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美院中国近现代美术研究所所长梁江: 在中国画的现代转型中, “徐蒋体系”贡献很大

新快报 2018-04-15 17:32

■《人像》 1936年 132x107cm布面油画 徐悲鸿纪念馆藏

■阳朔,徐悲鸿故居

■《田横五百士》1928-1930年 197x349cm 油彩布本 徐悲鸿纪念馆藏

回顾20世纪中国美术的历史行程,徐悲鸿的艺术思想、创作理路和教育实践诸方面都有深广影响。后来为理论界归纳出来的“徐蒋体系”,更是在美术学院的教育实践中产生了重大影响。近些年,“徐蒋体系”对素描的强调曾引发出诸多异议,甚至有人认为引进写实、推广素描、提倡写生就是对中国笔墨传统的伤害。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准确地认识“徐蒋体系”?这样的“徐蒋体系”教学体系具有怎样的历史地位?收藏周刊记者专访了广州美院中国近现代美术研究所所长梁江,他认为,“在20世纪中国画的现代转型中,‘徐蒋体系\’贡献很大”。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人物介绍

梁江

现为广州美院中国近现代美术研究所所长、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曾任中国美术馆副馆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画院、中央文史馆书画院研究员,国家近现代美术研究中心专家,博士生导师。

说素描破坏了传统

有点夸张和不负责任

收藏周刊:我们应该如何认识“徐蒋体系”?

梁江:“徐蒋体系”的说法,最早是由马鸿增先生提出。“徐蒋体系”主要的特征是“体面造型”,这是通过素描方法体现的,这是一种建立于科学观察、结构严谨、体积分明、以真实再现为目标的造型方法。

徐悲鸿引入写实主义改良中国画,原先“以线造型”的方式被“体面造型”替代。有人认为,素描破坏了传统,这话有点夸张和不负责任。很多前辈大家都有良好的素描功底。王肇民生前一直强调素描的重要性,李可染、杨之光等人也是,岭南画派的几位大家西画功底更加突出。素描丰富了传统,弥补了中国画传统手法的不足。素描为中国画所吸纳,在中国美术的现代转型中起了重要作用,有识之士都会认为素描非常重要。应当说,素描在中国画中起的作用多是正面的,重要的,“徐蒋体系”的贡献要给予充分的评价。

收藏周刊:这个体系里,“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的观点影响很大。

梁江:这句话可能是被人诟病最多的,虽然说起来有点绝对,但说是“基础”并不至于有什么大错。徐悲鸿说过类似的话,但这一观点早至文艺复兴巨匠米开朗基罗那里已有了。

20世纪以来,中国画变化最大、发展最明显、最富于现实品格的品类当推人物画。变化的核心动力就是“为人生的艺术”,面向社会,以及素描方法的引入,吸取了西方绘画重要的元素,运用更丰富的造型手段来改良中国画。造型上准确了,表现力丰富了,艺术语言比以前更多样,对人物心理及精神的刻画更深入精准了,中国人物画有了全新的面貌,这种变化是巨大的。徐蒋教育体系的理念有积极意义,有非常大的贡献。不承认这一点,说素描破坏了传统,显然有点本末倒置。我不明白,否定了徐悲鸿,否定了素描,面对着二十世纪人物画卓越的创作成就,面对着蒋兆和、吴作人、李可染、方增先、周思聪等一串响亮的名字,我们如何释读呢?

《流民图》的写实技巧

已体现一个时代的高度

收藏周刊:为什么是“徐蒋体系”而不是别的搭配?

梁江:蒋兆和的后人曾说,“没有徐悲鸿就没有蒋兆和”。1927年,23岁的蒋兆和与32岁的徐悲鸿在上海相识,这时徐悲鸿刚结束了八年多的留学生活。1928年,徐悲鸿推荐蒋兆和到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科任教,还曾申请了500元留学官费推荐他留学法国,可惜蒋兆和最终没有去成。

蒋兆和是徐悲鸿中国画改革的延续者。蒋兆和一生都奉行着写实的原则,他的《流民图》等水墨人物肖像可看出其写实技巧已体现一个时代的高度。20世纪50年代之后,写实水墨人物画是中国画人物画创作的大宗。1953年徐悲鸿去世, 蒋兆和把写实水墨人物画创作和教学方法发扬光大, 他对笔墨语言的把握与驾驭更臻完善,以“徐蒋”并列没错。

顺带说一下,齐白石曾被徐悲鸿邀去中央美院授课,但他的影响主要在花鸟山水方面。吴作人等主要是油画家。他们在中国画人物画教学上的影响当然不及蒋兆和。

收藏周刊:“徐蒋体系”为什么在美院教育中起这样大的作用?

梁江:这与中国现代史、中国国情有关。康有为曾痛批几百年来的文人写意画风,主张以15世纪以前的院体画为“正法”,“取欧画写形之精,以补吾国之短”。20世纪初众多文化名人,比如陈独秀的“美术革命”见解与之一脉相承。抗战时期,唤起民众的宣传是美术的首要任务,连从事“新派画”创作的画家也转而采用写实形式投身抗战宣传。徐悲鸿曾撰文说:“吾国因抗战而使写实主义抬头。”

20世纪留学法国的人不少,有刘海粟、林风眠等。学海外各种观点,学不同技法的都有,广东吴子复、关良等学的东西也不一样。徐悲鸿则坚定不移引进写实主义,以写实主义促美术教育变革、促美术发展,他的这一主张促成了新中国美术最显著的特征。1949年后,中国美术有三种力量汇合:一是来自苏联的造型美术体系,二是解放区的红色美术,三是国统区的新美术,几个方面融合起来就形成一个独特的局面。徐悲鸿主张的写实主义跟后来引进的苏式现实主义融合在一起,以写实为主心骨的艺术理念成为新中国美术主流。影响很大的“马克西莫夫”油训班在中央美院,“徐蒋体系”也是央美教育的主线,这是一个时代的必然。

“徐蒋体系”并没有过时

要正面肯定它的积极贡献

收藏周刊:为什么以写实为主心骨的艺术方向能成为主流?

梁江:写实主义应当说是中国的主动选择。坚持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徐悲鸿,主张吸收西方现代主义(早期)观念与技巧的代表人物林风眠、刘海粟,都是识见过人者,他们都看到了其时中国艺术脱离现实、脱离人生的弊端以及由此引出的艺术衰颓化倾向,但他们的取向及应对策略迥然不同。写实手法被普遍接纳,现代主义的表现常受冷遇,从更广的视域审察,可以发现,导致这一现象,乃在于中国艺术自身发展的特殊历程和当时历史的功能性选择。

近一百年中国美术的现代转型,是从否定传统学习西方起步的,完全拒斥外来文化的人并不多见。而不同学术理路的分歧,主要在于“融合”抑或“替代”。一个显见的事实是,无论何种来自西方话语系统的信息文本,它被嵌入中国文化艺术母体之前,必然历经被选择、过滤以至重组的程序。近百年来的社会行程,再次验证了中国文化强大的兼容性和旺盛的生命力。

收藏周刊:时至今天,如何评价“徐蒋体系”?

梁江:蒋兆和曾说:“悲鸿先生提倡作画必须写实,画人尤当做到‘惟妙惟肖\’。所谓‘惟妙惟肖\’,就是‘形神兼备\’的意思。作画达到形肖较易,求肖而又能妙实难……正是自古以来的中国画家所追求的艺术真实,绝非自然物象的表面摹写。”

“形神兼备”是中国历代人物画的至高要求,“徐蒋体系”并没有过时,我们要正面肯定它的积极贡献。但21世纪的我们,艺术视界要更宽广,要更高扬兼容并蓄的精神。艺术要多样化,允许不同的试验,允许更多元的创新的探索,这恰恰表明传统式的、写实的艺术不会衰亡。

收藏周刊:您会如何定位徐悲鸿?

梁江:把百年来写实主义或现实主义的繁衍归诸徐悲鸿一人,无论其初衷是褒是贬,同样言过其实。首先,写实主义不是一个单纯或单独的艺术问题。它之进入中国,是与五四时期引入“德”“赛”先生的历史氛围连在一起的,这是一个时代的选择。回想一下,陈独秀、康有为、鲁迅先生及五四时期众多有识之士当年之力倡写实,乃是基于国情和历史变革的需要。而具体化落实到美术专业领域,李叔同之首倡石膏写生,刘海粟起用裸体模特,显然从观念到方法都以“写实”为依据。正是多种因素和多重合力之下,写实主义在中国方得以繁衍乃至推为主流。

历史在一个转捩的关键点上,往往要推出领袖群伦的英雄人物。而任何个人的力量,只有与时代大潮整合一体方可体现出来。历史的巨手推出了徐悲鸿,他躬体力行引进写实主义,倡导中国画革新,推行现实主义教育体系。徐悲鸿先生以他多方面的艺术成就,以他在艺术教育上的开拓性贡献,影响了20世纪的中国美术,他无愧于一代宗师的称号。在经历了起起落落的变化之后,研究或评价徐悲鸿,会在去政治化、去人情化、回归学术原点的基础上获得更让人信服的结论。

新闻推荐

百场体验式巡演5月12日在粤启幕

“跨进新时代·诗歌颂祖国”——龙的传人·石子义现代诗歌朗诵选集巡演将于2018年5月12日在广州市星海音乐厅举行。据悉,...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