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谈巷议 女性职场发展受阻 制度安排应有偏向
近日有人力机构发布了《2018广州女性职场现状调研报告》。《报告》显示广州职场女性整体收入比男性低22%。虽然面临着同工不同酬的困境,当代女性对家庭经济的贡献依然达到了31.9%。这意味着女性一方面在事业上比男性更难越级,同时对家庭的付出又难以被重视。
从性别区分来看,除了学校、医护、幼教等行业有比较明显的差异,当前职场的大部分岗位都是不分男女同等看待的。这其实就是一种比较笼统的、没有顾及到女性特质优势的岗位分工法。其结果就会变成,谁的体力好,能熬夜、能加班,就会取得更大的成就。这在新兴行业比如IT业尤其明显。本来最应该是拼智慧的,结果都变成了拼体力、拼耐力,如此女性很容易会被超越,导致职位上不去,收入也会上不去。
回到调研数据,此次被调查用户从职位级别分布看,72.1%的女性为普通员工/职员,比男性占比高12.3%。这意味着,一个女大学生毕业选择工作的时候,如果不能找到完全能发挥自己特质的事业,那么后续的发展前途其实是很受困扰的。女性必须花更多的办法去“智取”,去内部跳槽,才可能弯道超车。大部分公司的粗放型岗位安排,无形中就是在制造深层次的不公平。这种不公平非常普遍,但却被人人平等、能者居上的假象长期掩盖。
更进一步,在领导岗位上,男性明显都是要比女性的比例大。因为到了这个层次,女性往往已经是完全意义的家庭主妇,传统理念对其期待基本上是对老老少少的照顾。那么女性的被动转型,很大程度就是因为家庭原因带来的。同样是“只顾事业不顾家”,放在男性身上是优点,而放在女性身上就会成为贬义标签。所以尽管如今雇佣服务已经很发达,但是女性依然要深度参与到家庭和培育事务中。
正因为女性在家庭中的贡献,是无法计算入GDP的,那么这种劳动就更多会看成是义务行为。实际上,因为家庭事务拖累而丧失的晋升可能性,远比一般人想象的要高。比如某个节点,愿意去外地工作可能会有更好的晋升机会,如果女性处在婚育阶段,往往只能主动放弃。如果在纠结中迎难而上,这就会给想正常生育的女性带来巨大挑战。其中一个负面结果就是,越来越多的丁克家庭出现。为了保持和丈夫同等的社会经济地位,干脆主动放弃生育。长远而言,这对社会自然是不利的。
从企业角度出发,往往是谁好用就用谁,所以要保障女性拥有和男性同等的就业条件,只能靠政府和法规在福利上做出强硬的支持。比如各岗位招聘女性的比例,女性各类假期的保障,育儿硬件的保障等等。越是大企业,越应该做出示范,在制度上、人性关怀上给女性发展有充分的空间,这样的偏向和照顾,恰恰是一种正视现实的平等做法。
南山
新闻推荐
新快报讯4月10日,“恒信东方儿童”文娱产业链布局创新发布会在广州举行,新西兰维塔工作室、新西兰紫水鸟影像、英国广播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