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人清明节扫墓吗? 放假、出游、踏青、植树、扫墓、祭祖、放风筝、打秋千、啃甘蔗……这一份长长的清单,就是我们现代人的清明节。 跟今天相比,宋朝的清明节有点儿不

羊城晚报 2018-04-05 14:09

清明节上坟祭祖

宋朝仕女清明踏青(据《古代风俗百图》)

1假期:宋朝清明放假七天

现在的清明节,法定假期是三天,宋朝的清明节也放假,理论上假期只有两天。

北宋官员庞元英在《文昌杂录》记载:

“立春、人日(正月初七)、中和节(二月初二)、春分、春社、清明、上巳(三月初三)、天祺节(宋真宗新增的节日,据说在这天发现了天书)、立夏、端午、天贶节(六月初六)、初伏、中伏、立秋、七夕、末伏、秋社、授衣节(十月初一)、重阳、立冬,各二日。”也就是说,这些节气和节日,统统放假两天。乍看上去,宋朝假日很多,但假期似乎都很短,是不是这样子呢?

实际上,宋朝的假期要比现在长得多。北宋朝廷专门制定过一套假期法令《假宁格》,其中有一条写道:

“清明前二日为寒食节,前后各三日,凡假七日。”

清明节与寒食节是连着的。按照宋朝习俗,冬至过后第一百零五天是寒食节,过完寒食再有两天就是清明节。清明节放假,寒食节也放假,两个假期连成了一个假期,总共放假七天,刚好是一个“大黄金周”。

有必要说明的是,宋朝《假宁格》是专为官员制定的放假标准,平民百姓可以放假,也可以不放假。假设宋朝也有民营企业,到了清明节老板不给我们放假,我们一点儿办法也没有。

不过宋朝皇帝从内心里应该是想让天下臣民雨露均沾,共同享受每一个假期。

有两个例子可以证明:

第一,朝廷在每年清明节都会放开限制,允许老百姓赌上三天。

宋朝法令本来禁止赌博,按照《宋刑统》的规定,以及《名公书判清明集》的判例,平日赌博被官府抓到,轻者打板子,重者充军发配。可是宋朝民间又极其盛行赌博,诸如投壶、打马、下棋、蹴鞠、掷骰子等等游戏,无一不含赌博成分。无论农民还是市民,无论男人还是女人,无论老头还是小孩,只要有机会,都想玩上两把,即使不赌钱,也要赌些别的彩头。当时人们沉迷于赌博,就像现代年轻人沉迷于网络游戏,不管你怎么禁止,我就是要玩,大不了偷偷摸摸地玩。清明节一到,赌博禁令暂时失效,官府不管了,你就光明正大地赌吧!

第二,宋朝官府对城市里的穷人还有一项福利,在清明节期间免除广大房客们的房租。

大宋宫廷和各级官府都拥有大批不动产,一部分用于赏赐,一部分用于出租。在两宋京城,土地极其紧张,房价极其高昂,很多人买不起房,只能去租。当时房租是按天来算的,清明节放假七天,那就免除你七天的租金,钱虽然不多,终究是朝廷的恩情啊!

2习俗:宋朝广东流行在三月初三扫墓

前文说过,宋朝的清明节和寒食节连到了一块儿。那么这两个节相比,哪个更重要呢?

在我们今天,当然是清明更重要,因为清明放假,寒食不放假,很多90后和00后的小朋友甚至可能都没有听说过寒食。

可是在宋朝,寒食比清明更重要,因为寒食是一个真正的节日,清明只是一个节气,如果说它重要,那也是因为它碰巧离寒食特别近而已。

宋朝以前,寒食通常放假两到三天,清明则从来不放假。宋朝以前确定扫墓祭祖的日子,要么以寒食为准,要么以上巳(三月初三)为准。寒食和上巳都是节日,其中寒食在清明之前,上巳有时在清明前,有时在清明后(今年的上巳就是在清明后)。汉魏时期祭祖扫墓,大多安排在上巳那天;隋唐时期祭祖扫墓,大多安排在寒食当天;到了宋朝,中原地带才渐渐开始流行在清明当天上坟祭祖。

古人过寒食常常要断火,宋朝自然也不例外。按《新编醉翁谈录》描写的北宋风俗,中原地区过寒食,总共要断火六天:寒食前三天,寒食后两天,加上寒食当天,总共六天。在这六天当中,无论市民还是农民,都不能生火做饭,只能吃冷饭。

冷饭吃多了对肠胃不好,所以宋朝人在寒食还没到来的时候,会提前备好一大堆可以长期存放的熟食,其中以油炸食品为主,因为这种食品既解馋,又不易变质。

宋朝有两句民谚,一句是“寒食十八顿”——断火六天,每天三顿,刚好十八顿;另一句是“馋妇思寒食,懒妇思正月”——正月里不许干针线活儿,正好休息,寒食节可以吃大量油炸食品,正好解馋,所以说馋婆娘喜欢过寒食,懒婆娘喜欢过正月。

寒食断火,由来已久。查曹操文集,曹操当丞相时,听说山西一带纪念介子推,寒食前后连续多天不生火,把身体都搞垮了,于是制定《明罚令》以禁止:“今人不得寒食,犯者家长半岁刑。”以后谁再敢在寒食期间断火,将户主判处半年徒刑。

但是曹操的禁令并没有刹住这股“歪风邪气”,按宋朝风俗宝典《岁时杂记》记载,宋朝山西人仍然严守断火习俗。有一年寒食节,某户人家偷偷生火做饭,结果那年春天下起了冰雹,把庄稼都砸坏了,当地人认为是这户人家造的孽,鸣鼓而攻之,将这家人揍了个臭死。

中国很大,风俗不一,《岁时杂记》又载:“江淮之南,寂无此风。”寒食断火的风气在中原很流行,过了淮河和长江就见不到了。

大文豪苏东坡曾经被流放到广东,又被流放到海南,据他在诗文中叙述,岭南风俗与中原更不一样,根本就不过寒食。北宋初年大臣徐铉也提到过这一点:“岭外无寒食,今春火常新。”广东人不过寒食节,整个春天都不用断火。

宋代广东绝对不是化外之地,这里的农业、渔业、商业和远洋贸易都相当发达,一点儿也不比内地差,但是由于距离中原腹地太远的缘故,习俗上不像北方更新迭代那么快,仍然保留着隋唐乃至汉魏时期的一些风俗。

汉魏时期流行在三月初三扫墓,宋代广东也流行在三月初三扫墓。换句话说,清明节在宋代广东非常不重要,无论过不过清明,都不影响广东人纪念祖先。

3食品:枣糕、乳粥、麦芽糖

在宋朝的中原腹地,寒食断火,清明自然要取火。

民间取火比较简单,用火刀、火石和火媒子即可。火刀是一把又厚又钝的铁刀,火石是一块燧石,用铁刀去砍燧石,啪,啪,火花溅出,溅到用稻草、艾草或者草纸编成的火媒上,再轻轻吹旺,将火星吹成火苗,就可以生火做饭了。

宫廷取火却麻烦得多。按宋朝惯例,每年清明节凌晨四点左右,几十个小太监准备好钻头、绳索和干透的榆木,开始钻木取火。钻头钻在榆木疙瘩上,绳索绑在钻头上,两条腿牢牢地抵住木头,两只手抓紧绳索,一左一右地拽起来,哧,哧,哧,摩擦生热,越来越热,直到钻孔中冒出青烟,冒出火苗……这个法子相当辛苦,成功率很低,但是充满了上古的仪式感。

第一个成功钻出火来的小太监,可以得到三匹丝绸和一只金碗的奖赏。然后皇帝吩咐人用钻出的“新火”去点燃一根根蜡烛,再把这些蜡烛分送到大臣和皇族家里去。

清明取得新火,即可做饭。做什么饭呢?当然是清明节的节令食品。

宋代北方人的清明食品主要有这么几种:

第一,枣糕。

干枣泡软,去核取肉,剁碎,拌上酵母、米粉或面粉,和匀,发透,捏成可爱的动物造型,上锅蒸熟,用柳条穿起来,挂在家门口,谓之枣糕。

第二,乳粥。

选用大粒的粳米或者大麦,熬得黏黏的,用蔗糖或者麦芽糖调味。

第三,饧糖。

所谓饧糖,其实就是麦芽糖。现在加工麦芽糖,主要用玉米,可是宋朝没有玉米,只能用麦芽。大麦泡软,平铺到大盘里,盖上透气的湿布,让它发出很长的麦芽,再配上煮熟的糯米,与麦芽一起捣碎,发酵,过滤,挤出汁液,大火熬煮,就能得到浓稠的、金黄的、香甜美味的麦芽糖。

岭南于三月三扫墓,中原于寒食或者清明扫墓,日期不同,所用的供品可能也不同。中原居民扫墓,前面说的这几样清明食品是必不可少的,要与猪肉、馒头(宋朝叫“炊饼”)、酒水等祭品一起摆到坟前,烧起纸钱,请亡灵享用。岭南居民会用到什么样的供品呢?鉴于宋朝关于岭南习俗的文献比较欠缺,暂时还不得而知。

宋朝广州人过清明节,流行挖荠菜。《岁时广记》第十七卷记载:“清明日未出时,采荠菜花枝,夏夜挑灯,可以免飞虫。”清明时节,荠菜通常已经开出细挑的小花,将花茎揪出来,于阴凉通风处吹干,到了盛夏,可以防止蚊虫叮咬。

现在有些传统的广州人,清明当天还会折一些柳枝,插在大门上,一是辟邪,二是图吉利。这种习俗倒是可以在宋朝找到源头:据《东京梦华录》,北宋京城居民清明上坟,“轿子即以杨柳杂花装簇顶上,四垂遮映。”乘坐的轿子上面用柳枝和花朵进行装饰,

宋朝诗人卫宗武有一首《清明行役过淀湖至吴》:“杨柳家家插,桃花处处生。青山俄在望,咫尺见吴城。”说明江南人民过清明也喜欢在门口插柳枝。

宋朝另一个诗人方岳描写得更为详细:“晴日游丝乱入帘,夕阳更添酒家帘。粥香饧白清明近,斗挽柔条插画檐。”清明节到了,家家户户煮乳粥,熬饧糖,在屋檐下插上柔软的柳树枝,比赛谁家插得更好看。

本版统筹 梁力

□李开周

新闻推荐

演艺看台 羊城四月天,去听音乐会

王国潼莱奥纳德·伯恩斯坦弗拉门戈舞剧《卡门》“丝路筝韵”古筝音乐会时间:4月6日20点天气渐暖,春节后相对冷清的广州演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