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年到60天世界见证中国式赶超 我国首次海域可燃冰试采结束并关井 创产气时长和总量世界纪录

东江时报 2017-07-10 22:33

由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的南海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工程9日全面完成预期目标,第一口井的试开采产气和现场测试研究取得圆满成功,并实施关井作业。这标志着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首次试开采取得圆满成功。

中国地质调查局副总工程师、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局长兼试采现场指挥部指挥长叶建良说,自5月10日试气点火以来,本次试采已持续60天,累计产气超过30万立方米,取得了持续产气时间最长、产气总量最大、气流稳定、环境安全等多项重大突破性成果,创造了产气时长和总量的世界纪录。

又称可燃冰的天然气水合物是水和天然气在高压低温情况下形成的类冰状结晶物质,具有燃烧值高、污染小、储量大等特点,被各国视为未来石油、天然气的战略性替代能源,其试采成功对促进我国能源安全保障、优化能源结构有重要意义。

这次试开采成功是我国首次、也是世界首次成功实现资源量占全球90%以上、开发难度最大的泥质粉砂型天然气水合物安全可控开采。“此次试采的成果表明,我国天然气水合物开采理论、技术、工程和装备都在世界范围内具有领跑优势,且优势仍在扩大。”叶建良说。

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协调领导小组副组长李金发表示,未来将进一步加大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查力度,为产业化提供资源基础;同时加大理论、技术、工程、装备研究力度,为产业化提供技术准备,并依靠科技进步保护海洋生态,为产业化提供绿色开发基础,同时研究勘探开发管理规范性文件和产业政策,为产业化提供相关保障。

延伸阅读

可燃冰开采大事记

从开采出气,到完成预期任务、实施关井作业,我国首次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开采共持续了整整60天时间,创下了产气时长和总量的世界纪录。

60天的背后,是20年的艰辛追赶历程——— 与国外相比,我国天然气水合物的资源调查与评价工作起步晚、起点低,中国海洋地质科学队伍是在一片空白的基础上,完成了对世界先进水平的赶超。

俗称可燃冰的天然气水合物,被认为是21世纪最具潜力的新型洁净能源之一。早在20世纪60年代,国际上就开始对其进行勘探与研究。20世纪80年代初起,美国、日本、印度、德国等国家纷纷将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查和开发利用纳入其国家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并编制了详细的发展路线图。

目前,全球范围内已直接或间接发现的天然气水合物矿点中97%集中在海洋,其余3%主要位于陆地冻土带。全球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正在进行天然气水合物的研究与调查勘探,一些国家还希望通过跨国合作推动这一工作向纵深发展。

1998年12月

以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为契机,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开始在南海寻找可燃冰。

2002年

我国批准设立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调查与评价专项,正式拉开了我国大规模、多学科、多手段开展海域水合物资源调查评价的大幕。据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专家介绍,专项实施10年,成功运用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多手段综合调查方法,在南海北部多个区域,有力证实了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资源的存在。

2007年4月至6月

实施了南海水合物首次钻探,并在神狐海域钻获高甲烷含量的水合物实物样品。这也使得我国成为继美国、日本、印度之后第4个在海底钻获水合物实物样品的国家。

2011年开始

我国启动新的国家天然气水合物勘查与试采专项。

2013年5月至9月

我国在珠江口盆地东部海域实施水合物钻探,钻获了大量块状、脉状、分散状等多种类型的水合物样品。

2015年3月至5月

我国使用自主研制的“海马”号4500米级非载人遥控潜水器,在珠江口盆地西部海域发现了海底巨型活动性 “冷泉”,被命名为“海马冷泉”,随后通过大型重力活塞取样器直接在“海马冷泉”区海底浅表层采获天然气水合物实物样品,凸显科技创新的强大力量。

2017年

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我国首次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从5月10日试采点火,截至7月9日,试采实现60天连续产气,累计产气超过30万方,实现了我国天然气水合物开发的历史性突破。

新闻推荐

海呐音乐节开唱

11月26日晚,大亚湾第五届海呐音乐节在大亚湾万达广场开唱。当晚6时,一场由傲身国际健身会所带来的健身操表演,瞬间燃起现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