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武术传承百年,如今成为广东的一张名片 因防身而兴起 因电影走向世界
洪拳弟子表演。
王良珏摄
说起功夫,每个人心里可能都会有一个代表,舞起狮头采青的黄飞鸿、咏春拳寸劲退敌的叶问,以及影响全球的功夫巨星李小龙……这些令人耳熟能详的名字,不少都出自广东。
广东民间习武之风历来已久,明代起更有完整的拳械套路,而在英文中,“功夫”被按照粤语发音译为“Kungfu”,可见广东人对中国武术在世界范围内传播的影响。
经过2个多月的采访,与多位“武林人士”对话,笔者试图理出一条广东武术的发展脉络,让大家对这一传统文化可以有进一步的了解。
形成:武术源于自卫抗暴
小说《神雕侠侣》的主人公杨过,小时候是个人见人欺的叫花子,即使被全真教收留,仍然被小道士欺负,于是就在他的心里种下了变强反击的种子,武术的起源也是如此。
黄飞鸿第三代传人黄达生在说起洪拳起源时就提到,洪拳最早应是明末清初时,南逃的军队在广东四散后开始传播的,源于军队、植于民间、发展于广东。因父亲是广州码头的黄包车夫,为了自身安全,黄达生不满10岁便开始学习洪拳。起源于惠州的莫家拳最早也是因为当时社会动乱,人们为自保而逐渐发展起来的。
练武自古是人们自卫抗暴的手段,而明末清初乃至鸦片战争前后,广东的战乱频频,社会动荡不安,民间习武之风从秘密到公开,愈演愈烈。这是广东传统武术发展的客观原因。
据相关文献记载,鸦片战争前后,广东激起民间练武的热潮,官府也不再禁止民间练武,城乡习武者众,使广东的洪、刘、蔡、李、莫五大门派及白眉、龙行、蔡李佛等门派在广东城乡广泛流传。
特点:大多重拳法少腿法
“快使用双截棍,哼哼哈嘿”,周杰伦的《双截棍》,用歌词模仿了李小龙在耍棍时的声音。南拳讲究发声呼喝,一般的喝声有“喝”“嘻”“嗨”等,或是模仿一些动物的发声。随着拳势变化的不同,运用不同的呼喝声。其目的一是壮威势;二是以气促力;三是以声扰乱对方的视听和精神。
声音只是南拳的表面特色,从动作特点来看,也常有“南拳北腿”的说法,顾名思义,南拳腿法较少,手上动作较多、变化多样,也不提倡高度跳跃。
南拳中,莫家拳是少数重腿法的拳术,莫家拳第九代传人莫玉林介绍,在莫家拳的历史上,他们会穿着石屐进行腿法练习,以提高出腿的准度和力度。传说中的无影脚可能说的正是莫家拳的腿法。
南拳还很讲究实战效果。莫家拳出拳狠辣,因此旧时常在战阵中使用。上世纪初社会动荡时,部分经营场所常雇佣打手,多数是洪拳的习练者。而现在的综合格斗场上,还可以看到蔡李佛拳的弟子。中国著名散打名将柳海龙,在退役后就拜北胜蔡李佛的传承人房胜棠为师。曾以“柳氏劈挂”闻名赛场的柳海龙,如今最擅长的是蔡李佛中的掏心腿。
房胜棠在介绍北胜蔡李佛名字缘由时说,上世纪20年代,蔡李佛高手谭三与北方拳师、铁沙掌宗师顾汝章切磋后惺惺相惜,谭三在吸取顾汝章的优点后,创立了北胜蔡李佛,加入了腿法等多种北方武术特点。这体现了岭南文化的开放包容、兼收并蓄。
广东南拳发展至今,一直保持着坚持传统又持续创新的特点,这也让南拳的发展始终保有一定的活力。
发展:电影将武术推向世界
中国武术可以在全世界范围内拥有如今的影响力,广东人无疑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广东地处沿海,对外通商早、华侨多,因此较早向外传播武术文化。广东人习惯称武术为“功夫”,传到海外后,外国人也将中国武术称为“Kungfu”。
广东人推广武术最早可能要追溯到1919年广东省体育精武会成立。精武会主张体育救国,振兴中华。他们开展武术活动,引进外来拳种,并组织武术表演,培养了不少武术骨干,在南洋华侨中有着较大的影响力。
北胜蔡李佛的传承人房胜棠生于广州,20多岁的时候就去了澳门并扎根当地,据他介绍,蔡李佛在东南亚知名度高,习练者众。咏春的传承人郭伟湛也在持续推广这门传统武术,他与他的弟子在全球共开设50多家拳馆教授咏春。
但如果问一个外国人,他是如何知道咏春这门功夫的,那么多半会提到一个人名——李小龙。郭伟湛的意大利弟子白麒柏说,他9岁时第一次看到李小龙的电影,就被深深吸引,于是成年后来到李小龙的故乡学艺。
李小龙是叶问的弟子,是电影圈公认的武林高手,他也是让中国功夫真正意义上走向世界的第一位电影人。李小龙通过电影这一媒介,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中国功夫、了解咏春。层出不穷的功夫电影也使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更了解传统武术。
黄飞鸿是洪拳史上的一代宗师,通过大量有关他的电影,人们可以了解到洪拳,也可以了解到传统舞狮。民间有“有祠堂就有舞狮,有舞狮就有洪拳”的说法,这也是独具广东特色的“祠堂武术”。如今佛山的黄飞鸿纪念馆,还会以这个主题举办纪念活动。
现状:部分拳种面临传承困境
如果问起哪个传统武术在广东的发展情况好,那可能要数太极。太极虽然起源河南,但因为推广时间早,在全国范围内都具有极高的影响力。
武氏太极第六代传人周谦曾任广州特种兵的总教练,多年的训练让他的身体出现多处伤病,于是他开始学习太极调理自己的身体。如今周谦在广州开馆授徒,有免费的公开时段,也会下企业教授,普及面甚广。
而在东莞桥头镇,莫家拳的发展有声有色。他们进校园、进社区,建立多个基地,其中每年举办公益培训班800课时,共惠及30000余人。2007年,莫家拳进入东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成为广东省级非遗。
和桥头镇莫家拳的发展相比,莫家拳在发源地火岗村的发展却略显萧条。莫家拳的发源地火岗村是惠州的一个小村庄,进村后走百余米就能到达莫玉林的武馆。莫玉林说,学习莫家拳的人并不多,他们正面临着传承的难题。如今,莫玉林在多个视频网站上都开设了账号,教授莫家拳的一些基本功夫。对于将近60岁的莫玉林而言,他努力适应当下这个时代,尽全力让传统走入年轻人的生活。
2021年6月,莫家拳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这无疑对莫家拳推广是一大助力。莫玉林表示,他们得到了惠州市政府的支持,将尽全力将莫家拳的传承做好。
在广东,还有龙形拳、南枝拳等拳种,他们和莫家拳一样都面临着推广的难题,即使名气大如洪拳,有黄飞鸿这样的历史人物,依然面临推广的困境。如何让传统武术下沉,成为了广东武术发展目前面临的最大难题。
南方日报记者王芳
实习生高皓添
策划统筹:王义军陈志李贺
新闻推荐
“终于拿到款项了,感谢法院,感谢执行法官,保障了我们的合法权益!”申请执行人在拿到执行款后欣喜不已,纷纷表示了对新兴法院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