探究性学习”是一个创新角度,你是在什么背景下以及出于什么目的提出这项策略的?
姚文生:首先是基于数学科学特点的需要。初中数学与小学相比,已经由原来较为单一、易懂,慢慢转变成为较为复杂难懂了,相应地学生的学习方式也需要有所改变。初中的数学知识已经要求学生在现有的基础上要有进一步的理解、掌握与运用。如果还依靠死记硬背和以教师“一言堂”为主的接受性学习方式进行学习,那么是不可能做到这个程度的,这也正是一些学生上了初中以后数学成绩大幅下滑的一个重要原因。只有重视并适当渗透探究性学习,才有可能使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得到同步的提高。
其次是基于学生学习特点的需要。科学的本质是探究,学生的学习需要探究,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更需要探究,随着社会对人才要求的提高,接受性学习显然难以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探究性学习是初中数学课程中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它的引入有助于学生理解某些数学定理与结论产生的原理和对知识的记忆、理解与掌握,也有助于学生智力发展与提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上实施适当的探究性学习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求知欲,能促使学生对知识的进一步深化与掌握,实现由知识向能力的迁移。
记者:数学学科的“探究性学习”是不容易做到的,也就是说,一般学生对数学的探究性,会感到无从下手。请你结合课堂实例,说说你是如何操作的?
姚文生:课堂上如果每个知识都让学生自主去分析、探究、归纳、掌握那是不可能的也不现实。但对于有一定理解和分析能力的初中生来说,某些相对简单易懂的定理或公式,只要教师设计得当,其实他们是可以自主完成的。例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四章《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的第1课时——同底数幂的乘法。这一课时只有一个法则: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教师在讲授这一课时的时候无需做过多的解析,导学案的引入部分设计成有规律性、层次性的练习即可。这样,学生掌握该知识点的牢固程度远远大于老师的口述传授,从而课堂的有效率能大大地提高。
记者:你的研究仍然保持着传统的“接受性学习”的应用,这与“探究性学习”如何结合,两方面的“度”如何把握?
姚文生:这个“度”的把握其实就是该课题研究的最核心问题。对于初中数学课程的每一个年级,每一个学期,每一个单元,每一节教学内容和目标都有所不同,即使在一节课中,也会既有陈述性知识又有程序性知识。如名称、概念、事实等属于陈述性知识,这类知识通过教师的讲解就可以为学生掌握或记忆,并不适合学生去探究或发现,更适合于接受性学习;而规则、原理的理解和应用以及解决问题的技能、方法策略的形成等属于程序性知识,要通过学习者亲身参与探究或实践才能逐渐被体现或内化。因此,这类知识更适合通过探究性学习来掌握。虽然现在该课题的研究已经结题,但是我们对于这个“度”的把握还在继续通过反复的教学实践、反思、总结等手段来不断地调整,使其尽量相对合理。
记者:你说到了“对传统授课模式的一点点优化”“对学生学习方式的一点点改善”,请你结合实例,谈谈“优化”和“改善”的具体情况。
姚文生:传统的授课模式从几千年前一直沿用至今,说明它在课堂教学中有存在的必要性、合理性与实用性。而现今社会是“知识爆炸”的时代,新知识、新信息、新技术也日新月异,层出不穷。随着社会对人才要求的提高,接受性学习显然难以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不管是课堂的授课模式还是学生的学习方式都迫切需要优化和改善。例如我们以前在讲授函数与平面几何知识的时候,按照教材的编排方式,通常是独立分开教学,等待初三下学期总复习的时候再把两种知识相互融合讲授,但是考试成绩出来发现,原来绝大部分学生对于这两种知识的融合题型根本掌握不了,导致丢分非常严重。而且我们认真分析了近年来广州市以及其它地区的中考数学关于这两方面知识考查的方向,发现这两种知识的融合运用正是考查的重点。因此,我们在授课方式稍作了些改动:一是改变章节讲授的顺序;二是适量增加了探究性学习的比重;三是适当增加了变式探究的题型。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发现学生对于这部分是知识掌握程度有明显的提升。
记者:从学术角度而言,请谈谈你的研究的学术影响、理论依据、研究意义以及交流推广等情况。
姚文生: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的合理运用既是对素质教育的一种体现,也是对高效课堂的一种体现。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有三点:一是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它体现了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性;二是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它体现了接受性学习的重要性;三是初中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它体现了两种学习方式合理整合的重要性。研究的意义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学生方面,该研究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有利于转变学生固有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知识和能力的结合,有利于发掘学生潜能及个性的发展。二是教师方面,该研究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教师的幸福感和成就感。三是学校方面,该研究能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和为其它同层次学校提供有效借鉴和参考。
本课题于2018年5月以优秀等级顺利结题,课题的主要成员在近三年里公开发表论文5篇,并多次获得市级和区级的优秀荣誉。在课题研究的期间,先后有仙村中学、大鹏中学、朱村中学、派潭二中、港侨中学等兄弟学校到我校进行课题学习与教学经验交流活动。2018年4月我校开展了一次以“课题展示、分享与交流”为主题的区级活动,课题研究的成果得到了有效的推广。
记者:课题研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学生的学习。请介绍一下该课题取得了什么样的教学成效。
姚文生:接受性学习规范了学生想题、做题标准,探究性学习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有效地把这两种学习方式整合,使数学课堂上形成了“规范中有突破”的课堂学习模式,学生上课的热情度明显比以前要浓厚。本课题研究与实践以来,我校数学科的中考成绩每年均高于增城区的平均水平。
记者:你还有什么想要对大家说的?
姚文生:探究性学受习与接性学习的整合好比一副中药,若想药效达到最佳就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调整药的配比,随着实践次数的增多,效果会越来越明显。探究性学受习与接性学习的关系好比筷子和勺子,不能说用哪个更重要,课堂上适当的整合运用其目的就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习。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周影红)增城区城乡统筹就业现场招聘会昨日在区人力资源分市场举行,共有31家企业进场招聘,近100名求职人员与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