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旬老人自制知名古战船模型 最大一艘长达1.5米 船帆铁锚绳索桅杆都惟妙惟肖
赵金龙对古船情有独钟,65岁的他原本是吉林市铸造厂的一名木匠。
赵金龙的古船模型细节也经过精心雕琢,有扶梯可通往船舱,可以放“船员”下去。
原型故事:英国海军名舰,1778年开始服役,1805年在特拉法尔加海战中,英国舰队一举击败由拿破仑率领的法国、西班牙联合舰队,确立了英国海上强国的霸主地位。可装108门大炮,舰员850人,能贮存35吨火药和120吨炮弹,现仍停泊在英国的朴次茅斯港。模型尺寸:船体长1.5米、最宽处0.3米、高1.3米。制作比例:1:50本组文字 中新网 综合
吉林一六旬老人赵金龙用几年的时间,手工制造了10余艘世界知名“古战船”。所有古战船均按照真实战船的图纸仿造而成,其中最大一艘“胜利号”古战船长约1.5米。
技术高两毫米木板上做浮雕
自幼生活在松花江边的赵金龙对古船情有独钟。65岁的他原是吉林市铸造厂的一名木匠,七八年前开始研究制造古船。“第一艘战船五月花号的图纸是朋友从国外帮我购买的,做第一艘船的时候我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赵金龙所造的古战船,船体由红松木条拼制,船帆、铁锚、绳索、桅杆、救生艇等物品都惟妙惟肖。
自从花月余时间按1:50的比例做出世界著名古船模型——— 五月花号后,他做古木船便上瘾了。一位北京的朋友邮寄给他六张普瑞斯蒂娜卡娅号和八张英格尔曼兰德号的图纸,他便开始琢磨。“我几乎天天琢磨,烂熟于胸后开始尝试,有时候做到凌晨一两点,睡觉时都能梦到自己在做船。”赵金龙说,他先用木条做成龙骨,然后做船舱等内部结构,封上甲板后,便制作小零件。
“像滑轮这样的小零件,只有黄豆粒大小,拿都拿不住,现有工具根本没法做,我就自制了一些工具。”赵金龙说,他将一间小屋改成工作室,买了一台配钥匙的机器,改装成车床,将一个音响拆开,改装成线锯,又自制了电锯、刻刀等工具。
“做五月花号时,我积累了一些经验,雕刻那些微小的零件,虽然很费事,但也轻车熟路了,可还是面临许多难题。做英格尔曼兰德号时,船体后有一些浮雕,我用两毫米的木板做浮雕,稍微一用力,木板就断了,我反复做了五六次,最终才成功。”
困难大凭杂志彩图做哥德堡号模型
哥德堡号是“海上丝绸之路”往来于欧洲到中国的商船代表之一,从广州返航时沉没。2005年10月,仿造的“哥德堡号”新船重走“海上丝绸之路”,复航广州。
“央视热播新哥德堡号远航纪录片时,我就琢磨做模型,但没有图纸。我在一个旧书摊上买到一本船舰杂志,有一张彩图记录了这艘船的内部结构,我便开始模仿制作。”赵金龙说,他制作这艘船相当困难,除了杂志上的线型图和外形尺寸,毫无经验可借鉴,全靠自己摸索,一做就是两年。他反复比对真船图片,不断补充零件,修整多次,一度因缺乏资料陷入困境,差点放弃。“后来在老伴的鼓励下,我又坚持下去,最终做出了现在的模型。”
有后盾老伴一人承担家庭开支
“看到老伴为难时愁眉紧锁,我心里很不是滋味,看到他为了兴趣爱好这样拼搏,我下定决心支持他。”赵金龙的妻子王女士是老师,经常往返于长春吉林两市,为支持老伴做船模,她一人承担了所有家庭开支,担心丈夫一个人时孤单,她还花高价买了6只小鸟,挂在做船的工作室,为他做伴,还帮丈夫打下手。
“这些绳梯都是老伴帮忙编的。”赵金龙说,此外,妻子还帮他买帆布。“为了让船帆能有凸起效果,我跑了长春好多地方,可每次买的布他都不满意,我买了五六次,最后一次才让他露出笑容。”王女士说到此处,二人都笑了起来。
赵金龙表示,他做这些古船模型,除了是兴趣爱好,还因为自己是吉林人。“吉林市最早的名字的是"船厂",但除了现代游船,很少能看到古代的木船。我希望通过自己的模型,多为家乡做宣传。”赵金龙说,他打算继续找一些中国古船做模型,同时希望能与更专业的模型制作者交流学习。
“他木工的功底深厚,模型精致,特别是微雕技术,让我十分佩服。”手工坦克达人董兴伟说,不过,现在做模型的潮流更加精细化,如果赵金龙能有更专业的制作工具,相信他的模型能再上一个层次。
“绳索的走向,还有救生艇这些细微的地方是比较难做的。”赵金龙对制作每一艘战船的要求都很高,包括船体所用的红松,都需要严格的选材。而对于细节上的处理,赵金龙也有自己的标准。“比如船帆是扬帆、还是收起,怎样看着美观,或者是绳索的滑轮如何安装,都需要仔细琢磨。”赵金龙说。
几年的时间里,赵金龙共制作了四类古战船,共10余艘。“目前我打算做中国古建筑模型,正在收集图纸。”赵金龙的匠人执念仍在继续。
延伸阅读
古船模型档案之胜利号
茶几上有一艘精致的古帆船模型,船身为松木制成,桅杆由柞木等木材制作,绸缎做成的船帆向外凸起,仿佛正在海中航行。最让人惊讶的是船体结构,由无数小零件构成,每个零件都是他手工一点点“抠”出来的。甲板、船舱、扶梯、门窗,就连船尾的护栏、小灯都一应俱全,可谓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是英国海军名舰——— 胜利号的模型。
新闻推荐
东江时报讯记者周智聪通讯员周婷婷“医生,我的手指被毒蛇咬了一口!好痛!”日前,28岁的曾先生由某医院紧急转送至市中心人民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