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加速器技术部荣获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状 10年奋斗路,逐梦科学城
10年前的2011年,从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毕业的刘华昌自北京来到东莞,成为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加速器技术部的一员。
两年后的2013年,齐欣、张玉亮、刘磊、王鑫、李晓、欧阳华甫、张文庆、慕振成、黄明阳等170多人陆续前来。在接下来的8年时间里,他们奋斗在中国散裂中子源,为这一“国之重器”奉献自己的青春和汗水。
截至目前,他们的平均年龄36岁。未来,他们的青春将持续在松山湖畔发光,在科学城里激荡。
10年松山湖,逐梦科学城。2021年,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加速器技术部荣获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状,集体受到表彰。
本报资深记者张华桥/文
细说从前:
地下18米的科研攻关
2011年,在中国散裂中子源开工建设之前,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加速器技术部的科研工作者们大都身在北京,在实验室里日夜攻关。2011年后,他们陆续齐聚东莞,开始全心投入到中国散裂中子源的建设之中。
但无论在北京,还是在东莞,他们目之所见,耳之所闻,都是有关这一“国之重器”的科研工作——大到关键技术的前期预研,小到加速器一个小小的零件的定制。
欧阳华甫2013年1月来到东莞,先在东莞理工学院的临时办公场所落脚,进行离子源设备的预研。“离子源是整个加速器最前端的装置,我所在的小组的工作进展直接决定着后续能否顺利推进。”欧阳华甫说,几百公斤的设备,安装的每一步都需要专业的技术基础,外人无法帮忙,只能自己动手。在中国散裂中子源加速器正式安装前,他和团队已经对离子源设备进行了全流程的预研,解决了多个技术难题。
刘华昌负责漂移管直线加速器设备的研制工作,研制一台80MeV能量的漂移管(DTL)直线加速器,这也是整个CSNS直线加速器的核心部分之一——国外技术封锁,国内首次研制。
在地下18米的空间里,刘华昌与其他科研人员日夜攻坚,突破了多项技术难题,成功研制出国内首台强流负氢漂移管直线加速器。其主要性能优于设计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同样面临着卡脖子问题,中国散裂中子源加速器技术部电源组组长齐欣承担中国散裂中子源关键设备——我国第一台25Hz谐振电源的研制工作。4年多时间里,从头开始,反复实践,上万次高压大电流实验研究,原创性地提出谐波补偿方法,利用25Hz全数字化谐振电源技术消除了磁铁饱和带来的困扰。该技术同样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80后的慕振成是加速器直线高频组副组长,在研制MHz大功率速调管的过程中,国外进口的设备出故障—去维修,这一等就是4年——当团队排除多种困难,成功自主研发出新的设备后,那台去维修的设备还没修好。
2020年2月28日,中国散裂中子源打靶功率达到100kW设计指标,提前一半时间完成了任务。在此之前,自当年2月3日起,加速器物理组的黄明阳和同事开始进行加速器束流提升,调束工作24小时不停歇,日夜排班,两天一个班。2013年8月,黄明阳曾连续工作36小时,被同事称为“中国散裂中子源的铁人”。
张玉亮、刘磊、王鑫、李晓、张文庆……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加速器技术部170多人的团队里,随叫随到,无论何时,无论哪个部门。
从北京到东莞,他们用10年青春岁月,谱写了一曲中国散裂中子源的攻坚克难的青春之歌。
科研无止境:
持续前行,谱写青春之歌
中国散裂中子源(CSNS)、世界上第四台脉冲型散裂中子源。10余年间,加速器技术部全体职工排除万难,出色完成加速器设计、建造和调试工作,并取得了一系列技术突破,尤其在大型谐振磁铁及电源技术、快速切束技术、脉冲高压电源、数字式动态束流位置测量技术、高辐射环境下机器人测震动技术等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或先进水平。
加速器技术部所负责的中能质子直线加速器和快循环同步加速器,填补了国内空白,总体达到同类装置国际先进水平。
科研之路,永无止境。去年8月,我国首台自主研发加速器硼中子俘获治疗(下称BNCT)实验装置研制成功,为下一步建设临床BNCT治疗装置打下了技术基础。
欧阳华甫目前正在进行加速器离子源设备的研制工作,预计今年底完成设备;齐欣受命带领团队参与中国散裂中子源“姐妹花”装置——南方先进光源预研项目建设。
今年4月,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全面启动,除中国散裂中子源外,东莞正努力争取一批国家级大科学装置在松山湖落地建设。
对于已经扎根东莞的这群年轻人而言,平均36岁的年龄,只是开始,未来将有更多更艰巨的科研工作等待着他们。
新闻推荐
“五一”假期,如何正确打开南粤之旅,让美景美食更近?沿着广东高速 打卡一众网红景点
恩平市歇马举人村推出汉服霓裳古村行活动景区提供文/羊城晚报记者黎存根截至2020年底,广东高速公路总里...