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粤古驿道精华段巡礼之从化古驿道 游广裕祠 赏江城图 临龟咀渡

广东建设报 2018-07-30 23:14

广州江城图

北回归线标志塔

莲麻古道

广裕祠

古水道

从化古驿道精华段起点为钱岗古村,终点为知青村古道,全长9.19公里,其中,驿道本体0.69公里,依托原有县乡公路和村道的驿道连接线8.5公里。沿途景观主要有古道遗存、“三坑口”问路石、灵秀坊牌坊、广裕祠、江城图、北回归线塔、莲麻古村、古水道、龟咀码头、温泉、定向大赛等。

古道遗存

上下清幽古道自上清幽至江浦(锦洞)和街口方向,约90米左右保存有局部完好的古道遗存,路面宽约0.5-1米,用块石铺设。

“三坑口”问路石

“三坑口”问路石位于太平镇三坑口,本体保存较好,石碑依稀可见“右太平墟、上往街口、左往派潭”。据村民回忆,石碑旁曾有一栋小凉亭,供来往行人休憩,不远处还有一座石桥。

灵秀坊牌坊

灵秀坊牌坊位于太平镇钱岗古村落东向启延门前。据传,清光绪年间,钱岗秀才陆向晨参加省城乡试,考取第一名举人,返乡后建此牌坊。该牌坊有一定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

广裕祠

广裕祠坐落在钱岗古村中央位置处,坐北朝南,面阔三间13.94米,进深三间至照壁总长61.825米,总建筑占地面积达861平方米。广裕祠曾获2003年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杰出项目奖第一名。

江城图

江城图长860厘米,宽28厘米,厚3.5厘米,由三段组成,反映了清代中后期广州珠江沿江10余公里的景象,被称为“广州江城图”。珠江河上有帆船、画舫、舢舨、花艇、紫洞艇、筒仓游艇等共29艘,各船上人物共24人。岸上建筑城楼、铺号、台、塔、民居、桥等共40多座,岸上人物共25人,还雕有广州城东濠涌及西濠涌,真实生动,层次丰富。

北回归线标志塔

从化北回归线标志塔位于太平镇油麻埔村三甲子坡地上(北纬23°26’28.44东经113°28′56.16),是目前世界上南北回归线上高度最高、规模最大的一座标志塔。塔身连塔基共30.4米,塔身高23.5米,为直立火箭型。每年夏至日正午(12时26分),太阳就会直射球中圆孔,把光点投影到塔底球面铜柱点上,此时人立于塔下则无身影。

莲麻古村

莲麻村曾是古道交汇之地,是从化联系英德、新丰和龙门等周边县市的重要通道。莲麻古道穿山过岭,满眼苍翠,小河潺潺,沿路而建的客家围屋鳞次栉比,小小村落里,老屋、私塾、古树、古道等客家人百年的记忆和见证扑面而来。

古水道

水路线路约60公里,起点为良口镇,途经温泉镇、城郊街、街口街、江浦街和太平镇。沿岸建设有国家级登山健身步道,尽可能地丰富线路两侧观赏景点、完善配套服务设施和标识系统,而且,线路选择合理,充分融合了古驿道、古水道、防火界、机耕路、村道等,充分展示古水道及沿线美丽风光。

龟咀码头

龟咀渡始建于宋朝,距今已有数百年历史。根据《从化文物志》所载,龟咀在宋朝时就已有埠,到明朝时立为官渡,是当年颇具规模的码头,现在还保存有花岗岩石阶、记事石碑及天妃庙等遗迹。古渡口面积不大,约有500平方米左右,前尖后阔,状如龟嘴。其上的石埠和石阶保存完整,由红砂岩和石板砌筑而成,当年工人担抬货物的印记仍依稀可见。

温泉

从化温泉资源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被发现,自此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外国元首、政府官员、知名人士等1000多人曾到访从化温泉。2010年,从化温泉被世界气候及养生联合会授予“世界珍稀温泉”称号。

定向大赛

2018年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第三站选址于从化钱岗古村。从化设县是在明朝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而钱岗村建村还比从化早了200年。自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开赛以来,几度在从化大地上掀起一股“定向风”,这项在古驿道、古村落、古码头、古城镇上举行的大型群众体育活动受到越来越多群众的关注。通过定向大赛,吸引了更多的人来到古村、了解古村、爱上古村。

●驿路拾珍

黄埔古港古驿道

今再现繁华盛景

黄埔古港古驿道长约1.5公里,以黄埔村内的麻石板直街为主干,南端始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之一的黄埔古港遗址,途经南码头遗址、黄埔税馆遗址、西市(海傍街)、大南门楼凤蒲、梁氏宗祠等,最终止于黄埔村凰洲牌坊。

如今,在黄埔古港古驿道上,两侧是琳琅满目的商铺,游人不断,创意园和创新项目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致使这里繁荣依旧。广州市岭南建筑研究中心规划师孙海刚认为,得益于历史文化底蕴和交通区位优势,黄埔古港从过去到现在都是商业繁华地带,如今,在政府的引导下,黄埔古港古驿道上更发展出多种商业模式,围绕建筑遗址、美食、创新业态等进行策略性保护和开发,在新时代中抓住发展机遇。

一口通商带动繁荣

黄埔古港古驿道是当时黄埔村与周边地区交通联系的主要陆上道路,其繁荣得益于古港独揽中外贸易80余年。自1685年清政府设粤海关,黄埔古港诞生并成为广州新的外港,进出口货物由十三行销购,彼时的黄埔村既成为进出口货物的集散地,又是贮存仓库,形成昔日货物在麻石板路上被忙碌运输的景象。

待至乾隆二十二年至道光二十二年(即公元1757—1842年),清政府调整对外贸易政策,撤除江浙闽三个海关,独留粤海关对外贸易。而地处珠江要塞,隶属粤海关省城大关的黄埔古港便一枝独秀,逐步确立全国对外贸易中心的地位。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为了防备外国军舰进入,黄埔古港不得不用木栅拦塞河道,造成河道进一步阻塞。同治年间,黄埔村的酱园码头因河道淤塞,影响商船停靠,黄埔海关移到长洲岛,从此黄埔古港盛名不再。

时过境迁,曾经的外贸重地渐被人们淡忘,直到2006年瑞典哥德堡号商船重返黄埔古港,以及2009年海珠区政府启动黄埔古村保护工程,继承并延续黄埔古港昔日繁华与开放的文化内涵。

村名起源说法不一

在古港独揽海上贸易的80多年间,外国人纷纷随商船来到广州,带来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又在广州物色艺术品转销回国,让中外文化在此不断交流和相互促进。同时,这些外国人也对古港附近的黄埔古村产生兴趣。

古时黄埔村四面筑护村墙,南面设护城河,建有四门,分别称为“凤浦”“澄碧”“龙盘”“凰洲”,但古村村名的起源至今仍说法不一。有传说称,古时有一对凤凰飞临该地饮水,从此古村五谷丰登,又因人们习惯称珠江岸边的泥滩地段为浦,得名“凤浦”。抵达古港的外国人发音不准,就把“凤浦”说成“黄埔”,久而久之,“凤浦”就很少人叫了。

也曾有说法认为,南海神庙前的珠江河段古称为“黄木之湾”,整个河段称为“黄木河”,而沿河两岸区域便称为“黄木”,后来由于乡音,“黄木”渐渐转变成“黄埔”。

(本版内容据南粤古驿道网)

新闻推荐

中小型农机挺好用运输机一次运400斤果下山

单轨运输机修剪刀喷雾机离心锤刀式除草机中耕管理机开沟机升降式高空作业机摇臂式高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