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机制创新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效能

南方日报 2018-06-10 09:34

■子长

一段时间以来,“看病难、看病贵”都是困扰基层群众的一大难题。不过,通过加大投入力度和一系列体制机制创新推行“村民一元看病”模式,广州花都却有望彻底改变这种局面。相关报道显示,在当地,村民足不出村即可一元钱诊治一般常见病、多发病。2017年,患者区内就诊率达90%,构建起了“小病不出村、中病不出镇、大病不出区”的三级农村卫生服务格局。

正如报道所指出,“小病忍、大病挨,重病才往医院抬”一度是我国许多农村地区医疗境况的生动写照。站在患者的角度,基层诊所往往被认为水平有限、设备不够齐全,而一旦转向大中城市的医疗机构求诊,又面临挂号难、检查多、费用高等诸多问题,所以很多人有了病痛不是不想、而是不敢轻易地去就诊,导致一些小病养成了大病,乃至因病致贫;站在医院和医生的角度,对基层诊所的印象则很多时候是“条件差、待遇低、发展空间有限”,“综合收益”远远达不到预期。两方面的因素交错,使得基层医疗水平不但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而且还很容易产生恶性循环。

当前,医疗改革是群众呼声最高、期盼最热烈的领域之一,基层诊所作为打通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最后一公里”,既关系着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更关系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问题,是重中之重。以前面列举的利益关系来剖析,基层医疗改革的重点,直白地说就是在对接医患需求的同时,提升双方对基层诊所的“性价比”认知,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这也是“花都模式”直观展示给我们的:因为“一元钱”就可以看病,村民有小病的时候就不会拖着,慢性病也得到了很好控制;对医生而言,不仅因为熟悉病人情况,可以及时给出意见,同时又因为考核与病人情况挂钩,“比镇卫生院的同事还要高”。对双方而言,都是一种正向激励。

这自然需要政府方面加大投入力度。报道提到,自“一元钱看病”2010年在全区推广,至2017年底,花都区财政已累计投入1.4亿元;为了让村民愿意在村卫生站看病,专门投入1200万元对全区196家村卫生站进行了标准化的建设改造。不过,单独依靠财政支持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此前,一些资源型城市曾推出过类似“一元钱看病”的“免费医疗”,然而很快就出现医疗资源紧张的局面,“有病的住不进去,治好了的不出院”。因此,起决定作用的是要形成有效的引导和激励机制。在“花都模式”中,非常重要一点是:通过成立医疗集团,打通区人民医院与镇、街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资源,形成互动连接;而后,通过医保部门与集团签约费用打包的方式,鼓励医院以有效的方式诊治病人,降低成本,结余收入。

另一个重要的打通之处,是医生管理体制。为了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该区逐渐用正规医学院校毕业生代替传统老乡医,充实到乡村医生队伍;而为了留住基层医生,除了提供稳定的收入保障,该区还出台政策,规定基层医疗机构每派出一名医务人员到区级医院进修,区级医院就派出一名医务人员到基层帮扶,村医到镇卫生院学习,镇卫生院也会派医生到卫生站轮岗,从而推动了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和医疗卫生资源下沉,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

总结这“两个打通”,实质上就是利益关系的整合,通过一系列体制机制创新来实现。这启示我们,改革并不总是非均衡博弈,特别是在涉及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方面,多在体制机制上想想办法,是可以实现帕累托最优的。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