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大讲堂系列之38 谨防中耳炎“小病拖大”

新快报 2018-04-17 18:03

专家简介田广永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广东省医疗行业协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广州市健康管理协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会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会头颈肿瘤分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头颈肿瘤分会委员,《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编委,《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编委。擅长耳显微外科、听力重建手术,中耳炎、耳聋、耳鸣以及头颈肿瘤的微创外科治疗。出诊时间:周一、周三全天

■廖木兴/图

新快报微博

新快报官微

ZAKER广州

专访专家: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 田广永主任医师

一场感冒后,宝宝半夜哭闹不止,耳朵还流脓,就医后才知道是得了急性中耳炎;耳朵内像塞了棉花一样,闷闷的好难受,就诊后发现原来也是得了中耳炎……专家指出,很多人都发生过急性中耳炎,处理不当可能演变成慢性中耳炎,稍不注意就会急性发作,甚至造成听力下降等更严重的后果,这与人们对中耳炎认识不清、产生很多误解有一定关系。

■新快报记者 梁瑜 郗慧晶

通讯员 游华玲

误区一:中耳炎是暂时性的,没多大影响

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田广永主任医师对新快报记者介绍,中耳炎是累及中耳(包括咽鼓管、鼓室、鼓窦及乳突气房)全部或部分结构的炎性病变,是耳鼻喉科的常见疾病,一般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中耳炎。急性中耳炎多发生在1-3岁的幼儿身上,发病率与感冒接近,高达60%-70%;慢性中耳炎多数是急性中耳炎没有得到彻底治疗转变而来,发病率为2%-3%。

他表示,中耳炎对生活质量造成影响。急性中耳炎是中耳黏膜的急性化脓性炎症,由咽鼓管途径感染。急性中耳炎多是感冒后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可在夜间突然发病,因耳痛痛醒,孩子会因此哭闹。若拖成慢性中耳炎,则容易因身体抵抗力下降或生活中耳朵入水等原因急性发作,也很痛苦。而且,由于中耳炎鼓膜穿孔,时间久了可形成钙化灶,细菌毒素会引起内耳损伤,导致听力下降,此时再做手术治疗,听力也难于恢复至发病前的水平。若早期治疗,可避免听力受损。更严重者,可因中耳炎引发颅内外并发症,造成相应解剖结构和功能损害,甚至危及生命。有的病人为胆脂瘤型中耳炎,不及时治疗引起严重并发症,破坏了与大脑隔着的单薄骨板后进入大脑,形成脑脓肿等,后果严重。“中耳炎应尽早治疗。”他介绍,急性中耳炎可通过药物抗炎来缓解,慢性中耳炎造成的鼓膜穿孔可通过手术来治疗。

误区二:中耳炎不流脓就是好了

有的病人没有得到彻底治疗,中耳炎由急性拖成了慢性,虽然用药治疗可停止流脓,但实际上鼓膜已经穿孔了,中耳炎并没有痊愈,可经历一段时间(几年甚至十几年)的静止期,之后可因一些促发因素而急性发作,再次流脓。“鼓膜穿孔后,无法起到屏障作用,一旦身体抵抗力下降,或洗澡、泳池水等直接进入中耳腔,很容易又急性发作、流脓。”田广永称。

另外,大多数人都知道耳朵流脓了是中耳炎,但耳朵不流脓不等于没有中耳炎。如果鼓膜穿孔,脓液流出,是化脓性中耳炎;如果鼓膜完整,较多分泌物积聚在中耳腔,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分泌性中耳炎,也叫卡他性中耳炎。

误区三:洗澡、游泳容易得中耳炎

不一定。田广永称,对正常健康人来说,没有鼓膜穿孔等问题,耳结构正常,不会因洗澡、游泳耳朵进水而得中耳炎,即使不塞耳塞也没问题。

但是,游泳中要预防呛水,池水容易因呛水进入咽鼓管,池水中的细菌或霉菌也随之而入,造成从内到外的逆行感染。另外,如果鼓膜已穿孔,外耳道进入的洗澡、游泳水可直接进入中耳,则有引起中耳炎发作的可能。

油耳的人也比较容易发生中耳炎。他称,外耳道里的耳耵聍(耳屎)有防止外物进入外耳道的作用,部分人由于油耳(湿型耵聍),耳屎容易结成块,像海绵一样,洗澡、游泳水一旦进入难以流出,外耳道在潮湿环境下容易发生感染,若没有及时干预,也可诱发外耳道或中耳感染。因此,他建议,油耳的人要注意定期清理外耳道,以防因耳屎堵塞而发生听力下降或外耳感染。清理应到医院专科进行,不宜自己掏耳,外耳道皮肤娇嫩易受损,用棉签或耳挖掏耳朵容易损伤外耳道皮肤,继发感染。

误区四:有中耳炎就要用抗生素

“很多人把消炎等同于抗生素治疗,这是很常见的误区。”田广永称,一般来说,中耳炎急性期可能需要加入抗过敏药,炎性水肿严重时还要加入激素治疗,做到通畅引流后,大部分急性中耳炎会好转。其实,激素才是真正起消炎作用的药物,抗生素起的是杀菌作用,如是病毒感染,使用抗生素是无效的。

误区五:只接受保守治疗不做手术

很多慢性中耳炎需要手术治疗,因为它们的结构已经被破坏,如鼓膜穿孔,只有手术修复才能恢复正常结构。“很多病人对手术有顾虑,认为用药保守治疗就可以治愈中耳炎,而实际上,急性发作的中耳炎可以通过药物缓解症状、控制炎症,但结构一旦改变,用药是无法恢复的。”田广永介绍,修复手术可做到微创,目的是清除病变、不再发作、恢复正常结构、恢复听力。

误区六:拖无可拖才做手术

今年已60岁的王老太早年因为没有彻底治疗急性中耳炎,导致听力下降,现在两耳都有慢性中耳炎,这20年来都是戴助听器生活,但与人交流仍有问题。她的慢性中耳炎还会时常急性发作,发炎期又无法佩戴助听器,她觉得很不方便,于是就医。医生告诉她可以做手术治愈中耳炎。半年前,她接受了单耳手术,效果不错,她才后悔手术做晚了。最近,她又打算把另一只耳朵的手术也做了。

田广永对记者表示,慢性单纯性中耳炎大多数都能通过手术治愈,手术可修复穿孔的鼓膜。一旦鼓膜穿孔,越早做越早受益。“手术本身在显微镜下操作,比较精细,对病人来说没有什么创伤,但对医生要求较高。”

Tips

避免这些导致中耳炎的

不良习惯

坏习惯一:感冒时忽略鼻腔用药

感冒时经常有鼻塞症状,但很多人注意吃感冒药,却忽略对鼻子局部用药。其实,鼻塞容易导致咽鼓管堵塞,可引起中耳炎。

田广永称,鼻塞时可用的通鼻药物包括:

一、呋麻滴鼻液、盐酸赛咯唑啉滴鼻液等:可用于缓解急、慢性鼻炎的鼻塞症状,但是不能长期用,每次使用不超过一周。另外,市面上在售的多数是1%的呋麻滴鼻液,用于小儿须先稀释为0.5%的浓度。

二、喷鼻用生理海水、生理盐水等:有湿润、清洁、通鼻的作用。

三、鼻用激素:可局部使用1-2周,可减轻鼻黏膜水肿,局部短期使用不会对孩子健康造成明显影响。

坏习惯二:感冒、急性中耳炎发作时不注意休息

感冒发生急性中耳炎时人体抵抗力弱,若不充分休息,病情延续时间长,容易导致中耳受累。

坏习惯三:捏着两侧鼻孔擤鼻涕

鼻涕中含有大量的病毒和细菌,过于用力或不正确擤鼻涕如两侧鼻孔一起擤时,可能会将部分鼻涕挤入鼻窦引起鼻窦炎,也可能会使鼻涕挤入泪管引起眼结膜感染,甚至挤入咽鼓管引起中耳炎。鼻涕中含有大量的病毒和细菌,家长除了自己学会正确擤鼻涕,还应教会小孩正确的擤鼻涕方法。

正确擤鼻涕要先擤一侧的鼻涕,即先用手指压住一侧鼻孔,稍用力向外吹气,对侧鼻孔的鼻涕即可擤出。一侧擤完,再擤另一侧。另外,擤鼻涕时应上身向前倾,有利于将上颌窦内积存的分泌物排出体外。

坏习惯四:急性中耳炎拖着不治疗

一旦发生急性中耳炎,要到医院耳鼻喉专科进行彻底治疗,不要拖成慢性中耳炎。

坏习惯五:让宝宝躺着吃奶

由于婴幼儿的咽鼓管比较平直,且管腔较短、内径较宽,若躺着吃奶,奶汁可经咽鼓管呛入或反流入中耳引发中耳炎。

相关专访视频请扫以上二维码

新闻推荐

摸到腹部有会跳动的小包块? 当心这是藏在身体里的不定时炸弹!

六十多岁的老何刚刚过上退休生活,前一阵子早上大便的时候,稍微用了点力,竟觉得肚子上好像能够摸到一个突突跳动的小包块。他...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