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书店中书还应是主角吗? 向互动文化交流空间转型将是实体书店未来发展方向

惠州日报 2016-05-15 20:47

未来实体书店将成为综合性文化场所。 本报采集

几年前,实体书店的倒闭潮引发了爱书人以及整个社会的哀叹与惋惜。近年来,在经历了高价场租、与电商抗衡等经营困境后,有些实体书店另辟蹊径,开始向“文化空间”转型,甚至将规模越做越大。这些实体书店凭借新颖的卖场设计规划和颠覆传统的格调,既赢回了面子,也赢得了人气。但同时也有人发问,在集美食、展览、服饰、图书等为一体的实体书店里,书还是不是主角呢?

跨界经营已成一种趋势

目前,在业内颇有口碑的方所书店已从广州拓展到成都和重庆,这是一家集书店、美学生活、咖啡、展览等为一体混业经营的独立书店。但无论是图书还是其他商品,方所总能抓住当地的市场特征和人们的消费心理。去年12月落户苏州的诚品书店,在其5.6万平方米的门店面积中,书店面积仅占1/4,餐饮、服饰、生活类品牌占据比重达到65%。但这并没有影响人们对诚品书店的青睐,自开业以来这里就成了苏州最热闹的地方之一。

突出特色、跨界经营已是当下实体书店主要的运营模式。比如,于2014年转型开业的国有实体书店——— 果戈里书店,依托哈尔滨的俄式风情和历史背景,除了空间设计凸显欧式风格、自营西餐咖啡之外,现场朗读、迷你音乐会和各种交流分享、培训活动都是吸引读者的重要元素,其开业仅一年经营收入就超过了600万元。

融入衣食住行、定期举办互动交流……实体书店如今已不再局限于卖书,约会、餐饮、购物、分享渗透于实体书店的经营理念,使其越来越多地成为多元的互动文化交流空间。为多家实体书店提供转型方案的书店策划人三石认为,跨界经营是实体书店的未来趋势,当然并不是简单的“书店+咖啡”就可以称为文化空间,不能盲目模仿,还是要拥有自己的特色和文化内涵。

多数利润来源于非图书销售

依靠跨界经营,一些实体书店为自己拓展了生存之地,多元文化空间的概念令书店的体验感和新鲜度明显增强,也带来了销售业绩的明显提升,但其利润大都来源于非图书销售收入。

果戈里书店在运营一年之后,几乎所有的阅读活动和拓展项目都取得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书店运营总监于冰在介绍书店盈利情况时表示,图书销售的利润占总利润的30%左右,“我们的目的是首先增加书店的文化黏性,这样才能长久地吸引读者并留住读者。”

去年7月,济南首家众筹24小时书店——— 睿丁岛生活美学书吧在当地最具文化气息的地段开业,书店内的文化活动一周三到五场,在经营方式上,发起人徐长东还在不断尝试更新,他坦言目前销售收入中图书仅占50%。

实际上,拥有类似经营模式的实体书店大抵如此,书籍的生意远不如书店的附属生意。那么,去书店的人还是不是为了看书买书?在这样的疑问声中,两种态度传来。一些人对这样的书店综合空间颇为反感,认为书店的主营业务就应该是卖书,否则不能称之为书店。有网友说,“不以看书为目的而经营的书店就是个文化秀场,在这样的地方很难安心看书。”“书店中有饮品提供是件浪漫的事,但如果是在咖啡店中摆上几本书就叫书店便是件矫情的事儿了。”

另一种声音则认为,书店作为经营场所,有别于图书馆,面对高额的场租和电商之争,书店也需要生存,书是低毛利产品,文创和餐饮是高毛利产品,多种业态混搭,实体书店才能活得好,如今好不容易找到了经营的平衡点,不能扑灭实体书店的创新经营热情。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相关负责人此前也曾表示,实体书店转型一定要从一个经济经营部门转变成一个文化经营部门,从注重形式走向注重内容。

文化内涵是留住读者的根本

从事培训工作的赵小姐对实体书店中的畅销书货架有微词,“如今所谓的畅销书太多,有时走进一间书店,鱼龙混杂的图书总是削减阅读胃口。”其实,在全民阅读活动大力推广的当下,实体书店作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一部分,也承担着阅读引导的重要角色。在此方面,果戈里书店在图书推荐及销售上就以欧洲文学经典和俄文书籍作为卖点。而一些陪伴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经典文学作品,在中外读者的阅读生涯中都拥有满满的回忆,这成为读者选择阅读并购买的重要原因。

同样,作为民营学术书店和学人办店的先锋,北京万圣书园多年来经营面积和图书种类不断扩充,除了与品牌咖啡的互动营销,其对书籍的选择、分类水平很高,很多书甚至是从各地淘出来的稀罕物,更以此多年来赢得众人口碑。

一些业内人士表示,不管书店阅读环境如何变化,书应该是书店的经营重点。经营者首先要了解自己的竞争优势,对选书有自己的眼光和坚持,只有把书做好,才会有爱书的人来捧场,否则最终还是难免被边缘化。(舒 琳)

新闻推荐

“高大上”海外夏令营接受报名 东江时报社携手广州新东方推出暑假游学季优惠活动

本报讯(东江时报记者林旭)今年暑假,东江时报社携手广州新东方将面向惠州中小学生,推出“伦敦市中心英语课程与寄宿家庭+周末...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