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大咖齐聚 共话益生菌未来发展

信息时报 2018-06-10 12:57

强大的专家阵容是历届益生菌论坛的亮点之一。针对迎来快速发展机遇期的益生菌产业,本届论坛继续打造强大的专家团队助阵,邀请5名业内大咖共同探讨行业的未来发展前景。以下撷取了本次论坛演讲嘉宾的精彩演讲内容,以飨读者。

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副院长、儿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陈运彬

演讲主题:益生菌在婴幼儿的研究和应用

生命早期应尽早建立健康的肠道菌群。研究证明,益生菌可以改善肠道菌群,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从而有效缓解腹泻、便秘以及其它肠道不适;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可以降低儿童感染性疾病及过敏性疾病的发生;有益于缓解乳糖不耐受症状。

在改善肠道健康方面,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是最早在婴幼儿肠道建立的有益菌群,有益的细菌能够定植于肠上皮细胞,抵御致病菌对上皮细胞的附着和入侵。通过实验证明,婴幼儿服用合生元益生菌后,可以通过提高双歧杆菌的比例,进而调节肠道菌群;可以提高腹泻的有效治疗率,缩短病程,进而缓解腹泻;可以提高排便次数,改善大便形状,进而缓解便秘;可以有效缓解绞肠痛或肠应激反应,减少抗生素使用频率。

在婴幼儿免疫发育方面,对婴幼儿免疫有着支持作用。研究表明,可诱导黏膜免疫应答(sIgA浓度升高)、降低炎症因子的浓度(IL-10,IL-1α,TNF-α等)、预防儿童冬季常见感染性疾病的发生,甚至0~6个月使用益生菌能够降低2岁时过敏疾病(IgE相关过敏、湿疹、特异性皮炎)的发生风险以及缓解特异性皮炎。

在乳糖不耐受方面,可有效缓解乳糖不耐受症。乳糖是儿童生长发育的主要营养物质之一,对于智力发育十分重要,对于新生婴儿的健康生长意义重大,为婴幼儿供给生长能量、促进大脑和肠道发育、促进钙吸收、保持水分均衡。缓解乳糖不耐受症的常见方法有选用无乳糖配方的奶粉、补充乳糖酶与补充益生菌。其中,补充益生菌可缓解乳糖不耐受的机制。第一,饮用乳酸菌分泌乳糖酶(β-半乳糖苷酶),弥补人体的乳糖酶缺乏;第二,有效延长小肠乳糖酶水解乳糖的作用时间,提高乳糖的水解率及减少乳糖的渗透负荷,从而改善乳糖不耐症;第三,乳酸菌可以产生一些抗菌物质,抑制有害菌的生长,改善微生态环境,恢复肠道内环境稳定,还能恢复结肠粘膜的通透性,从而增加短链脂肪酸的重吸收,减少其对肠道的副作用。

资深乳业专家、原广州市奶业协会会长 王丁棉

演讲主题:益生菌乳饮品低糖化未来趋势

数据显示,中国益生菌产品市场规模达460亿元,近5年的年均增长率超过25%。在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中国益生菌市场存在问题也在不断浮现,其中就包括国内大多数益生菌乳饮品含糖高、含奶量低、营养物质及成份不高等问题。在未来,益生菌乳饮品低糖化是趋势。

益生菌有两个特点:一是怕热、怕酸,对热敏感,不耐高温和高酸;二是对糖亲和,嗜甜,它要从糖中吸收养分。目前生产益生菌乳饮品的企业,90%以上均是出品一些含糖量偏高的产品,而高糖对小孩健康成长不利,会使小孩易坏牙和易肥胖。

事实上,就人体对益生菌的外部补充,一天饮上100毫升装的1~2瓶已足矣,小瓶包装有它的合理性。近两三年来,有5~6家企业已开始接受低糖化的理念,用益生元产品低聚果糖代替了白沙糖,生产和推出含糖量控制在5%左右的低糖化产品上市。用低聚果糖等做出的低糖化乳饮料,其口感的甜度会比用白沙糖的产品显得淡一些。例如目前市面上的美乐多,就已经推出了低糖版,并且在包装上一直坚持使用小包装,这也是对小孩健康成长负责任的一种做法与态度。低糖化和小瓶装也是生产企业的一种社会责任,同时也是一个趋势。

另外,市场现有流通的益生菌饮品,有个缺陷,就是营养成分含量偏低。蛋白质一般在0.8%左右,是因为它的含奶量只有30%所致。对此类产品的基本评价是:保键功能强于营养功能。若将产品的含奶量提高,此类产品的性价比会更高。在尽量提供或满足人体营养需求的同时,还可拉动牛奶的消耗与消费。提高奶成分的合适比例,从30%提高至60%为宜,它的营养成分含量就可翻了一番,而它的成本仅仅需增加三几毛钱。而推出高含奶量高营养,保健、营养两者兼得的产品,是市场的又一个新亮点和新拐点,产品可能会更好卖更受青睐。下一个行业产品的拐点,应该是提高其营养成分含量。

暨南大学国际学院副院长、理工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系教授 吴希阳

演讲主题:益生元食品的现在和将来

益生元是一种膳食补充剂,通过选择性的刺激一种或几种菌落中的细菌生长与活性,对寄主产生有益的影响,改善寄主健康的不可被消化的食品成分。益生元与益生菌不同,益生元是益生菌的“食物”,肠道内有益细菌吃了益生元后,促进生长繁殖,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发挥作用。

Global Market Insights市场数据显示,全球益生元市场规模在2017年达35亿美元,预计2020年市场规模达78亿美元,期间市场复合年增长率(CAGR)为10.3%~12.7%,其中亚太市场的CAGR增长最快将达13.5%。而益生元全球市场规模快速增加的推动因素包括,功能性食品领域的广泛应用;肠道健康受关注;控制体重方面的卓越表现(SCFA-丁酸和丙酸);临床营养的需求;全球健康食品增长的需求和婴儿健康的关注等。

数据显示,2011年,益生元应用最多的领域是食品饮料,市场份额达84%,其次是动物饲料(8.1%)和膳食补充剂(7.9%)。预计2018年市场占比最多的仍是食品饮料,但占有率稍微下降到83.5%,其次是动物饲料(8.4%)和膳食补充剂(8.1%)。就全球益生元市场增长速度来看,膳食补充剂和动物饲料的增速最快。

对于益生元未来的发展而言,即是机遇,又是挑战。2016年8月8日,国家印发了《“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下称《规划》)。《规划》指出,要发展现代食品制造技术——基于改善肠道微生态的营养靶向设计与新型健康食品精准制造技术,加强主食营养健康机理与现代化关键技术研发,开发多样性和个性化营养健康食品。

而精准益生元是通过对益生元的物理化学性质、成分、结构、生理作用机制的研究和深刻理解,依据现代精准营养的规律和要求为指导,针对不同人群或个体的菌群、代谢和营养特征及需求,以独立或协同作用的方式,实现益生元在微生态健康产品、生物医药研发、医疗服务上的精准化定制和科学配方。

广州市微生物研究所所长、教授级高工 夏枫耿

演讲主题:益生菌产品产业化应用及存在问题

抗生素在动物中的滥用和抗药性,已经成了世界范围内公共卫生领域的重大问题之一,威胁也已经在人体中暴露。而益生菌,则是抗生素最有可能的替代产品,动物用益生菌制品也在全球得到了较快的发展。2006年我国农业部批准了在饲料中使用的16种微生物,以逐步用动物益生菌作为绿色安全饲料添加剂替代抗生素,这在农业养殖和食品安全领域已被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

广州市微生物研究所科研团队通过小鼠饲喂双歧杆菌制剂后体内菌群的检测,发现不同形态不同特征的益生菌制剂在抑菌作用和改善肠道微生态效果上,微胶囊活菌制剂效果最优,未包埋普通活菌制剂略次,死菌制剂再次但优于不含活菌的发酵上清液,这说明含有菌体的制剂也具有一定的益生功效。

但是,目前益生菌产业仍存在不少问题,其中包括以下几点。第一,益生菌活菌产品片面追求活菌数,而活菌量仅仅是益生菌能发挥功效性的一个方面。第二,产品功效往往不清晰不精准,必须进一步加强对每一种益生菌产品作用机理和特征功能的研究,由面面俱到转向靶向功效,进行个性化精准干预新型益生菌的筛选和益生菌产品的研制,细分市场。第三,医药领域的肠道微生态制剂受制于药品的高门槛,其在菌株益生功效、菌株选择和复配多样化、菌株活菌量方面远远落后于食品领域的益生菌膳食补充剂;药品与食品中应用的菌株有较大差异性;益生菌与益生元复配也往往无法在药品中实现。第四,需要提高产品品质和创新性,研发适合中国人肠道健康的益生菌产品。第五,尽管国内各研究单位都各自保藏了一些益生菌菌株,但大多没有统一编号,且对其遗传特性和基因型/表现型均不甚了解。同时有些实验室不具有专业的连续保藏和传代条件,造成菌株污染或失活。第六,企业和研究单位之间、学科和研究学者之间缺乏长期、紧密的合作关系和合作精神,一方面学术上不交叉互融,导致重复建设和难以突破,另一方面企业与科研联系不紧密,无法将益生菌的研究落地开花。同时产品技术含量低,特别是农业微生态制剂企业,普遍存在数量多而规模小的现状,企业创新能力不足,产品质量同质性高且良莠不齐,发展动力疲软。第七,国家层面对益生菌产业的总体布局、总体规划和总体规范尚未形成,法规体系也需要进一步完善。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风湿免疫科副主任医师 林智明

演讲主题:

肠道菌群在风湿性疾病的功能及应用研究

肠道菌群是指寄居在人体胃肠道的菌群,99%为厌氧菌,包括拟杆菌、球菌、拟球菌和梭菌。近90%的疾病与肠道菌群相关,是人类的“第二基因组”。肠道菌群失衡,可能导致多种疾病,其中就包括风湿性疾病。

风湿性疾病指影响骨、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如肌肉、滑囊、肌腱、筋膜、神经等的一组疾病。表现为雷风湿性关节炎、红斑狼疮、强直性脊柱炎、痛风等。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复杂,尚未完全确定。目前药物治疗只能诱导缓解,一般使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糖皮质激素、改善病情抗风湿(DMARDS)、生物制剂,最低剂量的糖皮质激素和1~2种免疫抑制剂维持治疗。这种方式副作用多,需终身服药,所以迫切需要明确病因,寻找新的治疗方案。

基于肠道菌群与疾病的关系,故对肠道菌群与风湿性疾病进行了研究,包括肠道菌群与类风湿关节炎(RA)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对缓解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有一定作用。

此外,肠道菌群还应用于多种渠道。第一,微生物检测。用于不同部位不同疾病阶段的检测和肠道菌群基因、种属及功能检测。第二,粪菌移植(FMT)。粪菌移植是指从健康人(供体)粪便中的功能菌群,通过鼻胃管、十二指肠管、胃镜结肠镜等技术注入到患者(受体)肠道内,重建具有正常功能的肠道菌群,以实现对肠道内外疾病的诊疗。肠道菌群主要应用于艰难梭菌感染治疗,2013年FDA将其纳入复发性艰难梭菌感染治疗指南中,现其用途逐渐深入到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炎症性疾病的治疗上。第三,微生物制剂。种类包括减毒活疫苗、单株或多株益生菌混合体系、菌株自体成分:多糖类物质、细菌代谢产物及其衍生物。作用为佐剂作用、调节免疫功能、调节肠道菌群的结构,维持肠道稳态。目前肠道菌群在新药研发的药物成分、结构、剂型、联合用药等方面的研究前景广阔,应用广泛。

新闻推荐

超3万组客登记! 龙湖·双珑原著成当红“炸子鸡” 新货

作为广州龙湖2018年第一个面市的全新项目,龙湖·双珑原著的热度很高龙湖·双珑原著自产品发布会后持续被市场热捧,成为广州...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