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中国加速康复外科发展历程 中外专家共商学科发展

羊城晚报 2018-04-24 20:26

文/ 张华杨广

外科手术后的病人,如何康复才能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降低治疗费用及增加治疗满意度?近日,由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加速康复外科学分会主办,广东省医师协会加速康复外科医师分会、广州市医学会加速康复外科分会、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同济大学附属上海第十人民医院、《消化肿瘤杂志(电子版)》承办的第二届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加速康复外科学分会年会暨中国加速康复外科历程专家访谈,在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拉开帷幕,会上专家就加速康复外科开展了学术研讨。

十年发展

加速康复外科在中国萌芽生根

“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于20世纪90年代,由丹麦的HenrikKehlet教授首先提出,是一种围手术期处理程序的创新概念。2007年,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就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黎介寿教授首次引入中国,并在全世界率先开展了胃癌手术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该研究结果显示,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可使施行胃切除术的胃癌患者在围术期获益。2012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普通外科学》首次将加速康复外科内容写入教科书。

通过十年的发展,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已在中国萌芽生根。目前全国已建立10个加速康复外科试点医院,并通过多学科经验分享和参观交流活动,帮助医护人员树立对加速康复外科的正确认识。

中国医促会加速康复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李宁教授说:“去年6月24日,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加速康复外科分会在上海成立,极大地推动了学科的发展。今年召开第二届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加速康复外科学分会年会,目的在于推动我国加速康复治疗理念的普及和提升我国加速康复外科相关诊疗技术的水平。

十年成就

加速康复理念助力外科发展

我国自引入加速康复外科理念以来,目前已经在结直肠、骨科、泌尿、妇科、乳腺等外科手术中显示出积极的作用。实践已证明:加速康复外科在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降低治疗费用及增加患者满意度等方面具有突出优势。

“对于术后患者而言,应激小、康复快,而ERAS的核心就是疼痛管理,即镇痛方法和药物选择。我们应用多模式的镇痛管理,通过充分控制疼痛,让患者更早下床活动、进行康复锻炼。”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院长、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外科中心主任何裕隆说。美国2016年发布的《术后疼痛管理指南》中强烈推荐:除非有禁忌,对乙酰氨基酚和或非甾体抗炎药应该作为术后多模式镇痛方案的一部分。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的统计数据也显示:未应用疼痛规范化管理的肝移植手术等大型手术术后至少需要在ICU病房住5天。应用该管理模式后,肝脏移植手术患者术后只在ICU住一天即可转入普通病房,术后第二天可吃稀饭、下地行走,第四天可正常进食。手术患者平均住院日由11 天下降到8 天。

可以说,加速康复外科理念指引下的围术期规范化疼痛管理对我国外科临床和医疗服务质量的提升有着革命性的变革作用。

砥砺前行:

患者仍有未被满足的镇痛需求

根据一项由好大夫在线和健康时报联合发起、包含1000名骨科、普外科和麻醉科等实名医生和近28000名公众参与的“我的疼痛观”调查结果显示: 99.7%的医生和90%的公众认为,有效镇痛管理可以加速术后康复。87%的公众表示,在未来手术中愿意选择术后镇痛药物来减轻疼痛。70%的医生在术后为患者使用了合理的镇痛药物助患者加速康复。然而,在做过手术的患者中仍然有90%的人有过疼痛经历,其中中重度疼痛占比达50%。此外,46.9%的患者对术后疼痛的管理表示不满意或很不满意。

“从上述两组数据对比不难看出,有近30%的医生虽然认识到术后疼痛管理有利于患者康复,但在实际临床中并没有执行。而近半数的患者对术后疼痛管理不满意,说明在执行层面的术后疼痛管理上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何裕隆教授解释。实际上,加速康复外科不依靠设备更新和投入,只是在创新理念下实施的一项措施就能让患者获益匪浅。

李宁教授表示,目前ERAS在我国的临床应用初见成效,已在全国多家医院、多个科室、多种手术中取得成功。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医生和患者对围术期镇痛仍有未被满足的需求。对此,我认为未来我国应尽早启动ERAS多中心研究,发挥大数据的作用,加强宣传教育学术交流学习,将ERAS设立为考试课程、专科继续教育,甚至是职业认证考试的一部分,制定适合中国医疗环境的不同的疾病诊疗临床路径,推广ERAS多学科协作(MDT)模式。

新闻推荐

中国华服日 校园上演“汉服热”

学生穿着汉服上课羊城晚报讯记者周聪、通讯员王艳君报道:4月19日,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校园内突然出现一批身着传统汉服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